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很好,能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40更新:2025-09-02 18:35:02

近日在点映场次中观看了新片《南京照相馆》,发现这部作品远超预期。影片并未辜负这一深刻的历史命题,作为暑期档作品展现出独特的价值。相较于过往同类题材常陷入宏大叙事与细节呈现的失衡,最终沦为口号式宣泄的现象,该片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人性刻画相结合。创作者注重通过具体人物故事展现时代背景,在叙事进程中穿插日军暴行的影像碎片,既保持了历史厚重感,又赋予了故事鲜明的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说实话,我对申奥的导演实力有所低估。2019年的《受益人》仅展现出中规中矩的水准,而前年暑期档票房黑马《孤注一掷》虽凭借题材优势获得关注,但《南京照相馆》的创作难度显然更甚。申奥在该片中展现出导演功力的沉淀,他不仅构建了扎实的故事框架,更在细节刻画上颇具匠心。尽管影片结尾节奏稍显失衡,但整体仍保持着令人瞩目的观赏价值,深刻诠释了"勿忘国耻,吾辈自强"的时代命题。【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南京照相馆》的出色之处在于精准把握了贯穿全片的故事脉络:摄影、冲洗、传递。南京沦陷后,邮差苏柳昌为保命假称是照相馆学徒,进而接触到躲藏的金承宗一家。随着翻译官王广海将林毓秀与宋存义引入,故事视角聚焦于这群在战乱中寻求生存的人们,通过影像传递构建起历史与人性的深层对话。

阿昌与王广海在奔赴照相馆的途中,通过一系列不断切换视角的镜头,呈现出南京城沦为人间炼狱的惨象。日军以枪决、枭首、悬吊、剐心等残暴手段屠戮无辜百姓,其施暴过程被镜头以冷静克制的方式记录。影片中,日军对受害者展现出的漠然与变态心理,如以猎物目光审视二人,甚至将暴力娱乐化,均被如实呈现。镜头语言虽未刻意聚焦屠杀场面,却通过远景与移动拍摄,既维系了对死难者的基本尊重,又传递出真实而残酷的影像冲击。当叙事焦点转向主角时,看似克制的镜头下,日军施加的精神压迫与道德败坏尤为醒目——缺乏直接的血腥描写,却以更隐晦的方式折射出战争中人性的溃烂与暴行的深重。

在拍摄所谓的“中日亲善”虚假宣传照片时,阿昌与毓秀被迫乘坐卡车穿越堆积如山的尸体与遍地血迹,最终抵达一处勉强可通行的街道。街道上的“良民们”被日军像提线木偶般随意操控,而无法被压制的婴儿却惨遭摔死以止哭声。然而,这场暴行并未就此停止,反而愈演愈烈——刚被摔死的婴孩随即被塞入毓秀怀中,摄影主题也随之从夫妻二人扩展为一家三口。这张照片最终获得谷寿夫的称赞,被认为完美展现了所谓的亲善效果……除了阿昌等人,《南京照相馆》中对日军的塑造同样细致入微,尤其是极具迷惑性的伊藤秀夫。起初,他被塑造成一个只热衷于拍照、拒绝开枪的贵族青年(王广海始终执着于“太君里也有人性善”的幻想),但随着剧情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伊藤的本质是伪善,他之所以不擅杀戮,实则是出于对脏污双手的顾虑。

影片将伊藤按下快门与士兵们上弹、射击、刺刀的画面交织呈现,暗示其本质亦是沾血的刽子手。他一面假意对阿昌称"我们是朋友",一面却将替其冲洗照片的仆人视作工具。当局势失控时,伊藤的本相无所遁形:对婴儿啼哭冷嘲热讽,视下属染病为干扰;更在阿昌等人反抗时枪杀王广海,冷酷宣称"狗怎么能咬主人"。而表面道貌岸然的谷寿夫,竟恬不知耻地将伊藤的两面三刀包装成"仁义礼智信"的典范。最终伊藤切腹自尽,谷寿夫却在后脑开枪助其介错。这生动揭露了日寇对中华文化的肤浅认知,以及其标榜的武士道精神不过是披着人皮的豺狼行径。

在吉祥照相馆的影像叙事中,每一位成员都悄然经历了命运的转折。曾作为杂牌军炮灰的警察宋存义,凭借装死逃兵的手段得以苟活,却在目睹亲生弟弟牺牲的影像后崩溃,最终以一砖一石的怒吼终结了敌人的性命。幻想借助日军力量谋求生存的林毓秀,在遭受屛辱与目睹暴行后重拾信念,面对黑岛的亵渎时选择了穆桂英式的决绝。自诩为汉奸的王广海在忍无可忍之际迸发血性,其唯一可慰藉的,或许正是赴死前的反抗。而阿昌与老金家族对影像的诠释,则展现出令人心痛的清醒与坚持。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一群普通民众对待伊藤照片的态度经历了显著转变:初期为求生存不得不代为冲洗;随着事态恶化,他们因痛心而拒绝继续此行为,视之为汉奸之举;至战争后期,众人又主动将这些照片视为日军暴行的铁证,竭力寻找机会将其送出。这种态度的演变恰是中华民族觉醒与反抗精神的缩影——若始终麻木不仁,四万万百姓终将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唯有有人挺身而出、勇敢抗争,微弱的火种终将燃成燎原之势。影片中,当伊藤嘲笑阿昌处理照片时说"支那人的照片不重要",老金等人却用看似无用的底片替换了他装有证据的胶卷,这一情节深刻揭示了侵略者低估了普通百姓的力量:那些被轻视的民众,终将在未来以雷霆万钧之势击溃敌人。

阿昌是南京大街小巷的熟人,穿梭于石板路与青砖巷之间;老金则用镜头定格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他的相机里永远留着街坊邻里鲜活的剪影。当老金在暗房中冲洗底片时,那些泛黄的影像里不仅有陌生的面孔,更有电报局李小姐凝视镜头的眼神、广安街姜老板经营店铺的背影、柳树畔某掌柜操劳的侧脸。而在伊藤偶然调换胶片的刹那,画面突然切换成震撼的蒙太奇——照片中定格的不只是寻常生活,更是南京城百年变迁的缩影:恩爱夫妻在战火中永隔,白发老者流离失所,稚嫩童颜蒙尘流浪,热血青年在战场陨落,清纯少女沦入风尘,少年郎君溺亡江心……这些被胶片封存的瞬间,在光影交错间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

类似的情节中,老金在照相馆内精心布置了城隍庙、柳浪闻莺、万里长城等标志性场景,而阿昌则在熊熊烈火中接连提及伊藤“风景图鉴”上的雨花台、鸡鸣寺、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等地名。这让我联想到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龙文章被审判时如数家珍地列举各地美食的片段——当情感被具象化为具体的人物与场景时,方能真切体悟“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深意。《南京照相馆》凭借精准把握核心矛盾与生动细节,即便我对刘昊然此次的表演有所保留,也未影响整体观感(典型的角色魅力超越演员表现)。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叙事手法令人联想到前几年引发广泛关注的二战题材电影《波斯语课》,两者皆通过主角凭借专长在绝境中求生,并以念出受难者姓名的方式,呈现历史灾难对个体生命的冲击。

再联想到《南京照相馆》所展现的支线叙事,其本质与影片整体呈现的战争与屠杀主题并无二致,均在探讨历史暴力的呈现方式。相较于以犹太人为核心的西方电影群体,他们显然在历史叙事的表达上更具优势。从技术层面而言,我们仍需向西方同行学习诸多技巧,但若论历史记忆的完整性与延续性,中国电影人或许能以更坚定的立场,拒绝历史叙事的碎片化取舍,始终坚守'铭记历史、吾辈自强'的精神内核。这种对历史的全面认知与当下思考的结合,或将指引我们在历史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道路上走得更深远。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