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成为子弹,造就暑期档最佳!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38更新:2025-09-02 14:55:49

在申奥导演新作《南京照相馆》上映前夕,该片因触及南京大屠杀这一敏感历史话题,在网络平台引发了诸多猜测与观望情绪。然而观影之后,我认为这部作品不仅是今年上映的最杰出真人电影,更堪称近十年来最具历史厚重感的抗日战争题材佳作。将其置于反法西斯战争题材的创作维度,与《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经典作品相较,亦展现出同等震撼力。这无疑是中国电影人对南京大屠杀事件最具勇气的影像诠释,其历史价值无可替代。我真诚希望该片能在暑期档斩获票房冠军,让这份承载民族记忆的影像作品不仅被国内观众铭记,更能走向世界舞台,让更多人见证历史的真实与沉重。

《南京照相馆》的卓越之处,在于导演申奥与编剧张珂以独特视角切入历史叙事——将故事锚定在南京城内一间微小的照相馆中。命运的转折点在于,刘昊然饰演的邮差苏柳昌因特殊原因被迫承担为日本军官伊藤拍摄证件照的任务,这一临时任务促使不同社会阶层的南京市民在战火中形成短暂交集。在王传君饰演的日军翻译王广海的斡旋下,高叶饰演的情人林毓秀与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四口,以及林毓秀救助的宋班长,共同在照相馆寻求庇护。他们所目睹的日军暴行不仅重塑了命运,更让个体在历史洪流中显现出坚韧的力量。当真相的碎片逐渐拼凑完整,角色们的生存意志从单纯的求生本能,升华为守护影像、传递历史记忆的使命。

这部作品以极简的叙事架构完美诠释了好剧本“用一根针挖一口井”的创作精髓,导演巧妙选取影像作为核心意象,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深度融合。在层层递进的情节推进中,人物形象呈现出细腻而真实的精神蜕变,战争的严酷性成为推动角色成长的催化剂,使每个角色都经历了外在行为与内在信念的双重转变。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对日本摄影师伊藤秀夫的塑造,不同于传统影视对日军的刻板印象,该角色从表面温文尔雅到内心挣扎的转变极具说服力,在多次面临道德抉择时所展现的人性光辉,更让其与刘昊然饰演的阿昌之间形成微妙的情感羁绊。

起初观影时,我甚至揣测导演是否又要将他描绘成一位反思战争、心怀良知的仁者?幸运的是,随着剧情深入,导演以精湛手法揭开了这位表面热衷艺术的富家子弟内心深处的冷酷与虚伪。一方面,他执着于摄影技艺,彰显出对专业精神的极致追求;另一方面,当日军在长江岸边肆意屠戮平民,鲜血浸染江水时,他却只顾念着‘要是有彩色胶卷就好了’。

他通过虚伪的摆拍制造着所谓的"亲善照",却以轻蔑的态度对待普通的中国民众。表面上故作姿态宣称"我们是朋友",实际在处理中国人的照片时充满傲慢。他命令阿昌将那些被冠以"不重要"标签的中国人照片从墙上取下,讽刺的是,最终摧毁其伪装的,正是他自以为高高在上的傲慢;而真正将其击败的,却是他曾经视为无关紧要的中国民众。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电影对汉奸王广海这一角色的深度剖析。相较于传统叙事中非黑即白的刻画方式,影片以细腻的笔触呈现了其复杂的心理图谱。作为精通日语的翻译官,王广海既展现出对生命的恐惧与自私,在同胞遭受屠杀时选择视而不见;又在识破阿昌身份、握有枪支的情况下,刻意回避对战友宋班长的威胁。这种矛盾行为引发观者深思:他究竟是被现实裹挟的无奈之选,还是内心早已被扭曲的主动背叛?影片通过他与林毓秀的对话,揭示出一个利己主义者对民族命运的冷漠认知——在他眼中,中国人如同散落的沙砾,难以凝聚反抗的力量。即便亲历日军暴行,他仍困于虚妄的幻想中,将个人安危置于民族大义之上。这种选择并非源于被迫,而是源自内心对权力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妥协,最终也验证了其作为汉奸的结局。

影片通过精心构建的两位具有强烈对抗性的角色,将叙事焦点转向了普通民众群体。在故事前半段,阿昌、林毓秀、宋班长及老金一家以谨慎的生存姿态展现人性的坚韧,在动荡年代中构筑起相互依存的温暖。当伊藤的影像引发集体愤怒时,导演巧妙地将叙事推向高潮,揭示出平凡百姓体内蕴含的磅礴精神力量与中华民族永不屈服的品格。在日军暴行构成的残酷背景下,影片并未着重渲染血腥场景,而是通过普通民众对家国的深情凝视与对和平生活的执着追求,引发更深刻的情感共鸣。

影片中有两个令人潸然泪下的瞬间:其一是照相馆内众人离别前的全家福镜头。老金通过晃动的幕布重现了往昔的壮丽山河,而历经苦难的同胞们以对生存的渴望与"寸土不让"的决绝誓言,将深沉的爱国情怀刻入每个中国人骨血。侵略者的暴行令这片美丽土地化为焦土,更让人心碎的是,这些被刻意隐藏的战争创伤,远比直白展现杀戮画面更具冲击力。当银幕前的观众听见那句铿锵的"寸土不让"时,仿佛听到了千万人心中共同的呐喊。

另一个令人心碎的影像则发生在伊藤发现照片被调包的时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中国普通家庭影像,恰是导演精心构建的战争伤痕图谱——当这些承载着希望与憧憬的胶片被替换,随之而来的却是战争对美好生活的碾碎。残酷的现实让观众不禁陷入沉思:若没有战火,这些家庭是否会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林毓秀紧握着当年为胡蝶跑龙套的电影胶片,那个关于成为新星的憧憬,终究被战争的阴云吞噬。千千万万个破碎的家庭,成为历史长河中最沉痛的注脚。

电影另一震撼人心之处在于创作者对视听语言的克制运用,巧妙规避了对受虐场景的直接呈现。当涉及慰安妇遭遇凌辱的情节时,影片并未聚焦受害者,而是以特写镜头揭示日本兵溃烂的梅毒疱疹。这种克制的叙事策略通过影像传递出深刻的隐喻:在日军眼中,中国人的生命不过是他脚下被随意碾压的布偶。导演借由相机与子弹的互文意象,暗示影像本身具备摧毁性的力量,而观看与凝视则是权力的具象化。影片开篇与收尾处采用交叉蒙太奇将相机与子弹并置,却始终拒绝以伊藤的视角展现被屠杀的平民,也未对他的照片进行特写。正如导演刻意避免拍摄受虐画面,伊藤相机中的子弹始终未射向无辜者。直到战犯被枪决的终章,摄影机才首次展现幸存者林毓秀的视角——那枚如子弹般穿透历史的影像,象征着亿万国民对战争暴行的审判。而那些隐秘藏匿于衣角的胶片,最终成为揭露战犯罪行的铁证。

这部作品犹如一把利剑,它不仅承担着娱乐大众的使命,更肩负着守护真相的重任。正如导演在首映式上所言:"除了硝烟弥漫的战争,还有无形的战争——这是一场关于舆论、宣传与文化的持久战。即便在今日的互联网时代,这种较量仍在持续。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影片、通过影像资料以及各类素材,唤醒观众的警觉,帮助他们在这场思想交锋中明辨是非。"笔者认为,申奥导演及其创作团队以这样的作品参与时代对话,堪称值得尊敬的战斗者。唯有更多创作者拿起摄像机作为武器,才能记录下更多铭刻历史的作品,为社会注入持久的力量。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