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电影《还有明天》:家暴的丈夫,瘫痪的公爹,和破碎的她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12更新:2025-09-03 10:33:34

在观看《那不勒斯四部曲》后,我选择了《还有明天》作为延伸阅读。电影中的女主 Ди莉娅 与小说中莉拉及其母亲的形象产生强烈共鸣,二者共享相似的叙事内核:动荡的战后意大利社会背景下,专制的父亲以暴力手段压制家庭成员,隐忍的母亲虽长期承受伤害却始终试图守护女儿。这种父权压迫下的家庭关系,亦在《出走的决心》中得以映射——父辈的控制欲与母辈的牺牲精神交织成复杂的亲情网络,女儿对母亲的态度也经历了从误解到理解、最终转变为共情与支持的转变过程。

《迪莉娅的一天:从挨打开始》以晨光透过窗帘缝隙洒落在地面拉开序幕,轻快的旋律在空气中流淌。迪莉娅揉着眼睛对身旁的丈夫伊万诺轻声唤道"早安",然而这温馨的开场却在下一秒被打破——伊万诺猛然甩出一记耳光。令人窒息的转折中,迪莉娅保持着令人意外的平静,未追问缘由。这种沉默暴露出某种既定的秩序:或许这已是第N次,连最忠诚的佣人与仆人都难以想象,主人竟能做出如此举动。她从容地起身整理仪容,亲手烹制早餐,打开窗户进行通风。当第一扇窗被推开时,尘埃在晨光中翻飞;第二扇窗的缝隙间,犬只的排泄物正顺着光线洒落。这个三室一厅的半地下室里,夫妻共用一间卧室,三个孩子挤在隔壁房间,而公公则独占第三间。整段场景没有一句台词,唯有音乐在压抑的空气中循环往复。直到伊万诺故意扯断厕所拉绳冲水装置,他暴怒地指责迪莉娅力气过大,这个细节在镜头中被刻意放大,成为整个空间里最刺眼的矛盾符号。迪莉娅依旧保持着令人费解的从容,继续着她的日常劳作。

清晨,她亲手准备了早餐,大女儿轻手轻脚地将双胞胎唤醒。全家人围坐餐桌时,瘫痪在床的公公因无法行动而频繁敲击床板。她既要为老人送餐、协助洗漱,还要修理因年久失修的厕所绳索。待所有家务处理完毕,她委托邻居家帮忙照看老人,随即开始奔波于各类工作:为老人注射药物、修补衣物、修理雨伞、清洗衣物。她穿梭在街坊邻里之间,通过四处奔波从事四份兼职,月收入达到320里拉,其中40里拉被她悄悄藏起。短暂的闲暇时光里,她与闺蜜闲话家常,抽根香烟,顺便采购食材回家料理饭食。当闺蜜邀请她协助制作果酱时,她犹豫再三,婉拒了邀约,并表示需要征得丈夫的同意。夜幕降临时,伊万诺归来,她将工资上交,而他却对数额不满,一边抱怨一边贬低她的能力。提及女儿未接受教育的原因时,他直言经济拮据,导致大女儿过早踏入职场,所有收入均需上交。伊万诺严禁她晚上去访闺蜜,话未说完便对迪莉娅施以暴力。孩子们早已习惯父亲对母亲施暴的常态,他们能迅速捕捉到父亲即将动手的信号——或是一个眼神,或是一句低语,随即躲入房间静默无言,待外界恢复平静才敢现身。

二、女儿的困惑:何以选择忍耐?在电影《出走的决心》中,玛塞拉难以理解母亲为何甘愿承受如此生活。两位母亲面对女儿的质疑,皆以"无处可去"作为回应,而两位女儿则对母亲的隐忍态度流露出轻视。这种现象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在男权主导的结构中,女性往往被剥夺独立生存的权利,被迫依附于男性。电影背景设定在1946年,迪莉娅身处的年代,女性普遍被视为男性的附庸,其地位与丈夫的财物无异。而《醬園弄》中女主在忍无可忍后选择杀夫的结局,更凸显了那个时代女性维权的艰难。

第三部分:迪莉娅的反抗——始终保持清醒,静待反击良机。家庭暴力与性骚扰的本质在于权力关系的严重失衡,施暴者往往深谙无需承受后果的规则。在绝对强权的压迫下,有人选择隐忍如迪莉娅,有人效仿马斯克般谄媚迎合,更多人则陷入沉默的深渊。伊万诺并非寻常暴徒,其战争经历与纳粹背景暗示着更深层的暴力基因,而电影刻意淡化迪莉娅家族线索,仅以邻居的旁观与闺蜜的"狱卒"比喻呈现其孤立处境。当伊万诺以亲密姿态要求"你看,我还是爱你的"时,迪莉娅的冷眼相对与冷笑回应,暴露出她对施暴者的蔑视。她用"你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嘛"的讽刺性对话,将暴力者置于历史审判的镜像中,彰显出超越时空的清醒与反抗意志。

迪莉娅收到一盒巧克力,将其中的甜品分给孩子们。伊万诺因她与前任的联系而质疑她的忠诚,甚至对她施以暴力。尽管公公瘫痪在床需要她照料,她却敢于戳破对方的谎言,因此遭到指责。当公公称赞"我妻子活得像个女王"时,她反击道"你的妻子绝望地从五楼跳下去了",并嘲讽他为"唯一一个放高利贷破产的人"。在修雨伞的作坊里,面对比自己更年轻的学徒,她质问老板为何自己付出更多却仍要教导对方、收入更低,得到的回答竟是"他是男的"。这种性别歧视在2025年的职场中仍普遍存在。她抱着装满白色床单的大洗澡盆爬楼梯,而西装革履的丈夫却能乘电梯前往。当她质问为何不能平等待遇时,生活早已给出答案。她对大女儿的偏爱源于儿子对她的轻视,这种选择本质上是对命运的抗争。尽管伊万诺坚持让女儿穿着她当年的嫁衣,她却暗中储蓄8000里拉,约合200天的工资,只为给女儿购置全新的嫁衣。当发现女儿的男友竟是当年的丈夫时,她立即察觉到这段关系的隐患,并通过让对方家庭一夜返贫的方式彻底终结这段姻缘。面对嘲讽她的女邻居,她选择以力量为尺度进行反抗,打得过便出手,打不过则隐忍。这种觉醒并非瞬间爆发,而是持续多年的生活实践,她始终以微小却坚定的方式对抗着性别压迫。

不论阶级与年龄,女性在家中的处境似乎并无二致。母女间存在理解鸿沟,却对"女儿不必重复母亲的生活"达成了共识。结尾处,伊万诺追上迪莉娅,她身边聚集着众多姐妹,这份力量使她敢以愤怒的眼神回应。玛塞拉与朱利奥看似是自由恋爱,朱利奥也对她颇为体贴,然而一个细节却暴露了其本质。二人在玛塞拉家中并排而坐,迪莉娅独自在房间缝纫,朱利奥试图亲近,却遭玛塞拉婉拒,她担心母亲会撞见。他轻描淡写地说"没关系",却将这种行为视为对玛塞拉的不尊重,置她的感受于不顾。随后他称赞玛塞拉妆容精致,却要求她上班时别让别人看见,甚至粗暴地抹去了她的口红。真正的爱情应建立在尊重之上。朱利奥将玛塞拉视为私有物,以主宰者的姿态掌控她。他对迪莉娅不屑一顾,因这个家庭从未真正重视这位母亲的存在。迪莉娅默默观察一切,当年伊万诺也曾这般轻率表态。她深陷浪漫爱情的幻象,误将"霸总"式的占有欲当作真挚感情,却在无意间重演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母女俩身后,或许站着无数将婚姻视为救赎的女性。

玛塞拉童年时期想必也经历过无数次体罚。影片中唯有那个细节透露端倪——当她与朱利奥交谈时,竟忘了炉火上炖煮的锅具,待惊觉时慌张冲向厨房的神情,恰如其分地展现了父亲暴力行为对她的心理烙印。随着年龄增长,她受罚的频率降低,但伊万诺却将目光投向了变卖她的念头。公公提及婆婆的场景仅有两次,却已足够揭示这个家族传承的暴力阴影。当公公告诫伊万诺"不要总打她"时,他反而强调"只需一次便能令她屈服",并提及自己当年正是用这种方式教诲玛塞拉的母亲。而迪莉娅作为护理人员,亲眼目睹了两个富裕家族中令人不安的共性:在餐桌旁进餐的父子总是激烈争论政治话题,每当女主人插话时,两人便会露出震惊的表情,仿佛餐桌突然有了发声的可能。

五、暴力如同一种隐性的"家族遗传病",在父辈与子辈之间悄然传递,却呈现出令人不安的性别选择性。伊万诺在父亲的影响下,习得了以暴力维系家庭秩序的方式,而他的两个儿子则在幼年时期便展现出暴力倾向,频繁肢体冲突、言语粗鄙且缺乏劳动意识。这种代际暴力背后的本质,是对女性尊严的践踏与人性情感的消解。两代成年男性都沦为典型的失败者,将家庭成员视为发泄情绪的工具。可以预见,这两个少年若延续父辈的轨迹,终将成为社会中的失范者,习惯性地以暴力对待配偶。更讽刺的是,这些暴力者在家庭中扮演着"统治者"角色,将妻儿异化为附庸。即便在公公瘫痪需要照护的困境中,迪莉娅仍要承受来自丈夫的侵犯。伊万诺对家人缺乏情感联结,其子辈亦然,当目睹母亲受暴力对待时,他们选择袖手旁观。这种冷漠心态在姐姐即将出嫁的节点更为凸显,年幼的他们竟对即将成年的姐姐产生不恰当的性暗示。这些行为并非单纯的好奇所致,而是深植于与油腻男性接触后形成的扭曲认知。由于缺乏系统性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空白与偏差更将他们推向歧途——母亲的软弱无力与父亲的暴力示范,共同构筑了他们扭曲的价值观。对母亲和姐姐的不敬,对父亲的恐惧服从,构成了他们认知世界的三重枷锁。这种代际传递的暴力模式,本质上是父辈与社会共同构建的恶性循环。

迪莉娅为避免言语粗鲁的瘫痪公公在未来的亲家面前丢脸,命儿子将公公的房间上锁。然而两个孩子因贪玩而遗忘,最终仍需承担后果的迪莉娅遭到惩戒。母亲交代的事若被儿子遗忘亦可被宽容,而父亲一旦察觉女儿的过失,则会施以严厉惩罚。三代男性均认为现状无需改变,两代女性则试图推动变革。迪莉娅致力于终结代际延续的针对女性的家庭暴力,私下积攒的积蓄最终成为女儿教育的保障。联姻富贵家庭对女性命运的改变并无实质意义,相较于依附他人,自我奋斗更具现实意义。

第六部分讲述悬念与反转的运用,迪莉娅收到神秘信件后反复翻阅,时而将其丢弃又捡起,她为自己缝制新衣、将所需物品收纳进随身包袋,甚至与闺蜜约定"口供"。这些细节令观众误以为她即将与前男友私奔——有观众在豆瓣评论指出,前男友名为"尼诺",这个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害人无数的男性配角名字本身就充满不祥意味,显然不是故事的男主角。然而剧情始终暗藏波折,当迪莉娅计划在周日带着全家前往教堂做弥撒后实施重要决定时,清晨却突发变故:她发现公公已在睡梦中离世。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她强撑起表面平静,却未能阻止热心邻居的介入。照顾公公的邻居察觉异状后,竟以破纪录的效率赶到现场,最终迫使迪莉娅一家折返处理丧事。影片在此处巧妙穿插了当地风俗的描写,揭示邻居们看似诚挚的慰问背后,实则暗藏着对丧家宴请的期待,这种精心设计的剧情转折既深化了人物刻画,又为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影片再次揭开这个家庭的全息图景,五口之家表面平静下暗流涌动。伊万诺竭力维持着悲伤儿子的角色,迪莉娅则在家庭事务中疲于奔命,玛塞拉仍在为失恋痛苦不堪,两个孩子只关注能否占据即将空置的房间。当闺蜜登门造访,她们在尸体旁窃窃私语,迪莉娅轻声说道:"还有明天"。这场混乱的风暴在次日清晨迎来转折,她再次启动计划。临行前将积蓄放在女儿枕边,附上纸条——后来才知内容是:"有了这些,你就可以上学了"。拉开房门准备离开时,丈夫的质问令她措手不及,她谎称要去给老人打针。丈夫的疑虑逐渐加深,却苦于找不到破绽,最终放行。她身着亲手缝制的新衣,神情略显慌张,丈夫对她的漠视更显残酷。值得关注的是,她将重要信件遗落在门口,被伊万诺发现并追出。当她抵达院子,打扫卫生的邻居大姐为她开启大门,两人仅用眼神便达成默契。她疾步奔跑至投票站,却在关键时刻发现选票遗失,丈夫随之追来。面对丈夫怒火,迪莉娅起初心生畏惧,但在姐妹们的支持下逐渐挺直腰板。群体的凝视让伊万诺本能后退,这段场景成为全片最具冲击力的高光时刻。然而回归现实,这种短暂的胜利显得苍白无力——她仍要承受无数打骂,仅能用眼神的对抗来寻求片刻宣泄。

第七点提及的争议性情节中,观众普遍认为导演对"救世主"叙事的解构颇具深意。迪莉娅与美军黑人哨兵的相遇被设定为命运转折的关键节点,其戏剧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当事人通过捡拾照片建立情感联结,当黑人士兵主动帮助其处理战场伤痕并协助摧毁咖啡馆时,这种跨文化互助的呈现引发讨论;其次,作为边缘群体的设定巧妙呼应了当代美国社会对种族议题的反思,尤其在"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背景下,影片通过此类情节传递政治正确价值观;最后,家暴场景采用隐喻式表达,以轻快的音乐节奏与舞蹈动作构建反差,这种"乐景写哀情"的叙事手法既规避了直接呈现暴力的冲击,又通过艺术化处理强化了悲剧性。值得注意的是,导演刻意回避对受害者的特写镜头,虽被解读为对观众情感的保护,却也引发对叙事真实性的质疑。

观影过程中,诸多疑问萦绕脑海:她投票后归家,是否仍需面对家暴?是否还需承担煮饭、打四份工、工资上交的重担?那笔选票是否会被伊万诺夺走?女儿能否真正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她是否会被再次典当?迪莉娅行使选举权时,为何她的闺蜜玛塞拉(暂且假设未满18岁)不随行?即便选票象征着制度变革的可能,从计票到政策落实又需要多少时间?若选票真能化解一切,二十一世纪的意大利,家暴问题是否已消弭?女性的生存困境是否彻底终结?影片反复强调选票的重要性,却在118分钟的叙事中鲜少着墨,令人费解。有观众试图解释,片中出现的选举宣传标语与海报仅为背景,且未提供中文字幕翻译,仿佛在暗示其无关紧要。这种处理方式令人质疑,仿佛在刻意制造不必要的悬念。回溯影片情节,或许我过于急切了。前半段的压抑叙事让我期待一个充满复仇或解气的结局,但现实中的女性命运往往没有这般戏剧化的转折。电影恰恰通过这种克制,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真实状态——她们终其一生都在忍耐与妥协中前行。这种对现实的忠实呈现,或许正是影片最深刻的表达。

尽管选票短期内难以改变现实,但其象征意义却深刻指向女性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即话语权。迪莉娅本就具备反抗的勇气,选票成为她等待突破的契机。豆瓣一条短评以凝练的笔触概括了核心思想,收获两万多个点赞:"要读书不要婚纱,要投票不要私奔"。影片中,迪莉娅选择坚守家庭而非逃离,玛塞拉则将选票郑重递交至母亲手中。女性不再将命运寄托于男性拯救,而是通过自身行动参与社会变革,这是历史性的进步。80年时光流转,女性社会地位已获得显著提升,而"明天会更好"的信念始终如初。正如结尾所言,纵然迪莉娅归家仍可能面临暴力,但女性获得选举权本身便标志着向自由迈进的关键一步。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