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故事》编剧李潇:反向操作大女主,观众是识货的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41更新:2025-09-03 18:36:23

6月24日,第三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以"中国电视剧精品创作"为主题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帷幕。《玫瑰的故事》编剧李潇在论坛上以该剧为切入点,分享了作为一线编剧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编剧李潇在谈及《玫瑰的故事》创作时坦言,最初接到这个项目时,电视剧市场正盛行“大女主”叙事,强调女性独立自主、专注事业发展的主题,认为“女性不应陷入家庭情爱的纠葛”。因此,她曾收到建议,将亦舒原著中大量情感描写部分改为展现主角创业历程,以迎合“女性观众审美”。然而,李潇与搭档却坚持叛逆创作理念,“市场越是推崇什么,我们越想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最终,剧集聚焦黄亦玫完整的情感轨迹,通过其情感经历展现人物成长与人生选择。

李潇观察到,观众对情感话题的接受度远超预期。她发现许多年轻人表面上抗拒恋爱话题,实际上并非对情感失去信心,而是出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故而用“专注事业”来掩饰内心需求。这种认知让她更加确信,戏剧创作方向的多样性本身具有价值。她强调,创作者不应盲目追随流行趋势,而应坚持自我定位,“最怕在创作路上反复摇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她以《山花烂漫时》《我的阿勒泰》《小巷人家》等剧为例,指出这些作品选择冷门题材却获得成功,展现出创作者的勇气。

李潇呼吁创作者对观众保持信心,认为市场对单一题材的评判往往源于创作者自身的局限。她指出,真正优秀的观众能够识别优质创作,而创作方向的探索与坚持才是关键。这种理念体现了她对行业现状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艺术表达本质的坚守。

在谈到与导演汪俊的合作理念时,李潇表示,导演曾用海德格尔"人诗意栖居于世界"的哲学思想诠释创作方向,强调艺术应回归存在本质,而非被现代技术主导与量化。这种对人性与自然关系的探索,让戏剧摆脱工具理性桎梏。当李潇得知导演能真正理解创作意图时,她坦言这消除了团队疑虑,"所有主创目标一致,才能事半功倍。"她特别指出,心理学研究对剧本创作具有深远影响,每个角色都基于人性理论构建,"既展现人性弱点,也保留生命光辉"。

面对短剧冲击长剧的行业现状,李潇认为年轻创作者普遍感到迷茫,个体力量在变革中显得微弱。她强调通过持续学习应对焦虑,"掌握新技能是突破困境的关键"。她本人正深入研究心理学,这种学术探索不断反哺创作实践。而《玫瑰的故事》另一位编剧王思,则以40岁转行IT行业的经历印证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李潇对此表示高度认同,称其为"将学习品质赋予角色的最佳诠释"。

在《玫瑰的故事》剧照背后,李潇常思考如何扬长补短,探讨短剧究竟为观众提供了怎样的情感寄托,以及它如何填补特定的时间缝隙。他思考如何将长短剧的优势融合于创作实践,指出若长剧过度短剧化将削弱其独特魅力,主张应挖掘短剧无法覆盖的观众需求,并在长剧中加以拓展,实现更深层次的情感满足。李潇认为,短剧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他呼吁行业应致力于打磨精品长剧,以重燃电视剧的市场活力。他认为这些年轻人更具创新力和生命力,希望前辈们能以温和姿态引导他们,赋予其署名权,让才华得以绽放。像《玫瑰讲故事》这类'高举高打'的创作模式,尽管稳妥可靠,却难以被复制。唯有凝聚年轻创作者的力量,集思广益,统一认知并齐心协力,方能在长剧领域孕育出精品,为他们创造机会,避免其因失望而离开行业。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