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剧真的能做出“短剧感”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34更新:2025-09-02 20:07:59

今年暑期档的电视剧市场呈现出低迷态势。除《以法之名》外,后续上线的各类长剧在收视率与话题热度方面均表现平平,整体缺乏具有突破性的现象级作品。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平台崛起的短剧凭借紧凑的叙事结构与高强度戏剧冲突迅速占据观众视野,其爆发式增长正对传统长剧形成显著冲击。这种外部竞争压力迫使长剧制作团队开始反思创作方向。以《樱桃琥珀》和《朝雪录》为例,尽管制作方抱有较高期待,但从实际呈现效果来看,为追求叙事效率而过度删减内容的处理方式,反而导致剧情出现断层感。观众普遍反馈,这两部作品的开篇情节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呈现出明显的"短剧化"特征:"这些剧集让人感觉像是传统长剧被碾压,分不清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似乎唯有迎合短平快的节奏才能突围,快速推进剧情意味着放弃铺垫,疯狂堆砌情节才能避免套路化。"

业内人士指出,这两部剧或许并非有意营造“短剧感”,但其剧本质量显然存在短板。观众对明显不协调的“短剧感”反应,暴露出长剧创作正面临新的挑战。值得深思的是:通过简单删减情节是否能真正提升长剧品质?传统长剧的叙事节奏是否正在经历潜移默化的变革?

长剧面临缩短的趋势,观众对剧集的耐性逐渐消退,导致作品必须在开篇前两集迅速抓住注意力。然而问题集中暴露在开篇前两集,这两部剧的叙事主线在童年与青少年阶段之间存在明显断层。原著中近四分之一的篇章用于铺陈"群山小分队"的童年情谊及男女主儿时的亲密互动,但剧版仅用一集仓促带过,造成人物性格塑造未完成便急转高中剧情。这种时间压缩导致观众未能充分理解角色动机,当女主对男主产生多年执念时,其情感基础显得薄弱且缺乏说服力。

关于《朝雪录》的观剧反馈中,不少观众提到首集剧情推进迅猛,宛如快速翻阅剧本大纲。在短短一集中,女主角接连遭遇家族蒙冤、亲人离世、身份转换至荆州、受新家庭排斥等多重变故,又通过医术救治长公主获得认可,进而与男主产生情愫。尽管情感线的发展略显单薄,但第二集转入探案主线后,叙事节奏逐渐舒缓,情节展开更为深入,成功扭转了观众的期待,促使大家继续追看。

业内策划指出,《朝雪录》在剪辑层面投入大量精力,其快速推进的叙事节奏本身就是一大亮点。另一位策划则表示,尽管部分观众认为该剧存在“长剧砍短”的观感,但实际更接近多部热门作品的融合创新——既保留了《青簪行》女性主导破案的叙事起点,又借鉴了《锦衣之下》的组队模式,同时融入近年口碑佳作《唐朝诡事录》的悬疑风格。剧中案件衔接紧密,推理逻辑虽简洁却清晰,这种紧凑的叙事被视作创作上的“减法”而非简单删减。首案“无头女尸”巧妙结合中式恐怖元素与高效破案节奏,第二案“井底埋尸”则逐步展现剧情深度。除了悬疑主线,剧中还通过女主验尸时对逝者的尊重传递人文关怀,同时以敖瑞鹏与李兰迪的“男帅女美”CP感塑造出被观众称为“异性恋之光”的浪漫氛围。

尽管存在“40集精简至24集”的传闻,但制作方指出该剧的节奏问题本质源于原著改编的挑战。原著中对童年片段的详尽刻画在影视化过程中可能引发观感疲惫,尤其对于期待爱情线的观众而言;同时,原作中主角之间的情感联结被弱化,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命运轨迹的深刻张力,但剧中已对书中男主的某些争议性设定进行了优化调整。尽管整体叙事存在碎片化倾向,然则对90年代邻里温情与青春友谊的呈现仍具亮点。例如林其乐家庭对性格孤僻的蒋峤西的接纳过程,以及邻里间对林其乐偶发失误的包容与引导,生动诠释了那个时代的人情温度;而“群山小分队”成员间充满活力的互动,则完美塑造了青春期特有的友情氛围,恰好呼应了观众对多线叙事的审美需求。

从整体视角审视,《朝雪录》与《樱桃琥珀》是否真正体现了“长剧砍短”的趋势仍存争议。两部剧的开篇引发讨论,核心在于创作初衷与观众期待之间存在认知偏差。前者需要在紧凑叙事中补全逻辑漏洞,后者则面临删减导致的情感衔接问题。然而,随着剧情推进,二者均以类型化叙事特质维系了部分观众的追看热情。值得注意的是,短剧的强势发展或许确实推动了长剧的变革,使观众在长剧中感知到某种不协调的“短剧感”。但长剧的转型关键不在于简单压缩体量或加速冲突,而应着重优化叙事节奏的分配策略。若《樱桃琥珀》能借鉴《小巷人家》对童年戏份的细腻延展,构建扎实的情感基础;《朝雪录》则适当放缓开篇节奏、强化探案线索的递进,开局争议或可得到缓解。需强调的是,“内容为王”始终是影视创作的根本法则,长剧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来自短剧形式,而是源自自身讲述完整故事的诚意与能力。

真正的“短剧感”究竟意味着什么?当前两部作品获得的“短剧感”评价,多指向节奏紧凑、铺垫薄弱的叙事方式。但若客观审视,这种标签在数月前尚非负面评判。以《九重紫》《墨雨云间》为代表的剧集曾被赋予相似标签,却收获截然不同的观众反馈,不仅被接受,甚至引发热议。可见,“短剧感”本身并非叙事缺陷,决定作品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深入把握短剧的核心逻辑——即通过情绪的高效传递与节奏的精准把控,实现观众情感共鸣。所谓“长剧短剧化”,实则是创作思维的革新:从冗长铺陈转向情绪主导,用紧凑的叙事结构传递深刻的情感张力。《九重紫》便为这种理念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示范。其以一集时长完成主线情节的铺设,高速推进并未造成观感上的仓促感,反而因情绪的层层递进而令人沉浸。首集通过“捉奸休夫”到“重生再续”的戏剧转折,迅速构建起人物命运的根基,配合极具美学价值的镜头语言,如雪夜相遇场景中,导演巧妙运用画面构图与演员表演,将宿命羁绊具象化呈现。这种创作实践印证了短剧的核心价值:在保持叙事效率的同时,始终以情感浓度作为牵引观众的核心动力。

同样以“短剧感”引发关注的《雁回时》与《墨雨云间》在叙事策略上展现出高度默契。《雁回时》通过首集即展现的女主庄寒雁与母亲阮惜文之间微妙的母女关系,成功设置情感悬念。而《墨雨云间》监制于正则指出:“长剧短剧化并非简单压缩剧情节奏,当前部分剧集已陷入观众难以建立情感联结的困境。短剧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情绪为驱动力,追求每一幕都能引发观众共鸣的沉浸体验。”

传统长剧注重以细致入微的叙事铺陈情感层次,通过渐进式发展构建完整的戏剧世界。而具备良性"短剧特质"的长剧则采用差异化策略,将情感高潮提前至前几集,以强烈的情绪冲击迅速攫取观众注意力,再于后续剧情中层层递进地展现情感纠葛。近期完结的民国家宅悬疑剧《朱雀堂》便为这一创作模式提供典型范例。该剧在爱奇艺创下6514的播放热度,腾讯视频更达23000的站内热度,双platform分账模式取得亮眼成绩。其成功源于创新性的叙事架构——采用单元案件与主线故事并行推进的模式,使快节奏叙事与悬疑题材形成天然契合。主线聚焦朱雀堂的神秘氛围,通过警匪勾结与权势斗争的主线脉络,营造出压抑紧张的叙事张力。值得关注的是,《朱雀堂》实为改编自传统长剧的短剧实验,却在"快"与"深"的平衡中实现突破:紧凑的节奏不仅未稀释剧情浓度,反而强化了探案剧所需的悬疑氛围与紧张节奏。类似现象亦可见于《朝雪录》,尽管首集口碑欠佳,但后续集数的跟播率持续攀升。这说明观众对长剧短剧化并非天然抵触,核心在于作品能否维持持续的内容吸引力。

长剧创作者正面临关键抉择:是全面转向短剧模式,还是坚守传统叙事方式?业界实践证明,融合二者优势可能是更可行的路径——在保留长剧质感的同时,借鉴短剧的叙事效率。策划曾用朴素语言概括长剧短剧化的核心:“去除冗余情节,将叙事焦点集中在主角身上,并通过精心设计的事件推进,避免内容空洞。”长剧向短剧学习的关键,正是提升叙事效率。《朱雀堂》总制片人杨晓明指出,短剧的短板恰恰在于“浅尝辄止”,容易导致人物动机和情感逻辑缺乏深度,而这一方面正是长剧擅长的领域。

短剧也在经历深度转型,其创作模式正由早期的“情绪驱动、逻辑薄弱”逐步向更具深度和人文关怀的方向演变。随着长短剧的边界在观众注意力中逐渐模糊,作品的价值早已超越时长与速度的范畴,而在于能否在有限片幅内实现情感浓度与审美体验的平衡。长剧向短未必是好事,因为长剧自有其质感,但它也未必是坏事,关键在于抓住“短剧化”的精髓。简单“砍一刀”或许治标不治本,提升叙事效率才是长剧必须正视的核心命题。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