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荣光》首播,焦躁的配乐,凌乱的故事,朗诵腔的台词对白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48更新:2025-09-03 00:19:27

7月15日晚,《浴血荣光》在央视一套首播两集,引发广泛关注。该剧由陈力担任编剧及导演,聚焦1927年至1935年间中国革命的关键历程。这段历史本身充满悲壮与荣耀,然而从电视剧创作角度来看,陈力导演的这部新作仍然存在诸多争议,主要问题如下:如配乐过于急促、情节编排杂乱、对白呈现朗诵化倾向等,均成为观众讨论的焦点。

紧张激昂的配乐曾被视为陈力导演作品中的一个显著问题。早在《守岛人》中,这种倾向便已显现出明显的痕迹,而《浴血荣光》则将这一问题推向了新的高度。不少观众指出,《浴血荣光》几乎每个场景都伴随强烈的情绪化配乐,似乎唯有音乐才能承载情感表达。陈力导演似乎更倾向于通过强烈配乐来强化叙事,而非依赖剧本本身的张力。在影视创作中,过度依赖音乐往往暴露出情节设计的薄弱。优秀的剧本应具备独立的情感冲击力,而配乐仅作为辅助手段存在。若将其误用为主要内容,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核心叙事的不足。

《浴血荣光》开篇的叙事节奏呈现出强烈的音乐干预特征,每一场戏都伴随着激昂的背景音乐,音效从未停歇。这种持续性的配乐运用在电视剧创作中实属高风险手法。虽然配乐的初衷在于强化剧情情绪,但过度依赖会削弱观众的主体感受,导致情绪被音乐主导而非自然生成。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难以建立情感共鸣,反而可能因持续的紧迫感产生烦躁情绪,形成对导演意图的被动接受。真正成熟的影视作品应懂得在配乐、台词和情节设计中预留情感空白,这些留白恰似为观众情绪预留的生长土壤。通过精心构建的叙事框架,引导观众主动体验剧情所需的情感波动。缺乏这种艺术留白的创作,终将使观众陷入表面热闹的眩晕,失去深层情感沉浸的可能性。

这再次成为陈力导演作品中的一大争议点。其多部作品虽注重情感渲染,却始终难以构建严谨的叙事逻辑。《浴血荣光》延续了这一特征,剧情发展缺乏清晰脉络,致使观感如同配音版的演示文稿。影片开场即呈现碎片化叙事,未能建立合理的剧情主线。角色互动频繁但失焦,如男配角与男主角的会面、演讲后的策略讨论、写条子安排转移等情节,均未能形成有机串联。更令人困惑的是,男主角突遭安排前往大城市,与另一男配角的简短对话后即折返,其行为动机始终不明。这种断层式的叙事结构导致各场景间缺乏逻辑衔接,最终形成机械化的剧情推进。

一部合格的剧本,应当在情节转折之间建立清晰的逻辑链条,确保前后段落相互呼应、层层递进。而《浴血荣光》的叙事结构显然未能达到这一基本要求——观众在观看完前一个情节后,往往无法合理预判并期待后续发展。这种断裂式叙事导致故事主线晦涩难辨,情节碎片化严重,最终呈现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混乱状态,既让创作者自身陷入叙事迷宫,也使观众在追看过程中倍感煎熬。此外,该剧的对白设计同样存在明显缺陷,所谓"朗诵腔"现象尤为突出。这种台词风格表现为角色之间的对话缺乏真实互动,更像是将历史教材内容直接转化为影视语言。开篇便通过人物独白大量灌输历史知识,这种生硬的信息植入不仅偏离了电视剧的叙事本质,更如同借助AI技术将历史文本强行转化为影像形态,严重削弱了戏剧感染力。

甚至剧中夫妻间的对话也充斥着浓重的朗诵腔调,令人难以接受。或许陈力导演对样板戏的创作模式过于熟悉,却未能掌握当下「更贴近真人、更贴近历史」的叙事手法。《浴血荣光》借助这种落后的台词表现方式,塑造出大量程式化的样板角色,而非具有历史真实感的人物形象。创作理念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整部剧在质量上的全面失衡。

根据酷云实时数据显示,该剧首集播出后收视表现呈现明显下滑态势。开播初期收视率曾达到1.5843%的峰值,但随后收视率开始逐步下降,至第一集结束时已降至1.3265%。这种收视曲线显然与优质剧集应有的表现存在较大差距。尽管这段大历史本身充满'浴血荣光'的史诗感,但剧作在叙事节奏、人物塑造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整体质量欠佳,预计后续收视表现难以持续走高。(文/马庆云)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