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72更新:2025-09-14 13:42:22
2004年1月1日,《南方周末》如常发布了新年献词,标题定为“这梦想,不休不止”。其中倒数第三段写道:2003年值得被铭记,这一年政府因“乙肝歧视”问题面临行政诉讼,四川自贡有三万农民通过“民告官”行动推动社会关注,公民意识在这些事件中悄然觉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聚焦于一部探讨“调查记者”与“乙肝歧视”议题的电影,其故事时间线设定在2003年——《不止不休The Best is Yet to Come》。
由著名导演贾樟柯担任监制,而《江湖儿女》《山河故人》《天注定》的副导演王晶则执掌导演一职。影片汇聚了白客与刚凭《狂飙》爆红全国的张颂文主演。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历经三年延期后终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源自真实事件改编。有影评人表示,看完这部电影后在广州街头徘徊许久,只为消化影片中那份令人难以平复的情感。豆瓣网友评价称——这部影片堪称震撼之作。
在流量至上的当下,那位创作者的作品或许并未承载过多期待。但正是这微小的缝隙里,悄然叩击着我们的心门——那个理想主义盛行的年代,曾真实而炽热地存在过。如今回望,那份纯粹的光芒愈发显得弥足珍贵。01记者《不止不休》中反复出现的台词:"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恰似一记重锤,敲打着每个被现实裹挟的灵魂。
这部作品的核心命题,正是对新闻理想的探讨。在非典疫情稍有缓和的2003年,纸媒仍主导着舆论场,记者手中的笔既是撬动时代的杠杆,也是推动社会进程的重要力量。电影中,出身草根的韩东虽无学历与背景加持,却怀揣着属于那个时代的新闻信仰。面对唾手可得的安稳工作,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更具挑战性的新闻道路。
为何?一个细微的场景。当韩东前往报社求职,迎面遇见的黄江手中正翻阅着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这位胡子凌乱、发如乱草的资深从业者,早已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他未曾细看韩东递上的简历,而是径直翻开那本书,第一章的标题——"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立刻攫住了他的目光。书页间那句震撼人心的箴言:"宁愿为了这一在任何时代都称得上是最勇敢的冒险行为而光荣死去,也不愿束手待毙,带着耻辱被拖上断头台",道出了那个年代人们对价值与尊严的执着追求。而这份执着,正是黄江心中永不熄灭的火种。记者这份职业,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它既不光鲜亮丽,更暗藏危险。韩东第一次跟随黄江执行调查任务,面对的就是一场惨烈的山西矿难事件。如何接近真相?与警匪片中的卧底镜头如出一辙。抵达山西后,他特意购置了几件旧衣物,若不够破旧,便用剪刀裁剪磨损,若不够陈旧,就跪在地上反复摩擦。唯有让衣衫彻底沾满尘土、旧得发亮,才能让煤矿工人相信,这个闯入者是因贫困而甘愿冒险的"愣头青",进而卸下心防,将他视为同类。
当他们抵达矿场时,表面的平静却遮掩不住暗流涌动。"老鸟"黄江灵机一动,径直前往招待所。矿方为维持生产秩序,惯常选择包下旅馆与遇难者家属私下协商,用数万元人民币迅速终结一条生命。△ 贾樟柯在电影中饰演的黑心煤老板,恰似现实中的护犊子者。韩东的报道看似有运气成分,实则暗含艰辛——在挤满遇难家属的招待所里穿梭,既未被察觉,又顺利找到采访对象。当他将录音笔从袜中取出时,那束曾被尘封的光,终于照亮了山西地下不见天日的黑煤矿,一篇调查稿由此诞生?不,这才是记者生涯的起点。从山西返京的出租车上,他们无暇休憩,笔尖便在颠簸中流淌。若你留意黄江口中含着的烟,会发现滤嘴已吸饱唾液,粘附在唇间。这源于他过于专注,将采访内容深藏心底。努力终有回响,这份稿件让他的名字首次登上光荣榜,成为"月度好稿"。啃着面包的他,露出孩童般纯真的笑容。白客谈及韩东时,用"侠客"一词形容其年轻气盛、执着如初的特质。而黄江虽与韩东有相似之处,对真相的追寻从未停歇,却已不再幻想单凭笔墨就能撼动社会。谈及记者职责时,他曾说:"咱们当记者的改变不了什么的"。这番话背后,Sir更觉是被现实反复捶打后的无奈叹息。为争夺山西矿难的独家新闻,黄江曾在主编办公室激烈争执——矿难无法上头版,什么才值得登上头条?"春运火车票听证会难道不是民众关切之事?"同事反问。面对如此苦难的题材,黄江坚持将其置于头版,因为他深知言语未必能改变现状,但总需有人记录。毕竟,人命高于一切。
此前提及的山西矿难,极有可能指的是2003年3月22日发生的孟南庄矿难。据官方通报,该事故造成72名矿工遇难。然而调查发现,涉事矿场并非首次发生安全事故,早在数年前便曾发生过矿难,但当时社会关注度极低,相关部门虽曾下达整改通知,企业却依旧保持运营,持续存在违规行为。记者通过深入调查,最终揭开这一系列问题的全貌。此次事件的处理结果包括:每位遇难者家属获得8万元赔偿,矿场被处以2118.58万元罚款,18名相关责任人受到党政纪律处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新闻周刊》曾披露,当年中国矿难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8000人,占全球矿难死亡总数的80%。
例如,黄江与韩东通过购买普通村民的服装伪装成矿工,试图躲避当地执法检查。曾有记者王克勤依据视频线索前往河北定州市绳油村调查,离村时遭遇个别执法人员阻拦。为顺利脱身,他将笔记本电脑、相机等设备藏入装满小麦壳的麻袋,与另一名农民共同驾驶拖拉机离开。其后续撰写的《河北“定州村民被袭事件”调查》报道,最终促使当地原市委书记等27人受到法律制裁。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影视作品中展现的情节:韩东因未办理暂住证在廉租房起火后被警方拘捕,被迫在拘留所度过一夜。这一场景显然让人联想到2003年3月的孙志刚事件。当时27岁的孙志刚因无暂住证被警方带走,后在收容遣送中心及救治站遭遇虐待,最终在两天后死亡。尸检显示其死前72小时曾遭受毒打。《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在西祠胡同BBS上获知消息后,通过探访孙志刚家属,调查了从派出所到收容站、民政局、救治站等多个机构,最终与同事王雷共同完成《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的独家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03年6月,国务院正式签署《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城市流量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止。这部法规的出台,不仅终结了对流浪乞讨人员的不合理收容遣送制度,更体现了对社会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制度性完善。影片中大量人物形象折射出国内媒体从业者的身影,其核心议题"乙肝歧视"亦源于真实社会事件。白客饰演的韩东角色原型为韩福东,曾就职于《21世纪环球报道》《中国新闻周刊》《南方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宋洋饰演的张博则对应真实原告张先著,作为"全国乙肝歧视第一案"的发起者,其遭遇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在2003年6月的求职过程中,张先著凭借优异成绩通过芜湖县委办公室经济管理人员笔试及面试,却在体检环节因乙肝病毒携带者身份被判定"不符合录用标准"。面对无效申诉,他毅然将芜湖市人事局告上法庭。韩福东作为该案的持续追踪者,最终通过深入调查为九千万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撰写《一亿人的反歧视主张》一文,该报道在现实中亦真实存在。
韩福东于2003年在《新闻周刊》发表文章《中国1.2亿人的反歧视主张》,探讨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系统性歧视问题及其对庞大群体权益的影响。
开篇便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偏见——"当一个人被贴上某种标签时,无论怎样努力都将事倍功半。因为某些身份(血缘、籍贯、身高、疾病)往往与生俱来,与个人意志和奋斗毫无关联。"在文中,韩福东将"歧视"定义为对个体自由意志与奋斗价值的否定,指出其本质是一种摧毁受歧视者希望的系统性暴力。这两段核心论述在电影中亦被完整保留。然而,记者的战斗远非简单的声援呐喊,而是用血泪写就的抗争史。在那个时代,记者作为舆论监督的尖兵,凭借果敢无畏的行动揭开了社会各层面的阴暗角落,从官员贪腐到矿难真相,从代检作弊到医疗黑幕,无所不至。但这份使命也伴随着致命的风险,不少从业者因此遭遇了残酷的恶意报复。
王克勤被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调查记者之一,其职业生涯中曾深入揭露多起重大社会事件。除此前报道的案件外,他还曾针对河北邢台市艾滋病防治现状展开深度调查,披露了山西疫苗流通领域的系统性问题,并曝光了北京出租车行业存在的垄断现象。
正因如此,他频繁遭遇威胁。坊间流传,有人悬赏五百万买其性命。更甚者,有人通过呼机发送威胁信息,称‘我们已掌握你的家庭住址,今晚将带你的妻儿前往’。
中国备受瞩目的记者王克勤,始终以坚守理想而不懈奋斗。他深陷道德与现实的夹缝中,唯有以全部力量劈开一条光明之路。正如电影《传媒人档案》中,韩东的同事曾感慨:许多记者从事时间久了,便将职业视为生存手段,而非精神追求。而王克勤的故事,正提醒我们保持初心的重要性。
正因有这样一群坚守理想的从业者与媒体平台,才让"记者"这一职业承载着前所未有的时代重量。有网友在《不止不休》的豆瓣短评中写道:"记者的笔应当是利剑,而非礼炮。"这些锋利的笔锋,共同铸就了一个坚韧不拔的时代。
在《与我们有关系》开篇提及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结尾这样写道:"回望过去的一年、二十年乃至百年,看到我们的兄弟姐妹与前辈在不同时代留下的眼泪与微笑……照亮你的前路与梦想,中国!"如今,距离2003年已过去整整20年。若回望这二十年,会发现社会变迁已如同断崖般剧烈。
纸媒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传统报刊已失去往日影响力,新闻业赖以生存的调查记者群体也持续萎缩。据2018年《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显示,调查记者数量仅为175名,较六年前锐减159名。
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新闻消费方式,微博平台上众人围观的"吃瓜"现象,伴随着对"反转"的热切期待,折射出现代人对新闻信任度的下降与关注热情的消退。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环境中,时效性往往压倒了深度,热搜话题如同潮水般更替,一年前的轰动事件可能已被新鲜话题取代。这种传播模式虽以速度优势抢占用户注意力,却也导致了信息深度的流失——当一条热搜或数百字的简讯成为主流,我们失去了对事件的持续跟踪与深入探究。媒体人角色的呈现,在电影《不止不休》中显得尤为复杂:尽管存在技术层面的瑕疵,诸如配音与口型不符、人物塑造的刻板印象以及女性角色的边缘化处理,但影片真正的困境在于其难以触及的悬浮感。面对乙肝歧视这一社会议题,电影用意味深长的台词揭示了现实的荒诞:有些真相根本无法被轻易言说。这种"说不清"的表达方式,恰恰印证了社会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同时也通过患者群体的苦难遭遇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影片中韩东采访患者、发出反歧视倡议的场景,更像是一封呼吁改变的公开信,承载着对社会不公的质问与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然而,此案的原型却聚焦于此前备受关注的“乙肝歧视第一案”——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案。该案最终以张先著胜诉告终。
正因如此,它的价值才愈发凸显。因此,你便会察觉——当岁月流转,我们的电影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只摘取一句质问:世间万象,又有哪一桩与我们毫无关联?
面对的,是一个轮廓不清的、被称作‘大众’的靶子。然而即便如此,Sir仍希望更多人能够观赏这部影片。原因并非影片本身有多么优秀,而在于其稀缺性。它会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理想主义初心的某种追忆。影片中有一幕现实生活中几乎不会出现的场景——实习生韩东毅然决然地挑战权威,只为撤下那份揭露乙肝代检问题的稿件。
原文并非指责稿件存在事实性错误,而是批判性地指出单纯揭露罪恶的行为可能适得其反,反而将弱势群体推向绝境。这种固执源自对文字力量的信仰,他渴望通过笔墨推动改变,哪怕只是微小的进展,也值得为之坚持。这并非妄想,而是深植于内心的、平凡却坚定的理想主义。正如星星之火终能燎原,微不足道的蚍蜉亦渴望撼动参天大树。尽管纸媒式微、调查记者面临绝境,但电影中韩东的觉醒恰发生在离职之后。他以个体之力,通过反复对话与实地探访,在火车站旁的网吧中逐字书写,这种行动本身已构成对时代命题的回应。它礼赞的不仅是理想时代的新闻从业者,更是每个时代中坚守信念的普通人。一支笔或许难以撼动现实,但当千万支笔汇聚成河,便能重塑社会的公义。这正如影片标题所昭示的——"The Best is Yet to Come"(最好的尚未到来)。迎接这份未来的希望,本就源自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正如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本文中所使用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