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北漂生活》:北漂都是从住地下室开始的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86更新:2025-09-02 18:53:49

近日有外地朋友好奇地问我,是否所有刚到北京的北漂人都必须住地下室?我反问她这些说法的来源,她表示在许多明星讲述北漂故事时,常提及那段蜗居地下室的艰难时光。即便是贾玲这样的知名艺人,也曾经历过短暂的地下室生活,更不用说像我这样既无背景又缺乏资源的普通求职者。尽管普遍认为地下室是北漂的标配,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来北京时,地下室出租已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由工地临时搭建的蓝色集装箱组成的公寓。这类建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住宅,而是通过将简易房改造成多间小开间,形成类似格子间或鸟笼般的居住空间。

由于未能留下影像资料,铁皮房的样貌大致与图片中相似。这类房屋缺乏供暖设施,严冬时节即便蜷缩在被窝中裹着暖水袋,仍难抵御零下十数度的寒意,瑟瑟发抖是常态;盛夏则如同置身闷热的烤箱,没有空调设备,房间内湿热难耐,稍作停留便大汗淋漓。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噪音,铁皮房几乎不具备隔音功能,邻室的对话、鼾声乃至深夜的喧哗都清晰可辨,仿佛耳边萦绕。谈及这类出租屋与地下室的居住体验,实在难以评判孰优孰劣?曾听同事提及他早年居住的地下室,彼时他比我还早六年抵达北京,最初便住在三环外一处无窗的地下室。据其描述,那段时光如同“不见天日”,黑暗中难以分辨昼夜交替;夏季则因潮湿导致衣物与被褥终日浸湿,体味仿佛被霉菌侵蚀。且无独立卫浴,需前往外部公共厕所,夜间则只能压抑排泄需求,洗澡时只能以盆水勉强应付。若仔细思索,铁皮房与地下室唯一的吸引点便是租金低廉,且紧邻地铁站,通勤便捷,因此成为众多北漂人士的首选居所。尽管与铁皮房的岁月已过去十年,但那些喧嚣的日子仍时常浮现脑海,过往空闲时还曾特意绕道经过。后来重返旧地,却发现铁皮房早已踪影全无,听说这类建筑存在违规问题与安全隐患,最终被责令拆除。随之,地下室也被禁止出租,同样缘于安全因素。失去这两处廉价住所后,单元房的费用已然难以承受,新北漂的落脚点又转向何处?据我所知,如今的北漂群体多选择城中村或偏远郊区作为栖身之所。然而,城中村正逐渐式微,郊区却成为越来越多选择。以我所处的通州为例,被称作“睡城”,因其距离国贸比其他区域更近,成为众多北漂的聚集地。每个工作日清晨,成群结队的人们涌向通往国贸的1号线地铁,通州的人口瞬间减半;晚高峰时,又熙熙攘攘地归来,使通州灯火通明。尽管居住地与市区距离较远,但至少避开了地下室的压抑,居住环境逐渐有了“家”的体感。纪录片《是我》中,演员郝蕾谈及北漂经历时表示:“曾经谁没在地下室住过?感谢自己的坚持,让岁月的苦难成为一种经历。”诚然,回顾我的北漂生涯,正因坚持,方能在京立足,拥有属于自己的小空间。我确信,北京终将为每一位坚持的奋斗者给予实现梦想的机会,只要持之以恒。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