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媒体做短剧,能打过红果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38更新:2025-09-03 17:14:11

广电系统正掀起短剧领域的激烈竞争,以央视、湖南广电、北京卫视、浙江卫视、东方卫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纷纷布局,展开一场隐蔽而激烈的短剧行业竞争。近日,总台央视推出的精品短剧《奇迹》正式启动拍摄,每集仅需15分钟,共分24集,由白宇、雷佳音、胡歌、欧豪、宋佳等实力派演员联袂主演,阵容堪称豪华。与此同时,湖南广电打造的《跟着旅发大会游岳阳》系列短剧已登陆20余个国内外主流平台……在当前短剧市场加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承载广电基因的创作能否突破常规,成为推动行业创新的"鲶鱼"?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广电媒体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内容的短剧作品,但这类注重深度与价值的创作方式与短剧快节奏、强爽感的市场特性存在一定冲突。面对年轻观众对轻松娱乐内容的偏好,广电媒体该如何突破说教式表达,实现更贴近受众的创作转型?随着市场热捧的红果短剧持续升温,广电短剧又将如何重塑行业格局?普通从业者又将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带来的挑战?为深入探讨相关议题,德塔文影视独家采访了有鲤有余影业总经理李静及大芒商务总监孙伟,从内容创新与商业运营角度为行业提供实践参考。

在“微短剧 非遗”创新融合计划推动下,李静创办的有鲤有余公司携手顺德融媒打造了佛山首部非遗主题短剧《云纱遗梦》。该剧以守护传统工艺香云纱为核心,通过1924年民国时期与当代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巧妙呼应了历史上的货币战、贸易战,并融入了年轻观众喜爱的大女主商战复仇元素。据李静透露,该作品耗时七日拍摄,选址顺德北滘、伦教、杏坛及禅城梁园等地,将香云纱非遗技艺、岭南建筑风貌与地道美食文化进行可视化呈现。剧组通过报纸史料1:1还原历史事件,并依据剧中人物制作跨越百年的家谱,全剧制作成本高达百万,在竖屏短剧领域堪称重磅之作。

为拓展非遗文化国际影响力,剧集同步推出英文、法文等多语言版本,这既是对短剧精品化趋势的积极实践,也为传统文化出海探索新路径。湖南卫视与芒果TV联合打造的大芒剧场已推出《风月变》《一梦枕星河》《难寻》《明知故爱》《见君心》等优质作品,其中《风月变》作为国内首部“上星”短剧,全网播放量突破8亿次;《一梦枕星河》在湖南卫视黄金时段斩获0.42%收视率;《明知故爱》更在2024年下半年猫眼短剧热度榜登顶榜首。

孙伟指出,芒果TV与湖南卫视的“小屏 大屏”联动模式展现出独特优势:首先实现年轻网生代与主流观众群体的双重覆盖,兼容移动碎片化场景与家庭沉浸式体验,有效拓展内容传播边界;其次为同一IP提供多维度内容呈现机会,通过深度开发延长市场生命周期;同时构建多元化商业模式,实现资源协同效应;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形成“卫视深度体验 芒果TV追看全集”的跨屏互动习惯,显著提升用户粘性。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为短剧内容开辟了宣发与变现新渠道,更是湖南广电在媒体竞争中整合资源、创新业态、巩固市场地位的重要战略。

除湖南卫视外,浙江卫视、重庆卫视等省级卫视也在积极布局微短剧赛道,如浙江卫视推出的《南辕北辙的我们》《嗨!微剧场之烟火星辰》已实现上星播出,江苏卫视则联合《非诚勿扰》团队打造自制短剧《重返十八岁的夏天》。而东方卫视在2024百视TV开放大会上宣布与抖音合作出品精品短剧,推出“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计划将12部优质作品登录大屏,并在黄金时段设立“品质东方·微剧场”。该剧场自去年10月至今,每周一至周五每晚持续展播约30部精品微短剧。同时,东方卫视率先探索“短剧 综艺”模式,通过《开播!短剧季》等节目直接上星播出,以演技比拼为行业输送优质创作者。

从内容层面分析,上星短剧相较于传统短剧弱化了重生、复仇、血腥与暴力等常见题材,转而更加聚焦现实主义主题。例如《南辕北辙的我们》展现当代年轻人在生活中的各种奋斗与抉择,《重返十八岁的夏天》则深入刻画青少年群体的情感波动与成长困惑,《嗨!微剧场之烟火星辰》以民生视角呈现普通人的生活百态,这些内容方向与主旋律传播理念形成呼应。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已有超过30部微短剧在省级卫视平台播出,覆盖家庭观众规模突破5亿户次。然而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些上星短剧尚未形成播放量破亿的爆款现象,仅有《风月变》在豆瓣平台获得7分评分,其余作品因评论基数不足暂未显示开分数据。

图源:豆瓣孙伟指出,短剧播出效果参差不齐的现象源于多重因素:剧本语言逻辑的完整性、人物形象的立体性、叙事节奏的把控能力以及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当作品出现信息传递失效与情感共鸣断裂、人物沦为功能性躯壳缺乏情感深度、叙事节奏密度失控导致张力失衡,且未能给予观众审美尊重与参与感提升时,用户便会转向更符合其审美需求的其他内容。因此,无论是传统影视从业者还是新生代创作者,都应把握核心创作模型——以人物动机驱动情节发展、通过情节密度强化矛盾冲突、以情感共鸣统合叙事全局。短剧的"短"并非创作懈怠的托词,而是对叙事效率的深度挑战。唯有构建逻辑自洽的世界观,塑造具有血肉的复杂人物,借助精心设计的节奏触发情感共振,才能实现"小体量、大冲击"的艺术效果。当观众在短时间内体验完整的心灵震颤,短剧的审美价值与商业价值才能达成统一。

李静对此表示认同:"广电短剧的核心受众是追求剧作厚度的价值型观众,他们多属于具备较高审美素养的文化消费群体,这与追求即时快感的爽剧用户存在本质差异。"基于这一认知,她在选角机制上建立了双重评价标准:首要考量演员的专业素养,确保其具备扎实的表演功底;其次综合评估市场影响力与流量价值,优先选择既能驾驭学院派表演体系,又愿意突破类型化表演局限的实力派演员。在创作层面,部分短剧仅侧重爽感需求,容易弱化现实逻辑,例如近期被下架的《麒麟送子,天降喜福》就出现了"一胎99娃"等荒诞情节。而主旋律短剧则需建立在现实主义题材基础上传播正能量,所有创作元素都应具有可追溯性。她强调:"如《云纱遗梦》中的大女主复仇情节均嵌套在真实案件中,我们在制作主旋律短剧时既要兼顾非遗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又要融入年轻人易于接受的轻松元素。"目前,面对长剧市场陷入产能过剩困境的现状,广电短剧正尝试逆向而行,将年代史诗、家国情怀、历史探究等具有文化深度的题材作为突破口,旨在唤醒年轻观众对优质内容的审美期待。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短剧 "模式正加速商业化进程。2023年8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试行)》明确指出,要推动大屏与小屏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这一政策导向促使电视台与微短剧产业加速整合,标志着"大屏 小屏"联动模式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上星频道已从单纯引进优品质短剧转向自主创作,持续探索长短结合的创新路径。值得关注的是,大屏热播不仅带动演员知名度提升,更反向滋养短剧内容生态。广电系统正通过这种长短联动策略寻求突破,如依托长剧《觉醒年代》热度推出的衍生短剧《延乔兄弟》,借助大屏传播优势实现跨平台裂变,精准触达年轻受众群体。

图源:豆瓣。除了上述内容,"短剧 "模式正逐步渗透至各行各业。2025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 "行动计划推动行业融合的通知》,该文件明确提出六大创作方向,包括"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跟着微短剧学经典"、"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微短剧里看品牌"以及"微短剧里看非遗"。然而从商业视角观察,多位行业专家在媒体报道中指出,当前市场上98%的短剧项目仍处于亏损状态。对此,李静表示:"我们虽设有广电短剧专项扶持基金,但其补偿力度难以覆盖制作成本。因此公司采取双轨策略,一方面开发霸道总裁、甜宠、仙侠等类型市场化短剧,另一方面与广电媒体合作打造警匪、国家安全、传统文化等题材作品,本质上是通过市场收益支撑文化创作,这种模式可视为用商业成果滋养艺术理想。"在李静看来,广电媒体参与短剧创作后,该类型作品正经历从情绪价值导向的"快速消费品"向定制化文化产品转型,并逐渐演变成为连接国潮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超级连接器",承担起文化传播的新使命。不过,商业化压力始终是制约创作者的关键因素,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面临内容价值与商业回报难以兼得的困境。李静强调:"我们只能在精雕细琢作品品质的基础上,寄希望于短剧实现跨界传播。"

行业专家指出,短剧行业的盈利与亏损需从多维度视角分析。单部作品的盈亏本质反映其内容价值的变现能力,而整个行业仍处于盈利模式的探索阶段,这与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规律相吻合。数据显示,头部20%的内容产品贡献了80%的市场份额,这一现象在音乐、游戏等领域同样存在。当前,精品短剧已形成稳定的盈利闭环,但行业生态的全面爆发仍需时间积累。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品牌方对短剧的商业化效果存在认知差异,导致其投入意愿呈现分化态势。在谈及广电短剧商业化困境时,业内人士坦言,由于难以量化流量转化的具体数值,品牌方普遍选择定制化投入方式。面对盈利模式的挑战,广电系统正通过文旅融合、IP开发、品牌教育等多元化路径寻求突破。其中,文旅短剧的创新方向不仅限于简单的'内容 景区'模式,更强调利用地理特征重塑叙事逻辑,使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故事传播者。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在空间重构(将剧情深度关联地理坐标)、数据价值转化、情绪价值挖掘等层面构建系统性方案。与此同时,广电媒体持续深化与短视频平台的合作,如风芒短剧、央视频短剧均入驻抖音生态。在传播渠道方面,央视频设立'微短剧'专属页面,湖南广电推出'风芒APP',陕西广电网络则开发'西部短剧'小程序。大屏端也同步发力,湖南卫视打造'730大芒剧场',东方卫视推出'品质东方微剧场'等特色栏目,通过内容精品化战略争夺市场份额。

在短剧领域引发广泛讨论的"红果短剧"现象,正因免费模式与竖屏形态的创新组合而备受关注。网络上诸如"红果都不嫌我穷,我为什么要嫌它low"的调侃,实质反映了其核心竞争力——通过低时间成本试错机制深度渗透用户碎片化时间,进而实现下沉市场受众的快速收割。而广电系短剧的入局则如同注入一剂强心针,以政策合规为基底、文化价值为内核、生态协同为依托,构建起全新的竞争维度。业内对二者地位更迭存在分歧,孙伟指出两者呈现出差异化布局:红果凭借竖屏形式与高用户粘性,已形成1.7亿月活的规模效应,建立起"爽感"品牌心智;广电则更注重内容品质的提升,通过横屏形式与政策护航,在合规框架内探索文化深度,这种精品化路径更像是对短剧工业的升级优化。正如《风月变》以宋代工笔美学重构僵尸题材,《黑暗荣耀》在校园暴力叙事中植入存在主义思辨,真正令人难忘的短剧体验,是让观众在感官刺激后产生持续思考。这种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性的创作方向,或许才是推动整个行业进化的关键所在。

孙伟指出,观众最终会以内容质量作为评判的基准,所有平台标签终将在内容品质的试炼场中消逝,唯有具备冲击力的作品才能铭刻于用户心智。在他看来,无论是传统广电媒体、红果平台,还是影视制作公司,本质上都是内容创作者,其核心价值始终围绕内容本身的吸引力展开。"内容为王"的行业法则在当下愈发凸显——观众不会因观看渠道的不同而改变对作品质量的判断,他们仅会在情感共鸣中完成互动行为,并始终追随最强烈的情绪体验。建议从业者应将平台资源视为战略性的火药而非短暂的烟花,当用户启动互动机制时,需用精准有力的内容引爆点,而非制造华而不实的流量泡沫。

在谈及红果短剧与广电合作前景时,李静对这一发展方向充满信心。然而她在平台内容生态中注意到,部分具备广电媒体特质的短剧作品存在传播困境,播放量普遍不足3000次,难以形成有效影响力。这种现象印证了她提出的观点:唯有实现双方资源协同,才能突破内容创作与传播的双重瓶颈,否则各主体将陷入封闭式发展困境。而孙伟则保持审慎态度,认为当前尚未出现明确的合作落地信息,同时指出广电媒体短剧在内容创新维度上缺乏独特竞争力。从终端用户视角观察,无论广电、MCN、红果还是影视公司,本质上都是内容供给方,而观众的评判标准始终聚焦于作品本身的质量。正如其强调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内容提供方式不可替代的,因为每天的内容很冗余了',这揭示了短剧行业的核心规律——'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到黄沙始到金'的筛选机制。优质内容的沉淀过程犹如沙里淘金,唯有持续打磨精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用户的时间与商业价值。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