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涵:《浴血荣光》的微观叙事与情感叙事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27更新:2025-09-01 23:06:39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出自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著名论断,生动展现了中国革命力量由弱小到强盛的发展轨迹。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浴血荣光》中,创作者通过微观叙事与情感叙事的巧妙融合,深刻诠释了这一历史命题。剧中对革命火种的刻画不仅聚焦于宏观的历史进程,更通过个体命运的细微变化,传递出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升华。

《浴血荣光》以独特的叙事手法,突破传统历史剧的宏大叙事框架,通过“微观叙事”与“情感叙事”双线交织,将革命历史具象为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的抉择与奋斗。该剧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念为内核,以贴近生活的细节展现革命精神的传承,使观众在平凡人的故事中感悟历史的厚重与温度。

在革命初创时期(1927-1935年)的叙事中,《浴血荣光》巧妙地将历史符号转化为具象的人物命运。剧中闽西长汀的林裁缝一家,从饥寒交迫的流亡者转变为依靠手艺维生的普通家庭,在党的帮助下经营着表面是裁缝铺、实则承担地下工作的重要据点。林育才夫妇以缝补军装、传递情报为革命使命,其日常劳作与隐秘任务的并置,凸显了“人民为革命输血”的深层逻辑。

剧中通过“微观叙事”重构历史认知,将革命记忆扎根于市井烟火。当两个儿子毅然参军,裁缝铺内弥漫着复杂的情感张力:父亲在缝纫中强忍离别之痛,母亲为儿子纳鞋时指尖颤抖。这些细腻的场景描写,既展现了普通家庭在革命洪流中的抉择,也折射出革命薪火代际相传的深刻内涵。

在领袖人物塑造上,该剧打破“伟人中心”叙事,采用“去神化”手法呈现革命者的复杂性。周恩来面对失败危机时的短暂彷徨、贺龙谈及牺牲家人的隐现泪光,以及毛泽东对瞿秋白的感叹:“我们不是神佛,只是愿把血肉炼作火种的凡人”,这些细节让革命者的形象更具人性温度,展现了“不完美的伟大”。

“情感叙事”则通过心理时间的构建,将八年革命历程浓缩为人物精神成长的弧线。剧中以留白手法处理“无事件时间”,在徐特立目睹儿子牺牲的场景中,用静默的长镜头凝固悲痛,让革命的残酷与个体的伤痛在无声中呈现。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展现了革命者的坚定信念,也揭示了其内心的焦虑与挣扎。

通过“微观叙事”与“情感叙事”的双重创新,《浴血荣光》实现了革命历史剧的艺术突破。它不仅呈现历史变革的宏大图景,更聚焦于革命进程中真实的生命体验,使观众在个体故事中触摸到革命的温度与力量。正如剧中所展现的:“当荧屏上的火光渐隐,留在观众心中的火种,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山河见证’。”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