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瑜:中国片场到底谁说了算?导演?明星?还是……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91更新:2025-09-01 22:44:46

自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至下线,累计票房成绩刷新了中国电影史纪录,创造了153天的上映周期奇迹。该片不仅打破了113项票房纪录,更以159亿元人民币的全球票房成就跻身世界电影票房榜单前五,这一里程碑式突破令人振奋。影片投入了超过1900个特效镜头,联动138家本土动画公司,由4040名创作者协同完成,彰显了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日趋完善。《哪吒2》的成功无疑是中国电影实力的"高光时刻",但并不能掩盖行业整体发展的深层挑战。中国电影"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世界电影强国的宏伟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仍需行业各方理性审视与持续努力。笔者近期与光线传媒王长田董事长交流时了解到,缺乏五年的精心打磨难以诞生如此具有行业标杆意义的佳作。在好莱坞成熟的工业体系中,制片人作为片场核心决策者,全面掌控项目孵化、团队架构与拍摄进程。以凯瑟琳·肯尼迪在《侏罗纪公园》中的成功实践为例,她不仅促成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加盟,更统筹特效团队与制作进度,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在中国影视制作领域,行业生态正面临多重挑战。导演的困境尤为突出,曾有导演试图重新拍摄某条戏,却被明星经纪人以“艺人档期已满”为由拒绝。在片场,具备市场号召力的明星往往拥有决定性话语权,他们更倾向于按个人意愿调整表演方式,而非遵从导演的创作指令。甚至有导演在与知名演员的合作中不得不放弃主导权,默许其自行编排戏份。

流量明星的合约条款也令人咋舌,通常规定每日工作时长不得超过8小时,且通勤时间均计入在内。更荒谬的是,明星需兼顾各类活动、广告拍摄等,这些时间均属于合同约定的档期范畴。曾有外景戏因演员不满烈日暴晒,全组人员等待三小时等待云层遮挡才开始拍摄,这种对时间的严苛管控已影响制作效率。

平台方对选角的主导权愈发明显,当前选角流程逐渐被数据取代。某些平台依据“艺人热度排行榜”强制要求选用前三名的演员,即便角色设定完全不匹配。当平台话语权凌驾于创作需求之上,新人演员的施展空间被大幅压缩,导致行业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

编剧的处境同样艰难,有编剧朋友反映其作品在改编过程中被大幅调整。资方要求增加商战元素,平台方强调感情线的重要性,而明星则自行修改台词内容。最终成片时,原著作者的名字往往被置于不起眼的位置,其创作价值被严重边缘化。

制片人的专业角色亦显空缺,影视公司派驻的制片人多数仅承担联络与协调职能,负责确保拍摄进度和经费流转,却鲜少参与实际制作决策。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公司高管缺乏电影专业知识,他们关注的核心在于控制成本与时间,而非影片的艺术质量。当导演失去创作主导权,明星利益成为核心考量,平台数据决定选角方向时,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作品往往成为多方妥协的产物。这揭示了影视行业当前的深层困境,也引发了对行业未来的思考。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