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8集过后,逆境道德,才是体现一部剧最大良知的地方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76更新:2025-09-01 21:37:53

8月27日晚间,《归队》更新至第8集。在首篇剧评分析中,我曾评价该剧通过粗粝的叙事手法构建出真实的生存图景。随着剧情推进至第8集,我对该剧的观察也逐渐深入,发现其展现出独特的"逆境道德",这成为最彰显创作者良知的部分,也是作品区别于常规剧集的核心特质。相较于众多影视文学作品,该剧中展现出的创作良知显得尤为珍贵。

“逆境道德”这一概念,可先从“顺境道德”谈起。在安逸的生存状态下,人们往往更容易维持作为人的道德准则。例如,当个体处于幸福与稳定之中时,面对需要援助的对象,通常会自然而然地伸出援手。这种在顺境中体现的道德自觉,体现着人性的光辉。然而,顺境中的道德坚守相对容易实现,而真正考验人性的,是面对逆境时的抉择。《归队》前八集的剧情不断引发思考:若身处绝境的抗联战士在生存危机中仍能坚守信仰与操守,那么在个人遭遇困境时,我们是否也能如同他们一般,保有顺境中所秉持的道德信念?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与道德选择,正是对这一命题的深刻诠释。

老山东与田小贵成功突围后,却陷入更深的生存危机。在饥寒交迫的境况下,他们意外遭遇了王义山率领的抬参队伍。这支队伍在途中经历了种种劫难,最终全军覆没。面对此景,同样挣扎在生死边缘的老山东与田小贵,不得不直面一个道德抉择——是否坚持将遇难者妥善安葬。东北密林中,若任尸体曝露于野,不过数时便会被狼群与野犬分食殆尽。因此,唯有挖掘坟墓方能给予逝者基本尊严。然而,这项工作在顺境中轻而易举,在逆境下却成为沉重负担。彼时,两位幸存者不仅体力透支,更面临食物短缺与工具匮乏的困境,每一道挖掘的痕迹都牵动着生存与良知的权衡。

在此情境下,角色面临是否坚守"逆境道德"的抉择。老山东与田小贵选择以行动诠释这一理念,通过挖坑将王义山等人掩埋,使其得以保全体面。《归队》中,老山东一句"爷们儿,只能挖这么深了,我们俩也尽力了"的台词,对熟悉剧情的观众具有深刻的情感共鸣。这种"爷们儿,我尽力了"的表达,实质上是在诠释一种超越处境的道德坚守——当观众自身遭遇困境时,亦会从中汲取力量,效仿剧中人物维护人格尊严。

在接下来的情节中,大阔枝与高云虎二人展现出鲜明的"逆境道德"特质。这位无名的山东好汉在手刃小泥鳅后,正面临行刑的境地。面对生命最后的时刻,他渴望饮下人生的最后一碗酒,享用最后一口菜肴。然而,松林镇上的警察们却无人愿意为这位被五花大绑的囚犯提供餐食。在众人沉默之际,大阔枝主动承担起喂酒喂饭的责任,彰显出她作为女性在绝境中的人性光辉。而高云虎虽身处困境——队伍已被瓦解,只能躲藏在大阔枝的酒馆中求生,却在处理这位山东好汉的遗体时,同样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毅然决然地选择将其沉入江水。在极端环境下仍能践行"一诺千金"的承诺,这种品质堪称难能可贵。

在电视剧《归队》中,编剧高满堂通过大阔枝与高云虎的故事,给予他们在逆境中坚守道德的“ rewards ”——山东好汉赠予他们金子。然而,从人性的善良本质来看,这种道德坚守并非源于对金子或奖励的追求。其背后,是个人情操与品性的自然体现。真正的道德坚守者,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都不会改变自身的操守标准。在困境中,那些具有底线与原则的个体,往往展现出更为芬芳的人性光辉,这正是《归队》所传递的深层价值观与观众共鸣。优秀的作品,应当激发观众对高尚道德的思考与践行。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