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62年前的捷克科幻片为什么值得一再提起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9更新:2025-09-03 13:53:31

值此捷克科幻电影导演金德里奇·波拉克诞辰百年之际,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周近日展映了其执导的《伊卡利号:航向宇宙终点》(又译《宇宙终点之旅》)4K修复版。这部作品基于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劳·莱姆同名小说《麦哲伦星云》改编,被视为哲理科幻电影的开创性代表。影片中诸多叙事手法与主题探讨,更对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和塔可夫斯基《飞向太空》等经典科幻作品产生深远启发。澎湃新闻《上海文艺》特别邀请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王侃瑜以该片为切入点,带读者领略东欧科幻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提起捷克科幻,卡雷尔·恰佩克的《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往往首当其冲。这部1920年问世的科幻戏剧不仅奠定了捷克科幻文学的基础,更让"机器人"一词的现代含义得以确立。而在捷克斯洛伐克的电影史中,金德里奇·波拉克执导的《伊卡利号:航向宇宙终点》同样占据重要地位。该片1963年上映,被誉为太空哲理片的先驱之作,比库布里克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及塔可夫斯基1972年的《飞向太空》更早出现。据悉,库布里克在创作后者时曾借鉴过《伊卡利号》的创意,而塔可夫斯基的这部作品同样改编自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拉夫·莱姆的原著小说。

电影开场镜头中,一艘星际航船在浩渺宇宙中穿行。画面中央是一位满脸伤痕的男子,在金属舱室内对着形似眼睛的摄像头嘶吼,断言地球已不复存在。他不顾旁人的劝阻,踉跄着遁入飞船深处。环绕舱壁的几何纹样由圆环与直线交错构成,既是飞船内部装饰,也作为主创名单的背景框架缓缓浮现。初看此景,观众难免联想到《1984》式的极权主义叙事,但随着画外音的娓娓道来,故事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基调——这是一场承载40名居民的星际远征,伊卡利XB-1号飞船历经八年筹备,正驶离地球轨道前往半人马座α星系。该星系作为距离太阳系4.37光年、潜在宜居行星最多的邻近星系,频繁出现在科幻作品中。伊卡利号的任务不仅包括寻找适宜居住的星球,更肩负着探寻地外生命的使命。对于船员而言,这段航行将持续28个月;而对留在地球的家人而言,却意味着长达15年的分离。面对无法弥补的时间鸿沟,他们依然选择启程,因为坚信这关乎人类文明的未来。

旅程伊始,一切尽显新鲜感:餐桌上飘荡着闲聊与玩笑,随船员私人物品一同升空的复古机器人,年轻男女间隐秘的情感暗涌,健身房里此起彼伏的汗水声,中年人群中若隐若现的权力博弈,以及透过望远镜化作微光的太阳……随着重力加速度逐渐消退,日常生活的节奏悄然抹去了不适,却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凝固成单调的平静。躁郁症患者的神经紧绷开始显现,副手对船员中出现的怀孕女性愤怒不已,而他未曾同行的怀孕妻子却在远方独自承受着未知的等待。当空荡的健身房只剩下琴键的余韵,航程才真正进入暗流涌动的阶段。

恰逢一位船员的生日,船舱内骤然点燃了欢快的灯火。所有人换上尘封已久的西装与舞裙,在音乐与酒精交织的氛围中翩然起舞,仿佛将无尽的宇宙航行暂时抛诸脑后。然而这份欢愉未曾持续太久——一艘外形异常的飞行器突然闯入视野,其机械构造分明源自人类文明。当两名船员踏上未知飞行器的甲板,他们发现整船乘客已化作静止的躯壳,而死前的场景仍停留在举杯畅饮、翩翩起舞乃至纸牌博弈的瞬间。

这艘来自二十世纪的太空游船,竟在某个未可知的时刻偏离了既定航向,径直驶向半人马座α星。当氧气告急的警报撕裂寂静,两位船长释放的毒气在密闭空间形成致命漩涡。在生存本能的驱使下,曾经并肩作战的船长们最终沦为彼此的猎物。更令人不安的是,飞船内部竟暗藏核武器系统,那两个无意触发装置的船员,在执行任务时被突如其来的辐射灼伤致死。至此,伊卡利号的航程才揭开第一层谜团,宇宙深处的惊悚真相开始浮现。

1963年电影《伊卡利号》问世时,美苏冷战正进入白热化阶段。彼时太空竞赛方兴未艾,苏联于1957年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开启人类航天纪元,并于1961年将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标志着人类首次突破大气层界限。与此同时,核威慑体系持续紧张,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更被视为冷战最接近全面核冲突的临界点。捷克斯洛伐克在1955年加入华约组织,成为东欧阵营对抗北约的重要节点,但该国文化基因本就与苏联存在疏离,其地理位置恰好处于东西方战略核武器的打击半径内,被迫卷入这场意识形态对抗。影片突破了传统政治宣传片的框架,通过角色独白对二十世纪人类文明进行反思,将冷战双方的矛盾升华为对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批判。太空游船伊卡利号承载的星际探索任务,实则暗喻着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傲慢与隔阂,其成员在接触暗星辐射后出现的集体昏迷症状,既是对现实核威胁的隐喻,也揭示了冷战时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当副手试图返航时,船长以坚定信念引导团队继续前行,最终获救归来的船员,实则是半人马座α星文明以先进科技手段实施的救助,这种超越时空的关怀暗示着人类文明可能存在的救赎之路。

波兰作家莱姆的科幻作品《麦哲伦星云》被改编为同名电影,该小说创作于1955年,构建了一个32世纪的乌托邦社会图景。影片完整呈现了原著中关于人类集体协作的核心命题,展现了在共同目标驱动下,船员群体虽存在个性冲突却始终维系着和谐共生的关系。故事开篇即通过一位患有躁郁症的宇航员因意外暴露于暗星辐射而精神崩溃的情节,揭示了个体在极端环境下可能面临的困境,但最终在同伴的感化下重拾对地球文明的认同。不同于传统好莱坞个人英雄叙事,《伊卡利号》采用群像视角展开故事,这种创作手法与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形成呼应——两者均强调人类整体的协同作用,通过集体智慧化解危机,展现文明在逆境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影片结局中诞生的太空婴儿作为新纪元的象征,标志着人类正式迈入跨星系文明阶段,船员们在寻找宜居星球的旅程中,与友善的外星文明建立了初步联系,完成了从地球生物到星际物种的蜕变。

《伊卡利号》海报不仅在电影史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科幻文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0年,该国首本专业科幻小说杂志诞生时便以《伊卡利》命名,这本杂志通过引进大量海外科幻作品,同时培育本土新生代作家,历经多次财政困境后更名为《XB-1》,却始终屹立不倒。直至2020年,它通过众筹方式重启发展,这种持续的坚持恰是对集体意志与信念力量的生动诠释。对于一个人口规模有限的小语种国家而言,创办并维持一本市场化的专业科幻杂志本非易事,许多欧洲国家都难以实现,而捷克却成功地完成了这一挑战。进入21世纪后,捷克科幻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在国内外市场均表现活跃。年轻一代作家们选择直接以英语创作,试图在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间寻求契合,他们的创作或许寄托着对文化共生、多元共存的未来愿景。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