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色芳华》到《长安的荔枝》,“圣人”的残酷锐变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36更新:2025-09-03 16:03:17

国色芳华限免

尽管《长安的荔枝》与《国色芳华》的创作者不同、叙事内核各异、人物塑造各具特色,但当我读完《长安的荔枝》的终章时,却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年初热播的《国色芳华》。深入观察后发现,这两部作品的共同灵魂始终指向同一位历史人物——唐玄宗李隆基。从《国色芳华》中象征盛世风华的"牡丹"到《长安的荔枝》里承载岭南风情的"荔枝",我们见证着这位帝王在历史长河中的双重面相。这种艺术创作与史实的交叠,让原本披着古装剧华美外衣的故事显露出深层的裂痕。无论是《国色芳华》的花鸟使蒋长扬,还是《长安的荔枝》的荔枝使李善德,这些特殊职务的承担者都并非体制内的官员,而是直接受命于帝王的特殊使者。他们的命运轨迹始终与"圣人"的意志紧密相连,成为贯穿剧情的隐形推手。

两部剧中,两位主角的命运竟暗藏微妙关联。花鸟使蒋长扬自幼与帝王相伴,既是至交亦是信任之臣,无论身处何地皆受礼遇。他在暗中协助圣人查探事务的同时,亦不忘在权谋缝隙中经营私情,既为爱妃排忧解难,也于隐秘处书写自己的情书。而荔枝使则深陷圣人“乱命”与同僚算计,身份被刻意掩藏,终日为生存挣扎。他并非天赋异禀的贵公子,倒是与世人忽视的卑微角色,屡遭冷眼与欺凌,身心俱疲,自然无暇顾及儿女情长。从风流倜傥的“花鸟使”到谨小慎微的“荔枝使”,恰似圣人自身由盛转衰的缩影,命运的流转在两者间悄然显现。

在花鸟使的时代,这位年轻的君主刚即位不久,尚未完全掌握帝国大权,正处在与权臣博弈的阶段。他秉持广纳谏言的态度,积极进取,力求开创一番伟业。彼时,他心中挚爱的女子是淑妃皇甫令歌,虽倾心于她,却苦于无法施展手段。他未曾尝试,也或许不敢,动用国家机器来博得心上人一笑。待到荔枝使的年代,圣人已步入暮年,不仅稳固了皇权,更缔造了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他心态转变,开始沉溺于享乐,不再需要与他人周旋,却乐见属下争权夺利——左右宰相间的明争暗斗,恰为维持朝局平衡提供了契机。

彼时的他,沉溺于对位姿容绝代的贵妃的痴迷,不仅失去了勤勉治国的雄心,更抛弃了基本的国策判断。为博取美人欢心,随口设立"荔枝使"专程运送岭南鲜果,对能否实现、如何实现等现实问题全然不顾。这位被后世称为"圣人"的帝王,在《国色芳华》中被描绘为风流倜傥的君主,在《长安的荔枝》里却显露出昏聩的一面。他亲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辉煌,却也在晚年引发了军阀割据的乱局;曾将父亲推上太上皇之位,最终又被儿子剥夺了权力。纵使他耗费国力、劳民伤财地讨好,终究未能守住杨贵妃,只能眼看着她化作马嵬驿前的一缕香魂,随风而逝。

当《长安的荔枝》迎来终章之际,得知《国色芳华》的续作《锦绣芳华》即将开播,令人既满怀期待又难免感慨。倘若系列作品持续延伸,恐怕终究难逃止步于《长安的荔枝》时代之前的命运。否则,在圣人三郎遭遇众叛亲离、仓皇逃命的关键时刻,花鸟使的处境将如何展开?或许蒋长扬与何惟芳唯有提前退隐,方能避开这场动荡,否则古偶剧的叙事将无从继续。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