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经典,一朝被毁?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4更新:2025-09-01 22:42:05

对于影片中频繁的删改操作,影迷们的不满情绪早已溢于言表。即便早有预料这样的情况会发生,但实际体验仍令人难以接受。更令人遗憾的是,修复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技术性疏漏,这种失误在制作流程中本应避免。或许正是借由此番争议,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本身,以及作为经典IP的《白蛇传》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脉络。

电影《青蛇》改编自李碧华的同名小说,而该小说诞生于1980年代香港独特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被视为一部突破性的文学作品。原著以青蛇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深入刻画了她对欲望、嫉妒与自我认同的复杂心理历程。这一角色的反叛精神,恰是当时香港文化活力的缩影。尽管徐克的电影以小说为根基,但其对女性主义核心的呈现相较于原著有所弱化。导演将叙事视角从青蛇主观的「我」转变为更中立的第三人称,这种转换虽改变了故事的表达方式,却也为影片注入了新的叙事维度。电影不再局限于青蛇的个人成长叙事,而是转向更具哲学深度的矛盾冲突,其中法海的形象被赋予更重要的叙事功能,他的存在不仅贯穿全片,更成为收束故事的核心力量。这种对女性主角的叙事重心转移,构成了影片长期以来引发讨论的关键议题。

出于某些显而易见的考量,徐克对原著中许士林化身为红卫兵推倒雷峰塔的结局进行了删减,这一处理方式旨在规避具体的政治现实。然而,恰恰是这种看似避世的调整,揭示了徐克作为导演的独特思维——他一贯擅长借助历史寓言探讨香港的本土身份与大陆关系。从更深层的视角看,这种修改实为新浪潮一代在面对政治现实时的典型应对策略,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文化冲突侧面反映政治现实,以此构建香港本土的文化主体性。因此,徐克的「去政治化」操作,本质上是一种以文化认同比翼的「再政治化」实践。

电影中极具创意的角色重塑策略,莫过于对法海形象的重新诠释。在传统叙事中,这位角色往往以年迈沧桑的冷酷反派形象示人,而李碧华小说则赋予他伪善与威权并存的复杂象征意义。徐克导演在改编作品中更进一步,将法海塑造为与青蛇并列的另一位核心主角。他被赋予年轻俊朗的外表、深厚的修行功力,却在内心深处暗藏难以遏制的欲望与挣扎。影片的戏剧张力很大程度源自这位修行者的内心矛盾:一方面,他被迫面对日益膨胀的欲望带来的自我否定;另一方面,又固执地维护着人妖有别、世俗规则的教条立场,这种双重束缚构成了故事的核心冲突。

法海象征着根深蒂固的父权制度,该体系对未知力量的本能排斥与对失控局面的恐惧,促使他试图以宗教戒律规训女性的性欲与情感自由。其权威本质实为自我压抑的防御机制,却在影片中展现出复杂的人性维度:从初遇蜘蛛精时的动摇,到目睹人间生死时的震撼,再到被青蛇诱惑后的暴怒,最终在水漫金山的悲剧中坦然说出"我错了",这一精神蜕变轨迹成为探讨权力异化与人性挣扎的核心命题。相较李碧华小说中那个懦弱、好色且背信弃义的许仙形象,徐克导演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将这一角色塑造成兼具软弱与觉醒的矛盾体,其人性光辉在对抗与妥协中得以彰显。

电影中的许仙被塑造成一位温文尔雅却优柔寡断的书生形象。他深爱白蛇却因对妖族身份的恐惧而内心挣扎,其背叛更多源于性格上的懦弱而非刻意作恶。最终被剃度的结局更显悲怆意味,而青蛇选择终结他的生命,这一行为在电影语境下被赋予了超脱世俗的慈悲色彩,与原著中惩罚性质的设定形成鲜明对比。青蛇的角色也经历了深刻的蜕变,从原著中愤世嫉俗的复仇者转变为追寻人性本质的探索者。她的成长轨迹呈现出三重认知:以模仿白蛇为切入点理解人间情感,通过与法海的互动体悟欲望本质,最终在见证白蛇为爱牺牲的那一刻,青蛇终于流下第一滴泪,初步领悟了‘情’的真谛。

她的形象充满妖冶与野性魅力,象征着未被世俗规训的原始生命力。在结局场景中,当她诛杀许仙后质问法海:「情究竟是什么?……等你们弄明白后再来看我」,这番台词蕴含着对世俗价值观虚伪本质的尖锐批判。李碧华塑造的白蛇是顺应儒家伦理而自我牺牲的悲剧符号,而徐克版本的白蛇则展现出更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她渴望的不仅是肉身的转化,更是一场足以颠覆千年修行的炽烈爱情。白蛇所展现出的母性光辉与为情献身的意念,构成了其突破人性桎梏的途径,体现的并非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妥协。其悲剧核心源自情感纯粹性与世俗懦弱性的根本冲突。

影片对佛教意象的运用,实则更多指向一种更广泛的哲学批判——将佛教视为象征着垄断真理、排斥异见的意识形态体系。在电影中,法海所代表的宗教信仰被转化为一种压制异端的工具,展现了权力体系对个体的压制本质。徐克借影片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刻揭示,指出任何以绝对秩序为名、否定差异与个体真实性的体系,本质上都是对人性的压迫。

妖精形象则象征着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的群体,她们在既不合规则又无法完全归属的境地中寻求生存空间,这一设定与香港作为多元文化交汇地的身份认知紧密相连。水漫金山的场景则象征着香港民众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对身份认同的探索与反思。

不少学者认为,该改编暗含着对传统性别权力结构的挑战,构成了一种‘父权反挫女权’的隐喻。徐克并未通过贬低女性角色来达成目的,而是将叙事焦点与哲学思考转向男性,尤其是权威人物法海的内心挣扎,揭示了制度性权力对人性的压抑。这种表达方式极具隐蔽性,原著中青蛇与权力体系的对抗被转化为法海与自身人性的矛盾,使得批判更具深度。

影片以男性权威人物的自我觉醒与精神困境为核心线索,将叙事重心从原著中鲜明的女性视角进行转移。青白二蛇在此被赋予了引发男性顿悟的关键作用,其表面歌颂女性的魅惑与力量,实则隐晦地传递出以男性为核心的价值观。徐克的《青蛇》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白蛇传》传说体系中的一环,这一故事因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与开放的叙事可能,为当代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演绎空间。

《白蛇传》的文本源头可追溯至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该故事具有鲜明的佛教色彩,核心目的是警醒世人关于沉溺情欲的潜在风险,并维护人妖分明的社会秩序。至清代,随着故事融入戏曲演出,为契合大众审美与情感诉求,情节架构与人物塑造产生本质性变革。在各类梨园剧本中,白蛇与青蛇的形象被赋予更多人性光辉,不再仅仅是迷惑男子的妖孽,而是被塑造成重情重义、敢爱敢恨的正面角色。故事主题也随之从「惩戒」转向「歌颂」,着重彰显其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及对抗强权的勇气。最终,以雷峰塔倒塌、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结局的版本成为主流,满足人们对善有善报、美好姻缘终得圆满的社会期待。近年改编作品中,受徐克导演影响,法海形象普遍经历去妖魔化重构,部分版本将其塑造为带有悲悯情怀的除妖者,亦有作品揭示他与白蛇、许仙之间存在复杂前世关联,创作者们持续探索法海行为背后更人性化的动机根源。青蛇形象的演变则成为观察社会意识形态变迁的重要镜像。在冯梦龙原著中,她仅为模糊的青鱼精,处于白蛇的附庸地位;而清代戏曲赋予其独立叙事角色,不仅成为白蛇的同类伙伴,更升格为义妹与忠心战友,其情义深度超越单纯的爱情层面,为后世「情义发展」预留了广阔空间。2019版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虽争议不断,却展现出明确的改编方向,既延续许白之恋的主线叙事,又显著强化青蛇的戏剧份量与情感层次,为其构建独立的情感脉络,使角色突破传统丫鬟的刻板定位,这种创作策略折射出当代年轻女性观众对友情与亲情价值的重新认知。

2021年上映的《白蛇2:青蛇劫起》在叙事方向上作出重要调整,将传统爱情主线转变为姐妹情深的探讨。相较于前作中作为白蛇附属角色的设定,小青在此片中展现出独立人格,其对姐姐的执着超越了情感羁绊,成为驱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力量。影片通过展现小青的成长历程,着重刻画女性间的支持与联结,传达出"自我实现""独立奋斗"的当代价值观念。正如鲁迅所言,只要"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这种创新便具有合理性。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