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成龙,给中国电影人上了一课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67更新:2025-09-01 23:24:41

随着夏日的余温尚未散尽,一年一度的暑期电影市场也接近尾声。纵观整个档期,呈现出先抑后扬的走势,初期表现平淡,后半程却接连涌现票房黑马,整体成绩远超市场预期。尽管少数知名导演的作品仍存在争议,但多数影片无论票房成绩如何,均展现出较高水准。其中《南京照相馆》与《浪浪山小妖怪》更是以口碑热度引领行业风向,为中国电影注入全新活力。令人意外的是,在众多新锐作品中,一部被归为传统类型的动作电影《捕风捉影》却在末期强势逆袭,其票房潜力已显露破十亿的迹象。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以往年份,2025年的票房成就更具含金量,这使得该片的市场表现更加值得关注。

近年来,成龙的电影创作频繁遭遇市场质疑,多部作品呈现票房表现低迷的态势。2016年推出的《铁道飞虎》虽依托红色经典题材,却因戏剧冲突薄弱、笑点设计陈旧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三年后参与的《急先锋》过度追求国际动作场景,缺乏创新性的战斗编排导致口碑与票房双线溃败;四年前的《龙马精神》虽试图通过情怀叙事延续影响力,但节奏拖沓、情感表达生硬的问题使其成为全面失败的典型案例。与此同时,资深演员梁家辉亦面临创作困境,受限于年龄因素与市场资源,近年作品数量锐减,难现往日风采。其今年春节档参与的《射雕侠之大者》更因剧情漏洞频出、人物塑造失衡引发广泛批评。令人意外的是,两位年近古稀的影坛常青树在2023年联手打造的《捕风捉影》,凭借精湛的动作设计与成熟的叙事技巧,成为近年最具标杆意义的动作佳作,再次印证了他们经年累月积累的表演功力与创作水准。

尽管《捕风捉影》仍延续成龙式电影的风格,但该片成功摒弃了成龙及香港电影长久以来的诸多弊病,同时避免了当下影视作品的不良倾向。除了在市场上取得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成功,成龙及其创造团队此次更深远的意义或许在于为中国电影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电影故事虽源自前作,整体情节虽未突破传统框架,仍以警匪猫鼠为主要模式,但在视听语言、主题内涵与动作编排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影片既未陷入当下流行的"进步主义"叙事陷阱,也未迎合争议话题吸引眼球,而是摒弃CGI特效,坚持实景拍摄与真实表演,展现出返璞归真的艺术追求。突破了传统港片的桎梏,摆脱了影星惯常的表演模式,完成了一次迟来的风格转型,并为中国影视行业树立了高水准的标杆。

该影片的巧妙之处在于彻底摆脱了香港的本土语境。传统香港动作片往往依托密集的都市空间构建叙事,人物冲突与城市权力体系密不可分。当港式类型片陷入创作瓶颈时,难以在形式与剧情上实现突破,导致警匪题材逐渐失去新意。即便港片导演与功夫明星在好莱坞发展,也多难以维持长久影响力,往往凭借几部作品便结束海外征程。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创作模式与叙事套路的固化,使得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要实现类型片的革新,必须为其寻找新的叙事空间。将拍摄地转移到澳门,堪称一个睿智的决策——这座城市虽与香港同为前殖民地,但其文化影响力始终逊色,常作为背景存在。正是这种相对的陌生感,使其成为理想化的架空设定载体。两地共享相似的殖民历史与紧凑的都市空间,同时因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体系衍生出丛林法则,为类型片提供了相似的叙事根基。在澳门展开创作,既能延续港式类型片的叙事逻辑,又避免了"港片复兴"的沉重包袱,使创作者得以轻装上阵。相较于以往强行突破的模式,这种文化相近的转型更能聚焦于影片本身的打磨,为陈旧的警匪叙事注入新的活力。即便是近年备受关注的《明日战记》,在追求"重工业"视觉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警队职场剧的局限性,印证了类型片创新需要更深层的叙事变革。

过去大陆与香港合作拍摄的电影常常显得格格不入,一度偏离了原有的创作方向。香港电影最具辨识度的创作特质在于,将城市空間转化为充满压抑感的煉獄場域,人物命運往往以狂放姿态启程,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宿命轨迹,折射出對現實困境的無奈與對生命輪迴的哲思。導演常以暴力與情感宣洩作為主體的抒情語言,用消解世俗價值的方式構築對抗系統的消極抵抗。這種敘事邏輯在無政府主義盛行、身份認同迷茫的香港社會具有文化土壤,使得無論正反派角色都能獲得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表達空間。然而一旦跨地域合作,當城市背景遷移至内地,便不得不借助虛構的鏡頭語言來實現政治敏感度的平衡,這種刻意的空間模糊化直接導致兩大困境:其一使現實關懷徹底缺席,其二迫使個人英雄主義必然與自我毀滅共生,沉淪於絕對消極的宿命論框架。更進一步,當俚俗的城市文化基因被剔除,敘事便逐漸走向架空幻想,喪失了與現實社會連結的根基。反之,若內地影人南下香港創作,其慣用的口音與表演風格往往與在地文化產生衝突,宛如文化拼圖中突兀的補丁。

中港合拍电影在推动中国影视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但多数作品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矛盾。表象上彰显着两地文化交融,内核却难以避免诸多问题。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香港特有的行业组织文化对内地影视创作生态产生了深远的局限性。在制作层面,港方导演虽以高效著称,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往往将宏大叙事简化为街头枪战场景,或过度依赖黑帮题材进行包装。整体来看,这类合作模式中香港主创仍占据主导地位,内地演职人员更多承担学习经验与配合宣传的角色。随着两岸影视市场共同面临转型挑战,除《红海行动》等少数突破性作品外,多数合拍片难逃"虎头蛇尾"的宿命。这种现象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合拍片存在资源投入与创作成效失衡的问题,被部分业界人士戏称为'花钱当学费'。成龙近年的创作轨迹恰是这一困境的典型缩影,其在黄金时期的表演多聚焦于市井小人物形象,通过城市景观中的特技动作与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展现对复杂权力体系的批判,将日常物品升华为对抗不公的象征,完美诠释了港片特有的市井美学与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随着成龙在全球范围内知名度达到顶峰,尤其是在好莱坞成为中华文化形象的象征之后,其与内地电影的合作逐渐承担起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责任。角色设定不断翻新,从考古学者到古代传奇将军,从安保专家到善写怪诞文学的文豪,这些设定往往隐含着深层的文化诉求与政治隐喻。这种转型使成龙从纯粹的动作明星蜕变为承载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其表演方式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艺术个性与创作活力逐渐被功能性角色所取代。至后期,由于其国际影响力已远超普通艺人,与同辈演员难以形成平等的对手戏,导致叙事冲突缺失,作品缺乏应有的张力。因此自2017年《英伦对决》之后,尽管仍保持高产态势,但成龙已鲜有能引发广泛共鸣或产生深远影响的佳作问世。

《捕风捉影》的成功,源于其精巧地规避了各种潜在风险,为成龙及其同类作品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创新路径。影片通过挖掘传统类型片中被忽视的叙事空间,将目光投向澳门这一鲜少出现在大制作中的城市,借此替代香港的常规影像符号。观众在熟悉的港片语境中产生共鸣,却不会将澳门的场景与过时的暴力美学产生联想。主创团队在创作中摆脱了“港片复兴”的既定框架,摒弃了街头火拼、警匪对峙等套路化叙事,转而采用更紧凑的犯罪结构。影片以人工智能与数字货币的现代黑帮模式替代传统现金交易的犯罪手段,同时在AI系统故障时引入古典的人肉跟踪方式,形成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叙事。这种新旧碰撞不仅呼应了当下科技发展的热点议题,更凸显了传统技艺在数字化时代的独特价值,使影片在类型创新与时代语境中找到了平衡点。

该片成功避开了成龙《传说》中“换脸不换人”的伪人工智能套路,既为老一辈演员提供了展现昔日风采的舞台,也满足了观众对动作戏码的期待。然而,老派明星并未主导全场,而是更多承担战略统筹与决策引导的职责,也未以全知视角高高在上,刻意彰显个人光环。在当前影视环境中,影片值得称道的是拒绝强行植入各类“进步议题”或商业噱头,避免将角色异化为说教工具,也摒弃了身份政治叙事下的“觉醒”套路化表达。它以纯粹的叙事视角,呈现了一个既贴近又超越了香港电影典型范式的故事——虽然延续了警匪片的类型框架,却彻底摒弃了传统叙事中的悲情宿命论与黑白模糊感。影片将犯罪定义为本质的恶,而非生存困境下的无奈选择,既不依赖煽情手法刻意拔高,也拒绝流俗的反思与洗白。

与过往陆港合拍片形成鲜明对比,此类作品中警匪双方的对抗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态势,避免了非黑即白的叙事方式。阴谋情节无需承载民族存亡的重担,视觉符号的运用保持其纯粹性,无需刻意关联政治议题或进行网络舆论干预。这种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肉体对抗动作片应有的爽感体验。更值得注意的是,动作场面中刻意保留的痛感体验与真实感,通过对拳拳到肉、刀刀见血的呈现方式,构建出独特的沉浸式观感。在当前视效过度依赖、情感表达趋于廉价、叙事方式日益浮夸的影视环境中,这种"老派"的真诚表达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怀念那些青少年时期漫长而燥热的暑假,守在电视机旁看着成龙上天入地,在困局中绝处逢生,在灾祸中逃出生天。他所饰演的无数嫉恶如仇、善良正直的角色,已经成为几代人的共同文化记忆,并深深影响了我们的精神品格。在《十二生肖》之后,曾经熟悉的那个成龙就逐渐离我们远去,十余年间只有在《英伦对决》中才能看到往日风采。事实上,不复往昔的当然不光是成龙,而是香港和大陆整个上一代的电影人。如果横向对比的话,成龙这些年只是单纯的拍烂片,可不像不少大导那样霸档期捧流量洗钱塞私货,已经事实上变成了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绊脚石。

或许在此次之后,成龙将重新回归往常的创作节奏。但不可否认的是,71岁的成龙此次成功突破了过往的诸多挑战,与67岁的梁家辉携手,为新一代电影人开辟了类型片领域的全新可能。这并非对过往辉煌的简单延续,而是展现出一条兼具传统真诚与创新思维的艺术道路。影片摒弃滥用特效、过度营销等手段,也避免刻意迎合流量榜单或社交媒体热点,而是以更贴近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叙事方式,用扎实的创作诚意满足大众对动作类型片的期待。2025年暑期档的市场表现,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走向。它不仅验证了中国电影在类型片领域的探索价值,更传递出行业良性发展的积极信号。无论是新锐导演的《南京照相馆》带来的创作宣言,还是老一辈演员在《捕风捉影》中展现的艺术修为,都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创作转型。

本课的核心要义十分明晰,正如人们常提及的'消防栓需有水,文化工作者须有文化'所揭示的,无论是资深电影从业者还是新生代创作者,首要的立足点在于真诚、勤勉与专业素养。期盼未来无需再反复强调这些看似显而易见的道理,让'文化工作者要有文化,电影人必须会拍电影'的表述自然融入行业实践。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