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皮尔伯格《大白鲨》上映五十周年,有观众至今不敢下海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86更新:2025-09-03 21:41:02

2023年6月20日恰逢经典电影《大白鲨》上映50周年,这部作品被公认为开启了好莱坞暑期档大片的时代。在《大白鲨》问世之前,美国电影工业习惯将年度重磅影片置于圣诞节等年末节日,因此时人们拥有更多闲暇时间。然而,夏季的观影场景却截然不同:中老年人倾向于居家休憩,年轻人则更热衷户外活动。直至1960年代末,随着美国电影院数量五年间从1500家激增至12500家,且多数配备单厅或多厅放映设施,夏季档期逐渐显现商业潜力。1975年夏天,年仅28岁的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凭借《大白鲨》成功重塑了这一产业格局。

1975年6月20日上映的《大白鲨》开创了暑期档电影的先河。该片改编自彼得·本奇利1974年创作的同名小说,故事围绕海滨度假小镇阿米蒂遭遇大白鲨袭击展开。影片中,由罗伊·谢德饰演的警长马丁·布罗迪下令关闭海滩,却因市长与当地商人的坚持而被迫维持开放,最终引发严重后果。为挽救小镇,警长联合职业猎鲨人昆特(罗伯特·肖饰)及鱼类学家马特·霍珀(理查德·德莱福斯饰)展开海上追捕行动。

早在小说问世之前,环球影业资深制片人理查德·扎努克便独具前瞻性,以17.5万美元(约合现今124万美元)购入《大白鲨》小说的版权。该作品在电影上映前已实现550万册的销量,印证了扎努克卓越的商业嗅觉。最初他计划由迪克·理查兹执导,但这位导演在剧本研讨中频繁混淆鲨鱼与鲸鱼的物种,暴露出对生物学知识的匮乏,最终促使扎努克转而启用新人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斯皮尔伯格的早期作品《疯狂的决斗》使他这位新晋导演引起了好莱坞的关注。在此之前,他刚刚完成首部剧情长片《横冲直撞大逃亡》,而电视电影《疯狂的决斗》却意外引发行业关注。该片讲述了一位司机在加州乡间驾车时,意外成为卡车追逐目标的荒诞故事,具有鲜明的欧·亨利式反转情节。这种叙事风格与他后来执导的《大白鲨》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影片中始终未出现卡车司机的面部特写,且对追逐的动机始终含糊其辞。

斯皮尔伯格在2006年接受BBC文化节目专访时曾表示:“我始终觉得《大白鲨》像是《疯狂的决斗》的水下版本。它们都讲述着巨大掠食者对无辜者的无差别追杀,这种非理性设定或许源于我对水的恐惧。毕竟我从不擅长游泳,这种感受也许激励了我创作出这个故事。”

1974年5月,《大白鲨》正式开拍,但制作过程却充满波折。剧本经历多次修改,主演理查德·德莱福斯在回忆拍摄经历时曾调侃:“我们甚至没有完整剧本,演员名单也未最终确定,连鲨鱼模型都还未准备好,就匆忙启动了拍摄。”

1975年,《大白鲨》上映数月后,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亲临拍摄现场,与机械鲨鱼模型“布鲁斯”合影留念。这张珍贵的照片由著名摄影师约翰·布莱森拍摄记录。影片原定拍摄周期为55天,却因机械鲨鱼(由三件气动驱动的巨型模型组成,以斯皮尔伯格的律师布鲁斯·拉默名字命名)在水下作业时频繁故障而被迫中断。负责模型制作的专家鲍勃·马蒂曾参与《海底两万里》巨型章鱼模型的打造,但这次的鲨鱼模型在陆地测试中运行正常,一旦进入水下环境便接连出现技术问题。拍摄团队在漫长的等待中失去大量拍摄时间,同时还要应对持续不断的恶劣天气,导致剧组成员普遍出现晕船现象。

《大白鲨》的鲨鱼场景拍摄遭遇了重大挑战。当终于凑齐足够素材时,制作周期已延误超过100天,原预算350万美元也水涨船高至900万美元。据称,其中高达300万美元的预算被投入鲨鱼特效制作,但实际效果却远未达预期。正因鲨鱼模型频繁出现技术故障,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才与剪辑师弗娜·菲尔兹展开创新合作,通过刻意遮挡的镜头与碎片化画面构建出更强烈的恐怖氛围。同时,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悬疑配乐则巧妙填补了视觉缺失,最终使该片在第二年奥斯卡颁奖礼上斩获包括最佳剪辑与最佳配乐在内的两项大奖。

年轻的斯皮尔伯格巧妙塑造了鲨鱼布鲁斯这一角色,其创作过程中的挑战与突破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案例。多年后,他坦言:“若鲨鱼模型能正常运作,或许这部电影的票房只能达到最终数额的一半,因为那将失去一半的恐怖氛围。”影片上映前,导演曾呼吁观众:“观影前务必先看这部电影!”而《大白鲨》真正成为传奇,是在其拍摄制作完成之后。

1975年6月20日,这部作品在北美464家影院同步上映,掀起观影热潮。在此之前,环球影业采用了史无前例的宣传策略,投入250万美元的巨资,其中大量经费用于当时备受忽视的电视广告。伴随电影的营销活动层出不穷,衍生产品如潮水般涌现,甚至推出《大白鲨》主题冰淇淋。这种将观影体验升华为社会事件的营销方式,后来被好莱坞定义为“饱和式营销”,旨在让新片上映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担任联合编剧的卡尔·哥特列布曾表示:“将观影活动视为社会现象进行推广的理念,正是从这部电影开始的。”事实印证了这一说法——全球年轻观众无不为之着迷。影片于1975年斩获1.025亿美元票房,按通货膨胀计算,其全球票房至今仍高达约20亿美元。据制片人大卫·布朗回忆:“几乎每个人都能回忆起第一次观看《大白鲨》的场景。他们会详细描述观影地点与回家后的反应——很多人表示观影后不敢洗澡。”

影片开场的惊悚桥段至今令人印象深刻。英国影评人马克·柯莫德回忆道:“我12岁在伦敦北部的ABC影院首次观看,需搭乘两趟公交车才能抵达。坐在满座的礼堂右侧,我对片头的紧张氛围记忆犹新,甚至不确定自己能否坚持看完全片。多年后,我向斯皮尔伯格讲述这一情节,当看到苏珊·巴克林尼被水下袭击者反复拖拽、尖叫呼救的场景时,我担心自己会当场失禁。他听完后笑得前仰后合。”

鲨鱼的恐怖形象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的记忆中,成为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美国独立导演凯文·史密斯,日后凭借《疯狂店员》等作品获得观众赞誉,曾表示《大白鲨》是他童年时期最为深刻的印象。彼时他与父母和兄弟姊妹共同在户外影院观赏,其所在的海滨社区与阿米蒂岛颇为相似,而这部电影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至今仍不敢真正下海游泳。童年的他看完影片后对浴缸产生强烈恐惧,甚至有一段时间不敢坐马桶,脑中顽固地认为马桶内存在水体便意味着鲨鱼的潜伏。尽管如此,他依然对这部电影充满喜爱,尤其是其中富有生活气息的台词。这种影响在潜移默化中酝酿,最终促使他投身电影创作事业,而对《大白鲨》的热爱始终未减,至今已反复观看超过100次。

《大白鲨》的宣传语曾以"游泳前一定要看这部电影!"引发广泛共鸣。五十年后,这部1975年上映的经典仍持续影响着影视行业。美国电影史学家托马斯·沙茨指出,《大白鲨》不仅重新确立了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基准,更使电影作为可销售商品和文化现象的地位得到根本性重塑。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圣诞档期主导的电影发行格局中,该片选择在夏季海滩度假季前夕上映,这种战略决策由制片人大卫·布朗亲自推动。影片通过"游泳前一定要看这部电影!"的警示性宣传语,成功将暑期打造为电影市场的黄金时段,从而改变了好莱坞的档期传统。这一开创性尝试为后续作品铺平道路,如两年后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同样选择在夏季档期上映,其三部曲的接连推出最终确立了暑期档的概念。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也因此成为影响深远的行业领袖。此外,影片还留下诸多值得关注的数据:共斩获3座奥斯卡奖,约翰·威廉姆斯创作的主题音乐由2个音符构成,鲨鱼首次完整亮相发生在影片开场后55分钟,首周末票房达700万美元,全球总票房累计突破4.7亿美元,原计划拍摄55天却实际耗时159天,斯皮尔伯格通过25%的水面视角镜头强化观众的沉浸感。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