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孩的肖像——专访《雷诺阿》导演早川千绘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57更新:2025-09-01 22:20:12

出生于1976年的日本导演早川千绘可谓国际影坛的后起之秀。其2022年首部剧情长片《岁月自珍》凭借独特的艺术视角入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并获得金摄像机奖特别提名。而2025年执导的《雷诺阿》更是斩获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殊荣,标志着这位东方导演在欧洲电影界获得了重要的认可与突破。

电影《雷诺阿》的创作灵感源自导演早川千绘的个人童年经历。故事发生在1987年夏天,11岁的主角冲田富士(铃木唯 饰)与导演同龄,面对母亲因工作繁忙而疏于照顾、父亲身患癌症晚期住院的现实,她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父亲的离世与成人世界蕴含的矛盾与荒诞,深刻影响着她的成长轨迹。影片以孩童视角展开,通过女孩疏离甚至带有冷漠感的观察方式,呈现他人难以理解的内心世界。故事聚焦于私密记忆的重构,细腻描绘了一个孩子在面对生命终结时,用充满想象力的幻想抵御孤独情绪,并在沉默中展现出坚韧的抗争意志与独特的美感。片名取自印象派画家奥古斯特·雷诺阿的画作《安特卫普的伊雷娜·卡恩肖像》(Portrait of Irène Cahen of Antwerp),这幅画作早年曾令早川着迷,其父亲赠予她一幅复制品,而画作本身也作为象征元素出现在医院场景中。在采访中,身形瘦小的早川千绘极少主动对视,她常以低头沉思的姿态、低沉柔和的语调回应问题,仿佛沉浸在独立的精神世界,却蕴含着内心清晰而坚定的立场与力量。

您第一部影片描绘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未来场景:当人们年满75岁后,便会被要求主动选择安乐死。而这部新作则回归历史视角,聚焦于1980年代。对我而言,这一时代背景的选择绝非偶然,它深受我的童年经历启发,也是故事最具表现力的舞台。虽然我始终对现实议题保持关注,但《雷诺阿》的核心并非社会批判,而是通过虚构情节传达个人情感体验。这种创作理念使电影更贴近人性本身的探讨,而非刻意介入社会问题。

当被问及电影对日本文化的映射时,我注意到观众似乎更期待看到对老龄化等社会议题的剖析。实际上,《岁月自珍》虽具未来感,却本质上是当代社会的延伸。而《雷诺阿》则通过1980年代的时空框架,展现了一种更普遍的人类困境——孤独。这种情感状态在当代日本社会中同样存在,但被具象化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生命体验。

关于自传元素的探讨,我必须澄清:虽然《雷诺阿》确实汲取了我作为孩子、母亲以及护理者的生活经验,但它绝非传统意义上的自传片。反乌托邦设定的《岁自珍》与这部新作在创作本质上有明显差异,后者更着重于通过虚构叙事呈现真实情感,而非简单复刻个人经历。

您将这部作品视为一部必须完成的影片,正如您谈及情感,这是否是一场疗愈旅程?最初我并未察觉这一点,但拍摄过程中,我不断回溯过往经历。对我而言,整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是自我实现的途径。它给予我慰藉,也让我实现了对自我的宽恕。《岁月自珍》与这部作品某种程度上都探讨着悲伤,或许是一种预演式的哀伤。两部影片之间存在怎样的呼应?死亡的真实存在感贯穿其中,有时显而易见,有时若隐若现。我认为这也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并未对此有太多自觉,但始终思考着为何要在创作中触及死亡的主题。童年时期,父亲与癌症抗争的十年恰是我从十岁到二十岁的成长阶段,这段时期尤为敏感。由于与另一人共同生活,而那个陪伴者正面对死亡的阴影——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我的创作视角。影片中呈现的假期结束时,富士向老师倾诉父亲离世的情景,老师所表现出的悲痛甚至超越了孩子本身。这个场景既温暖又令人心酸,还暗含一丝讽刺的幽默。您是如何构思这场戏的?最初,富士的英语老师并非她生命中的核心人物,只是每周用英语交流约十分钟的固定角色。然而,这位老师却能敏锐地感同身受,为富士流下泪水。对于那些通过他人寻找身份认同的人来说,这种瞬间至关重要。即使只是短暂的共鸣,也可能成为救赎与安慰的契机。这正是我想要捕捉的情感火花。

影片风格深受法国画家雷诺阿印象派技法的影响,这让我思考为何选择以"雷诺阿"命名。实际上,这个名称自项目初期便确定,与故事本身并无直接关联。影片讲述的是1980年代日本一位女孩的生活经历,而片名却源于一位法国印象派大师的名字,这种刻意制造的差异本身就蕴含着独特的叙事意味。

在戛纳放映后,观众反馈中频繁出现将影片与印象派画作相提并论的观点。这种艺术流派常以点彩技法呈现,最终却凝结成完整的画面。而我的作品则由众多看似零散的片段构成,表面缺乏关联,却最终汇聚成完整叙事画卷。这种创作理念让我感到欣喜。

影片的视觉设计与音乐搭配呈现出某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在配乐考量过程中,我刻意避免用音乐推动剧情发展。最终的音乐元素仅在富士完全沉浸于想象的瞬间出现,那也是观众唯一能够清晰感知音乐的时刻。

影片中有两个极具冲击力的叙事场景。首先是垃圾房里与陌生男人的对话,其次则是与男大学生的复杂关系。这两个场景形成强烈对比,前者涉及录像带带来的危险感,后者则指向隐藏的禁忌主题。值得注意的是,富士与大学生的相遇源于对方主动的邀请,她本有能力主动退出,却因对方的意图而被迫面临尊严受损的处境。

这种双重困境恰是影片想要捕捉的微妙情感。当处于被忽视状态的少女与倾听者产生联系时,这种关系既可能成为救赎,也可能导向毁灭。而垃圾房里的陌生男人则象征着社会对少女的潜在威胁,这种危险并非直接暴力,而是通过令人不安的场景暗示呈现。

影片开场以极具冲击力的暴力场景切入,这种选择源于导演对人性深渊的凝视。正如他所说:"即便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你的脚下仍潜伏着一个黑色的漩涡——这让我想起童年时对危险与神秘的本能感知。那条细如发丝的界限,既可能令人发指也可能令人战栗,正是这种微妙的平衡驱使我把这些元素融入创作。"

关于电影中的奇幻元素,导演认为:"在众多以现实主义手法呈现的成长故事中,我选择保留魔幻现实主义的特质。孩子们天然会被超现实的想象所吸引,这种精神层面的魔幻体验能够成为现实困境的救赎。当现实过于残酷时,奇幻元素就像一张通往梦境的船票,或许能带来某种疗愈效果。"

谈及母亲形象的塑造,导演表示:"这个角色承载着复杂的情感层次,她深陷内疚却无力弥补,渴望行动却受制于现实。她的沮丧与愤怒并非出于冷漠,而是源于深刻的自我挣扎。我始终试图呈现一个立体而真实的母亲形象——她不完美,却有着令人动容的生命力。这种塑造源于导演个人的经历:当他回顾自己11岁时母亲的年龄,与如今作为父亲的年龄重叠时,对母性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影片中,您为母亲安排了一位极具吸引力的情人,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的妻子却突然现身。富士目睹了母亲陷入的尴尬境地。这样的转折令人心酸又无奈(笑)。关于代际沟通的探讨,您始终展现出高超的驾驭能力。在创作初期,您是如何将这项主题自然地融入叙事的?正如《岁月自珍》中年轻电话接线员与老太太的相遇,构成了一次灵魂的救赎。而在这部新作里,相较于剖析代际差异,我更聚焦于人物间微妙的情感纽带:即便是短暂交汇的凝视,也能促成深刻的理解。因此,楼上那位寡妇选择向富士坦白未曾向他人吐露的秘密。富士与母亲的情人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既奇特又令人会心一笑的互动模式,他们的对话方式与富士形成了有趣的呼应。每当在餐厅用餐时,男友与富士之间总会出现令人动容的瞬间对视,这一幕被母亲察觉,令她对服务员的举止略显不悦。而男友与富士的反应则带着温暖的笑意,悄然搭建起跨越年龄的桥梁。我始终对这些微小却珍贵的联系充满好奇,它们往往能在转瞬之间照亮彼此的生命轨迹,即使只是短暂的共鸣。

执导涉及儿童的题材充满挑战,尤其是面对性侵等复杂议题。在处理这类敏感情节时,我们特别重视演员的心理安全,因此邀请了专业亲密关系协调员与心理治疗师共同参与剧本排练。对于铃木唯这样天生具备表演天赋的演员,基本无需过多指导,但性侵场景的呈现仍需极尽谨慎。我们始终确保演员不会被迫参与违背个人意愿的戏份,同时为年轻演员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值得注意的是,两位主要演员在正式拍摄前已建立深厚的信任关系,这种默契使他们在演绎亲密互动时显得自然而真实。关于女性角色的持续出现,这并非刻意为之,而源于对具体人物故事的共鸣。无论是《岁月自珍》中的七旬老人还是《雷诺阿》中的少女,角色的性别选择始终服务于叙事需要,而非固定创作方向。

《黑箱日记》作为一部聚焦性侵议题的纪录片,其在过去一年中引发的国际关注与日本本土上映受阻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伊藤诗织作为性侵受害者,通过这部作品勇敢揭露个人遭遇,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值得深刻探讨。尽管日本媒体对影片的批评声音较为激烈,但相较于伊藤诗织所面对的系统性困境,这种讨论似乎仍显局限。影片无法在影院上映的现实,某种程度上也揭示了日本社会在性别平等议题上的深层矛盾。作为一名在巴黎观看该片的观众,我深切感受到这部作品所具有的突破性意义,以及它在跨文化语境中引发的强烈共鸣。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