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潦草、人设崩坏,这锅别给恐龙背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28更新:2025-09-03 06:31:17

相较于1990年代曾引领特效革命的辉煌时代,观众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早已见识过无数怪兽形象,而创作真正引人入胜的故事则愈发困难。这或许也是为何若单纯为观赏恐龙而观影,《侏罗纪世界:重生》堪称一个可行的选择。影片中那些设定独特的异形恐龙,仍能为观众带来猎杀人类的刺激体验。尤其当"怪头龙"(暂无更贴切的译名)在影片尾声震撼登场时,其气势堪比哥斯拉的降临。而《侏罗纪世界》系列中一贯占据主导地位的沧龙与象征IP传承的霸王龙,也在影片中保有其存在价值。不过这种价值仅限于视觉层面。

从叙事角度来看,影片似乎有意剥离《侏罗纪公园》与《侏罗纪世界》系列的影响,试图构建以全新角色与行为逻辑为核心的故事体系。但这种刻意的创新反而让角色行为显得生硬失真。影片中某组织不惜投入巨资雇佣团队前往岛屿采集恐龙血液以研究人类疾病的情节,令观众产生"大帅点小兵"的荒诞感:既然财力雄厚足以支付数千万美元的团队费用,为何不为这些精英成员配备更专业的装备?让众人乘坐简陋小船前往危险岛屿的设定,显然与整体叙事基调存在明显割裂。

从《侏罗纪世界3》到《侏罗纪公园》系列,每当人类试图通过智慧手段获取恐龙资源时,往往都需要动用大规模力量,包括雇佣兵、先进武器和多种交通工具。然而在《侏罗纪世界:重生》中,主角团队的装备显得相当简陋,唯一的亮点是需在十米范围内对恐龙射击的血液收集器——这种装置在采集血液后会自动弹射至空中并以降落傘方式着陆。整部影片中,人类阵营的热武器仅限于配角的枪械与反派手中的手枪,这使得主角团从曼哈顿前往岛屿的行动近乎于“裸奔任务”。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冒险精神在新作中显得过于轻率,反观《侏罗纪公园3》中教授因被夫妇欺骗而登岛的情节,尽管有美国海军的赞助,但最终还是由海军陆战队的抢滩登陆为人类行动增添了体面。

影片特别设置了一个四口之家的角色支线,当主角团在海上搜寻沧龙时,一位父亲为庆祝长女成功考取大学,决定带她与幼女一同驾驶帆船从美国驶向苏里南(位于赤道附近)。随行的还有这位老父亲始终反对的长女男友。看似不讨喜的登场人物却因恋爱脑的长女而显得格外突出。父亲原本计划带全家出海观光,却因某种原因执意前往遥远的苏里南。最终,这个小团体在海上偶遇沧龙,遭遇惨烈的灭绝事件,随后呼救引来执行任务的主角团,从而引出了第二重人物关系谜题。

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寡姐接下任务的初衷源于高达一千万美金的报酬,然而反派鲁伯特·弗兰德却要求她自行组建团队。在经历一番周折后,寡姐成功联系上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黑哥,两人在对话中透露出共同的海军陆战队服役背景,展现出亦敌亦友的战友情。筹备阶段,这对搭档联手敲诈,将原定报酬从一千万美金提升至两千万,最终获得反派的默许。

从角色设定来看,这两位人物难被视作具有高尚情操的个体,以“劫富济贫”来形容他们显然并不贴切。后续情节中,他们前往人类政府明确禁止的恐龙岛的动机处理显得颇为突兀。尽管影片刻意安排了娜奥米·沃德与乔尔·埃哲顿的独白场景,揭示他们清楚此举将触犯法律,却仍因利益选择前往。对话中虽然提及各自的人生困境,试图在人性层面为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但这种挣扎感仍显得勉强。相较之下,乔纳森·贝利饰演的教授才是团队中最纯粹的存在,其被说服前往恐龙岛的理由极其简单——「你想看野外的恐龙吗?」。

分析指出,美国影视作品中反派角色的动机往往呈现单一化倾向,多数情况下围绕着利益(如金钱、权力)或理想(如复仇、梦想)展开。当剧情推进至海上救援场景时,原本对利益趋之若鹜的反派却展现出意外的善意,选择与主角共同救助四口之家。这种行为转变与角色塑造的反差,恰与后续情节形成对比——相较于《公园》或《世界》中更具层次的反派形象,该角色缺乏深度的动机冲突。四口之家的戏剧性则体现在意外事件中:老父亲对准女婿的偏见、大女儿对真相的察觉,在恐龙突袭的危机下,准女婿跳入海中的抉择反而成为剧情转折点。然而,这种角色设计并未真正实现预期效果,四口之家的加入本质上是对主角团人设空洞化的补救,但角色数量增加后,整体叙事反而显得更加单薄。

寡姐与黑哥在谈判中提出的条件愈发苛刻,当面临生命威胁与随时可能消失的报酬时,两人却选择折返救援。然而角色缺乏足够的铺垫,导致情节转折显得突兀。四口之家的矛盾聚焦于准女婿,其好吃懒做的性格成为核心冲突,原本以为其会迎来人格觉醒,却仍未达到预期。在常规叙事框架下,角色面对生死时的面部表情往往充满预兆,《侏罗纪世界:重生》亦然。每当新角色登场,熟悉套路的观众已能预判其命运——例如安全顾问、负责瞭望的配角以及法语老黑。前两者均陨落在棘龙口中,后者则被风神翼龙终结。这些角色的共同特点在于形象缺乏辨识度,尤其法语老黑作为黑人角色,其存在本身即引发争议。按主流叙事逻辑,黑人角色应保留唯一性,却因在《绿皮书》中的精彩演绎,最终悬念仍留给了这位角色。

美国电影中常有避免孩子角色轻易死亡的潜规则,因此影片中的四口之家延续了这一传统。令人意外的是准女婿这一角色,虽然初登场颇为尴尬,但并未如预期般遭遇不幸,反而平庸地陪伴主角团走到了结局。最令人心酸的是黑哥,出海时带出的三位同伴皆在恐龙岛遇难。此时,教授男与寡姐展开了一场关于道德抉择的争论:教授男认为心机男携带恐龙血液研制药物的举动会让贫苦大众无法负担,他坚持应将这一发现公之于众以造福人类,而心机男则持不同意见。

在《侏罗纪世界》的情节发展中,寡姐首次得知关键信息时立即以"你死开"回应,展现出鲜明的态度。然而当她第二次面对教授男的提议时,却未经历应有的思想挣扎,反而直接询问"你说的这事可行吗?"这种前后态度的反差,暴露出角色人设的内在矛盾。影片中最具争议的荒诞桥段当属四口之家与主角团在海滩分离后的情节:大女儿试图寻找充气皮艇的举动显得颇为不合逻辑。尽管老父亲、准女婿与小女儿都目睹了体型庞大的霸王龙静静躺在女儿面前,按理应劝阻其继续行动,却反而鼓励其在恐龙眼皮底下操作。最终导致霸王龙苏醒后追击全家人,观众也在这一刻第一次见识到该恐龙具备潜水能力。这种情节设计既削弱了角色的智商表现,也暴露出剧情逻辑的巨大漏洞。

影片的刺激程度毋庸置疑,但其情感内核却充满困惑感。老父亲对大女儿的复杂情感成为全片最耐人寻味的谜题:若认为他并不爱大女儿,却不远万里驾着帆船跨越洋流,只为庆祝她考学;若认定他深知女儿的困境,却在关键时刻将危险降临其身。这种情感悖论贯穿全片,直到故事回归至试验基地,才最终引出"怪物登场"的主线——早在电影上映前三个多月,"怪头龙"的设定便已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甚至出现了与霸王龙的实物对比图。作为体型堪比小型哥斯拉的巨型生物,怪头龙拥有六爪结构,但其威慑力则被分散至其他角色。片中登场的十余种恐龙中,除怪头龙外,蝠翼迅猛龙的出场频率和破坏力更胜一筹,甚至能徒手撕碎常规迅猛龙,展现出更惊人的战斗力。

相较之下,“怪头龙”的破坏力更体现在其徒手抓取直升机的场景,咬合力度堪比嚼口香糖,顺带解决了临阵脱逃的男主角。最终让装有恐龙血液的箱子重新回到寡姐与教授手中。当观众以为黑哥牺牲时,却意外展现出了令人胆寒的牙齿威力。值得一提的是,黑哥为吸引怪头龙所做出的举动堪称降智——既然早已得知对方被光源吸引,只需抛出信号弹即可,却执意举着信号弹奔跑。当时渲染的BGM极具煽情效果,让人误以为“黑人必死”定律再度生效。

影片中“怪头龙”与“蝠翼迅猛龙”的角色设计,显然借鉴了《侏罗纪公园》第一部中霸王龙与迅猛龙的设定。编剧大卫·凯普作为该系列的原班人马,其创作思路不难看出传承痕迹。黑哥在危急时刻舍身救人的桥段,亦与第三部中驾驶降落伞与风神翼龙周旋的年轻角色存在相似之处。而结局的处理则显得格外仓促——当反派角色以"暗世界代表"的姿态开场却轻描淡写地离场,幸存者们用看似戏谑的对视收场时,观众难免感到措手不及,仿佛故事在毫无铺垫中戛然而止。尤为耐人寻味的是,寡姐与反派角色在寻找黑哥出海时,对话中透露出对方似乎从未兑现承诺(电影对此并未明确交代),这种悬而未决的设定与后续恐龙夺舍心灵的情节形成微妙反差。最终主角团历经磨难却只收获空寂,唯有恐龙血成功带回。教授角色宣称这将造福全人类,却难掩人物塑造单薄、世界观构建悬浮的叙事缺陷。

在2010年代中期,随着古生物学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通过对新发现化石证据的分析,提出了关于棘龙的新认知:这一物种可能具有水生生态习性,其生活环境与传统认知存在显著差异。

曾于《侏罗纪世界》第三部中展现对霸王龙绝对掌控力的角色,在《侏罗纪世界:重生》中被重新设定为与沧龙建立共生关系的"渔夫"。这种生态协作模式下,棘龙承担狩猎任务供沧龙食用,但影片并未解释这种关系对棘龙本身的生存意义。实际上,影片核心框架围绕人类重返恐龙岛展开,通过多线叙事展现各类恐龙的生态特征。尽管故事线延续前三部的设定,但制作团队明显向《侏罗纪公园》系列回归,重点呈现了"怪头龙"和"蝠翼迅猛龙"等新型恐龙。影片通过主角团目睹泰坦龙群的镜头,配合《侏罗纪公园》原版配乐,营造出强烈的怀旧氛围。然而这种视觉冲击并未转化为对"人与自然"主题的深入探讨,整体呈现的仍是带有冒险色彩的荒野求生模式。相较于《侏罗纪公园》第三部,该片在叙事张力上有所减弱,例如缺乏海军陆战队登陆引发的现代武器与远古生物对抗的戏剧冲突。虽然沧龙和霸王龙等场景仍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最终高潮却被"怪头龙"这一神秘生物争夺,暗示着影片在矛盾设计上更注重新物种的威胁性而非原有主题的延续。

无论是《侏罗纪公园》系列还是《侏罗纪世界》前三部作品,其恐龙元素的表现尚可。特别是《世界》系列第三部通过引入《公园》系列经典角色,既延续了原有故事线,也暗示着这一IP可能进入尾声。从市场反馈来看,观众对恐龙题材的持续热情可见一斑。然而,作品在平衡创新与传统方面仍面临两难:既要避免过度偏离原有世界观,又不能单纯依赖视觉奇观吸引眼球。主创团队的这种困境,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影视工业的普遍挑战——在怪兽元素泛滥的背景下,既要回应观众对经典IP的期待,又需在叙事深度上突破瓶颈。因此,若仅以观赏恐龙为目的,《侏罗纪世界:新生》或许能提供较为理想的体验。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