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别让这4000万人,不得好死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58更新:2025-09-14 12:09:28

著名音乐家坂本龙一不幸去世,引发全球哀悼。音乐爱好者及影迷纷纷表达哀思,其中鱼叔专门撰文纪念这位艺术大师。值得关注的是,坂本龙一在生命最后几年先后经历了咽喉癌与直肠癌的双重考验,历经治疗与康复,始终未放弃音乐创作,直至生命终点。

图片

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坂本龙一,即便身体状况严重衰竭,依然执着于音乐创作。这种超越生命极限的艺术追求,令人深感敬佩。然而现实并非所有人都能拥有如此条件与意志。在日本,不少绝症患者会选择以「安乐死」的方式迎接终局,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近期一部新片或可提供启示——《不痛的死法》(痛くない死に方)。该片三年前曾在上海电影节展映,但直到最近才公开资源,豆瓣评分高达8.1,口碑表现不俗。

图片

影片中提及的「死法」,在医学领域被称为安宁疗护。这一概念涵盖了临终关怀、舒缓医疗及姑息治疗等多元化服务模式。在日本,安宁疗护已成为绝症患者的重要选择之一。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超过60%的民众明确表达希望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告别人世的意愿。对于被诊断为晚期癌症的患者,医疗团队可通过转介病历协助其转介至居家医疗团队,由专业医生提供临终照护服务。表面看似回归故土、体面离世的安宁疗护,实则蕴含着复杂的专业挑战。居家医生河田近期遭遇了一次疗护失败案例,患者大贯先生确诊肺癌第四期,医院建议住院接受化疗以延长生存期。然而这位患者坚持拒绝治疗,执意要求女儿将其接回私人居所。在「总算自由了」的感慨中,女儿最终聘请河田医生开展居家照护,却在执行过程中面临难以预料的困难。

图片

河田医生未明确表态,开完止痛药方后便仓促离去。下一次会诊需等待十日。他坚信癌症不会突然发作。然而大贯先生的病情恶化速度远超预期:两天后出现失禁症状,被迫使用纸尿裤;五天后呼吸困难,依赖氧气维持生命。随后更出现幻觉症状,言行失常,甚至自行脱去衣物。

图片

当剧痛侵袭到极限,他竟用尽全身力气嘶吼着请求终结生命。「求您让我解脱吧」,女儿颤抖着拨通了医生的电话,恳求是否能调整止痛药物剂量。然而河田的回答如同冰冷的刀锋。「再怎么调整也无济于事,」他轻描淡写地说道,「对即将离世的老人来说,任何止痛药都只是徒劳。」

图片

当河田姗姗抵达现场时,病人的生命体征已然消失。他随即依照既定程序展开检查,依次确认脉搏、心音、瞳孔反应,并最终作出死亡宣告。

图片

他早已习惯目睹生命的消逝,家属往往在失去至亲的瞬间陷入悲痛,短暂的啜泣后便匆匆送别。内心深处,他总在默念着希望不会遭遇投诉。然而,大贯先生的独生女却神情冷峻,久久沉默之后,将质问抛向河田:「究竟是谁导致了我父亲的死亡?」即便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父亲仍被困于无尽的痛苦之中。所谓居家安宁,不过是场残酷的谎言。家属的责难与怀疑,如同利刃般刺痛着河田的职业尊严。此后,这个令人心碎的画面持续困扰着他。

第二章「直面死亡」,正是本片的核心命题。编剧长尾和宏本人便是资深的居家医生,拥有两千例临终关怀经验,对安宁疗护领域有深刻洞察。他将真实有效的照护实践搬上银幕,为这一领域正名。影片细致呈现了病患在生命尽头的复杂反应,以及家属与医护之间的心理博弈。在经历挫败后,河田向资深前辈求教,对方的话语犹如惊雷:患者或许并非终末期,仍存在抢救可能。安宁疗护的本质并非放弃治疗,而是以最大尊重与关怀对待生命最后阶段。「适时质疑医院诊断,切勿忽视任何可能性」,这番教导深深触动了河田。即便生命已逝,前辈依然坚持与逝者对话。他认为,心跳停止后,大脑与皮肤细胞仍可能维持短暂功能,生者与逝者的最后交流,不应被撕心裂肺的哀哭所取代。

图片

每位家属都拭去泪水,收敛悲痛的神情。在医生温柔的引导下,依次与老人相握告别。最终将医生纳入其中,共同留下最后的影像。河田方知‘临终’亦可化作一门艺术。

图片

安宁疗护的核心在于对"等待"的深刻理解。对于医疗工作者而言,首要认知是学会克制救死扶伤的本能冲动。传统医疗观念中,延长生命始终被视作至高使命,以至于许多医疗机构将患者离世等同于治疗失败。然而这种过度干预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痛苦,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咳嗽、痰液滞留等并发症,如同溺水者在病床上的挣扎。正如河田医生所言,"让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承受这般痛苦的真正元凶,是我们这些医护人员"。安宁疗护理念则主张接纳生命的自然进程,借用前辈的比喻,认为死亡应当如同花朵失去水分般宁静有序。

在家庭照护场景中,等待同样重要。现实困境常常源于亲属的焦虑与误解。曾有个典型案例令河田医生感慨万千:一位患者因误食年糕导致气道阻塞,家属未采纳居家医疗团队的建议,坚持送医抢救。虽然生命得以延续,但患者不得不接受长期插管治疗,承受着难以言喻的痛苦。这种结局让河田不禁叹息:"多么可惜,本可以像枯萎的花朵般安详离世"。这印证了安宁疗护并非放弃治疗,而是选择更符合生命尊严的终点方式。

图片

亲情纽带、伦理准则与社会舆论等多重因素往往促使人们难以接受至亲离世的现实,进而选择急救措施或延命治疗。这种行为实质上可能违背了临终者生前的真实意愿。救护车的鸣笛声撕裂宁静,将原本温馨的居家安养计划瞬间打断。当生命进入临终阶段,或许更应尊重个体的真实意愿,避免过度干预。

图片

最终,患者本人也需要静待时光流转。直面生命终点,实属艰难抉择。本多先生作为河田医生记忆中最深刻的存在,这位团块世代的代表人物曾投身全共斗运动,亦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痴迷于川柳诗作,在病榻之上仍以诗句自娱,展现出洒脱不羁的生命态度。当众人撤离病房,恐惧终将浮出水面,他留下的诗句却无意间暴露了内心的挣扎:"再怎么逞强,也止不住对死亡的恐惧"。幸运的是,他选择了河田医生这位优秀的居家医疗团队成员。这次经历让河田首次领悟到,安宁疗护的核心价值在于陪伴的温度。医生会不期而至地登门造访,倾听这位患者讲述往事。恰逢烟花节,两人共享酒盏静观盛景。面对本多渴望抽烟的请求,河田也破例松口:"自由是生命之美"。烟花为本多上了人生最后一课,绚烂绽放如昔日社会阵线的勇者,悄然而逝似生命的终章。"是烟火教会了我凋零的美丽"。

这部作品引发观众对《入殓师》的联想,将死亡议题以直白的方式呈现,同时注入浪漫温情的慰藉。同样,这也是对既有偏见的持续突破。对于入殓师而言,需跨越自我厌恶、赢得配偶理解、承受公众审视;居家医生同样面临多重挑战。他们的工作时间充满不确定性,无论深夜还是黎明,只要病人离世便需立即奔赴现场。收入方面也远低于常规水平,同期同行纷纷进入大型医疗机构谋求晋升加薪,而河田却只能在微薄薪酬中奔波于各个家庭。妻子因不满其职业选择而决意离婚,留下他独自面对这份沉重的职业使命。

图片

河田一度对自己的职业价值产生质疑,但与本多先生的交往令他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这位老顽童总以戏谑的方式分享人生智慧,用幽默化解沉重话题。「即便存在来世,那也必定是美好的所在,毕竟没有人能重返人间呀」他常常用这样俏皮的比喻,让周围人感受到豁达的生活态度。

图片

本多先生的离世是安详而平静的。河田心中并未沉溺于悲伤,反而因回忆起与先生共处的时光而生出深切的感激与欣慰。所谓「不痛苦的离世」,不仅是对逝者的一种温柔告别,也成为了生者内心的一剂慰藉。他轻声说道:「衷心感谢您赐予我的诸多教诲,与您相伴的这一个半月仿佛转瞬即逝,却充满了难以忘怀的快乐。」

图片

居家医生的工作方式与传统医院存在显著差异。医院医生专注于诊断书上的病症,以挽救生命或延续健康为使命,而居家医生则更注重倾听患者的人生故事,理解其独特的外貌、思维方式、社会地位与精神信仰。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正是医疗实践最动人的部分。

图片

普遍认为生存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之一,但人们往往忽略了自主决定生命终结的权利同样关键。在今年的两会上,鱼叔关注到一项重要提案,人大代表杨杰孚建议在医疗机构设立专门的安宁疗护病区,以更好地尊重患者的临终选择。

图片

我国老龄化趋势下,超过七成的老年人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全国范围内约有4000万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面临长期照护难题。与此同时,大量晚期癌症患者正经历着痛苦的治疗过程,与生命倒计时相伴。安宁疗护作为缓解患者痛苦、维护生命尊严的重要医疗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提供舒缓照护而非延续生命。然而目前该体系在我国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仅有极少数试点医院开展相关服务,社会认知度与普及率亟待提升。如何让终末期患者在体面中告别,不仅需要医疗体系的完善,更需要政策层面的系统推进。这一过程同样考验着家属的陪伴智慧,医患间的深度沟通,以及社会对生命终章的理性认知。

图片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