打工人为啥爱看《长安的荔枝》?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更新:2025-09-02 13:35:58

2005年,大鹏仍身处搜狐网的编辑岗位。彼时23岁的他,一年前毕业于吉林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了争取到搜狐音乐频道的实习编辑机会,曾递出数百份简历。彼时的他租住在通州一处简陋的出租屋,每日需花费近一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往返工作。工作时长则从清晨7点持续至午后5点,常因任务需要加班至深夜两点。二十年后,这位昔日的编辑已然转型为导演。当《长安的荔枝》电影项目公布由他执导时,业界对其导演能力产生了高度期待。

《长安的荔枝》以唐代基层官员的视角展开,讲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被一位微不足道的小吏承担。影片中,皇帝下达的指令层层转包,最终却落在了基层员工身上。导演大鹏对这种职场困境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本人曾长期在搜狐网任职,直到2018年才结束长达14年的职业旅程。这种亲身经历让他更清晰地捕捉到打工人‘能吃苦的人就有吃不完的苦’的生存状态,以及‘996工作制’下‘别人都不干的要命的活儿’的无奈与压力。

今日观影后,深感电影版在多个维度上超越了剧版,首波口碑表现亮眼。大鹏此次成功摆脱油腻感,瘦了20斤的身材让他更贴近李善德的形象,相较之下,雷大头的演绎则显得过于老套。他从青丝少年演变为白发社畜,精准诠释了李善德的生存之道,在巨大压力下展现出令人震撼的坚韧意志。而那一颗荔枝背后的“Impossible Masson”,直击千年以后、万千牛马的共鸣点。

从岭南到长安的五千余里路程,如何让荔枝在短短三日内保持"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的鲜美?这一看似不可能的运输难题,暗藏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动人细节。马伯庸巧妙捕捉了这个细微的叙事支点,以"无人发现的戏点"构建出独特的历史图景。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编剧,他的创作魅力不在于华丽文采,而在于对历史视角的精准把握。传统史书往往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功过,却忽略了那些在历史褶皱中默默推动进程的小人物,而《长安的荔枝》正是通过这个被忽视的视角,赋予历史新的生命力。

但马亲王更擅长描绘市井小人物的命运。当传统历史剧仍执着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时,他却将运送荔枝的基层官吏、精于算计的税吏、暗中传递情报的密探作为叙事焦点。这一创作理念印证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的古老箴言——1300年前,古人日常的困扰与现代人如出一辙。即便是诗圣杜甫与诗魔白居易,也曾漂泊在长安城。据记载,白居易29岁高中进士,历经十八载仕途沉浮,才靠借贷购得长安城东渭南县(今属郊区)的一处宅院,每日仍需骑马往返奔波。

年少时的李善德怀揣着对长安的憧憬,二十四岁进入司农寺上林苑任职,成为隐匿于长安城繁华背后的普通一员。他历经求学、考公、成家立业等人生阶段,为获取城市户口与优质教育资源,耗尽半生积蓄,背负房贷压力。这般勤恳的生存图景,恰似当代无数奋斗者的人生写照。

正如李善德所言,唯有耐得住上级的羞辱,经得起同僚的推诿,方能在长安勉强生存。

《长安的荔枝》初读似一部以唐代为背景的轻松喜剧,讲述古人运送荔枝的趣事。然而深入挖掘后,便会发现其本质是对当代职场生态的深刻隐喻。正如作者马伯庸所言:"我们读历史小说,最终读的是与现代人产生的共鸣点。"书中"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恰似对主人公李善德命运的注解——在看似简单的任务表象下,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智慧。大鹏通过这个故事,将古代官场的复杂性与现代职场的生存法则巧妙交织,呈现出现代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奋斗的永恒主题。

在这鲜有人知的幕后,是时间如刀刃般紧迫、资源如沙漏般匮乏、上司如荆棘般刁难、同僚如寒冰般排挤……李善德这个卑微的九品小官,面对将岭南荔枝运至长安的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使命,毅然踏上艰难征途,只为那一丝渺茫的希望。岭南荔枝园在层层加压的指令下濒临绝境,果农的生计早已岌岌可危;无力缴纳荔枝税的百姓不得不抛弃家园,流离失所;被征调的民夫在驿站间日夜奔波,而从百姓身上榨取的血汗钱,最终化作杨国忠掌中的奢靡之物——取之于民的汗水,终成官场挥霍的私囊。

李善德的九死一生中,真正致命的并非秦岭的险峻山路或瘴气弥漫的自然环境,而是官僚体系中层层叠叠的人为阻力。他已获得杨国忠的金牌认证,却在礼部、户部等衙门间辗转,始终遭遇推诿扯皮,每个环节都要让他人先行签字盖章(与当下政务服务的繁琐流程如出一辙)。行政流程的繁文缛节犹如无形枷锁,部门间的互相踢皮球与消极不作为,让每一位职场人感同身受。无人知晓,距离长安仅有数日路程的荔枝,因车马在秦岭坠崖而险些延误,他拼尽全力才在截止时刻前,将这份贡品送至贵妃的寿宴之上。

无人知晓,李善德竭尽全力送达的荔枝,不过是皇家盛宴琳瑯满目珍馐中的一道微光。权力阶层的一言一行牵动着无数底层百姓的命运沉浮。然而,讽刺的是,贵妃指尖轻触荔枝的刹那,终究未及品尝便搁置一旁,那颗凝结无数汗水的果实,最终化作权贵宴饮桌上转瞬即逝的点缀。

世人只沉醉于“妃子笑”的婉转一笑,只陶醉于“长安盛”的盛世华章,却未曾察觉这隐秘的暗流中,制度的腐朽如藤蔓般蔓延,民生的困苦如枷锁般沉重,贪腐的毒瘤已悄然滋生,而风暴来临前的死寂,正悄然酝酿着历史的转折。

导演大鹏巧妙地将"无人知"转化为镜头语言,使现代观众得以窥见其真容。正如我们始终强调的,文学艺术最根本的价值在于揭示隐秘,让不可见的事物具象化呈现。

在"无人知"的表象之下,其实蕴藏着大鹏的创作故事。早年因《屌丝男士》形成的印象,常让人误认为他是一个趣味性不足、略带算计气质的创作者。

近年来,我陆续观看了他执导的多部作品,从《缝纫机乐队》到《年会不能停》,再到与博哥合作的《热烈》,逐渐意识到他具备出色的导演功力。他擅长捕捉小人物在时代缝隙中沉寂的平凡众生,通过镜头展现他们的挣扎与光芒。而他始终保持着对现实主义题材的探索精神,不断精进技艺。作为曾经的打工人,大鹏对底层人物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刻洞察,这让他笔下的逆袭故事格外真实动人。

该导演过往创作的影片中,主角群像往往与李善德有着相似的特质——他们都是渴望逆境重生的普通角色,习惯于执着于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种设定与导演自身的经历颇为相似。

从前,他是奔赴电影节现场报道的记者,见证明星走红毯的瞬间。而如今,他已然成为红毯上被瞩目的主角。他凭借一步步的努力,以非科班出身的身份持续创作,并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认可的导演。大鹏与李善德有着相似的奋斗轨迹,在困境中迸发创造力,执着于自我突破,最终打造出令人瞩目的新作品。

大鹏的创作之路始终伴随着对自我极限的突破。从最初拍摄网络剧《屌丝男士》时发现只要付出努力,上亿播放量并非遥不可及;到组建乐队并拍摄讲述草根逆袭的《缝纫机乐队》;再到深入观察东北乡土人情,以《吉祥如意》斩获金马奖最佳短片;直至承接亚运会献礼片《热烈》的拍摄,邀请黄渤、王一博共同演绎,获得金鸡奖多项提名。在近日接受央视采访时,他谈及创作理念的一句话令人动容:“让自己进步的最大驱动力就是‘这事你做不到’。”他坦言自身起点不高,正因深知“做不到”才持续精进,不断突破。将自己置于极限的创作环境中,往往能激发惊人的潜能,促使创作者找到创新解决方案。这种精神也体现在他挑战古装题材《长安的荔枝》的制作过程中,面对人物塑造、大场面调度及上千人协作等复杂课题,他始终以突破自我为信念。

在拍摄《长安的荔枝》期间,大鹏始终萦绕着一种“时时刻刻的无可奈何”情绪。他形容自己仿佛置身于茫茫大海的游泳者,四周空无一物,对未知的尽头充满困惑。然而,他并未因此停滞,而是不断调整状态,与自身较劲,始终坚持“不能满足于足够好,而要追求更完美”的创作理念。

正如李善德所展现出的坚韧,当"不可能"的重重压力袭来时,仍选择孤注一掷地挑战极限。面对宿命般的困境,他以"死马当做活马医"的决绝态度破局,即便最终未能抵达终点,也渴望知晓自己与终点之间的距离。人生的抉择常常如同背水一战,看似绝境反而成为突破的契机。而杨幂的演绎则赋予角色更深层的情感张力,用细腻入微的表演诠释了困境中的人性光辉。

不得不说,素颜出镜的杨幂在岁月的洗礼下焕发出令人惊艳的魅力。褪去精致妆容的她,反而以自然状态诠释出别样动人的情感张力。在饰演郑玉婷时,角色眼中流转的温柔与支撑,精准演绎了对丈夫深沉的牵挂。她的存在如同情感纽带,让李善德拼死返回长安的旅程更具厚重感。当她在城门处以含泪的凝视迎接归来的丈夫,复杂的眼神里交织着心疼、埋怨、理解与怜惜,成为影片最令人心碎的泪点。现场观众无不动容,不少人为之潸然泪下。而木棉花瓣纷飞的意象与李善德的白发承诺交织成动人画面,完美还原了"半头银发逃幽冥,一路红花归长安"的诗意。岁月不仅是美貌的叠加,更让杨幂在阅历的沉淀中升华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影片落幕时,不少观众如我一般选择驻足聆听片尾曲,沉浸在故事余韵中。

词作由唐恬打造,曲调由彭飞谱写的音乐组合堪称王炸,其创作才华与演唱实力令人叹服。唐恬作为83年诞生的才华横溢的女性词人,凭借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洞察,逐渐成为国内歌词领域的领军者。她以文字构建的不仅是歌词,更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人物史诗,细腻刻画了李善德从意气风发到忍辱负重的人生轨迹。在歌声中,我们听到了小人物在困境中坚守初心的坚韧力量,以及面对现实压迫时依然怀抱理想的执着信念。当片尾曲响起,整首作品与剧情完美契合,令人动容落泪,既深化了主题,又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歌词中写道:"谁家年少布衣简衫千里入繁华好城,无限风光有人前程一万丈有人蚂蚁爬高墙也只想有个墙缝等月光,低着头也有月亮照他步履忙,风来雨往可知尽是险关尽是盘算尽是雾茫茫。" 这些诗句精准传递了功名利禄背后的挣扎与迷茫,更映射出社会现实对个体的考验。"可知功劳本上未必论着功行赏,多少清白的愿望就有多少张染黑它的网,名和禄一把算盘叮叮当当响" 这些词句直指社会不公,展现了唐恬对人性阴暗面的深刻揭示。而"我当逐明月枕清风一身坦荡如城门,少年郎我当工有所偿学有所用无人欺我无依傍" 则充满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作品通过"敬来路敬高山敬春日花开花落的街巷"等意象,构建出对生命、理想与现实的立体思考,最终以"敬那庙堂之内与庙堂之外的月光"收尾,形成极具张力的对比与升华。特别值得敬佩的是,即便身患癌症,唐恬依然坚持创作,用文字传递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这样的艺术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诚挚推荐这部影片,堪称今年暑期档的意外之喜。每个时代都孕育着传奇英雄,也见证着平凡人的坚守。在历史长河中,无数平凡生命在时代的洪流中默默奉献,他们的付出与牺牲值得被铭记。而当代社会中的职场奋斗者,唯有期盼劳动有价、技艺被重,得以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