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挖掘隐秘而伟大的历史细节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16更新:2025-09-01 23:48:01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重大历史题材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于7月正式开播。该片通过“一件文物、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的核心叙事框架,首次集中呈现大量珍贵抗战文物与影像资料,包括一二·九运动历史影像、赵一曼被捕档案、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烈士证书,以及国际记者埃德加·斯诺曾使用过的背包等重要文物。8月22日,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围绕抗战文物的史料价值与历史教育意义展开深入探讨。

在《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海报研讨会上,纪录片总导演张艳菊以一组数字为切入点,回顾了创作历程。四月北京风起云涌之际,主创团队首次踏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被抗战精神深深触动。六位导演率领团队连续奋战,深入走访34座城市,从吉林追寻杨靖宇将军的革命足迹,到山西左权县随烈士后人敬献花篮,再到武汉运用AI技术重现陈怀民烈士的英勇事迹。通过分散的拍摄点位,最终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抗战画卷。

据纪录片团队成员张艳菊介绍,在此次拍摄中采访的抗战老兵年龄跨度极大,最年长者已逾百岁,达110岁,而最年轻的受访者也年满102岁。这种年龄差异意味着每一次采访都可能是与这些历史见证者最后的对话。其中,开国少将王扶之作为平型关战役的亲历者,团队曾耗费两个月时间,反复打磨数十版拍摄方案,最终才获得其家人允许进行半小时的采访。尽管老将军已无法清晰发声,但依然用颤抖着声音回忆起子弹打光后拼刺刀的惨烈场景,讲述了许多战友未能看到胜利曙光的悲壮故事。团队成员表示,他们正在以抢救式记录的方式,努力追随着这些逐渐远去的历史背影。

张艳菊指出,104天象征着不懈的奋斗,34座城市承载着持续的探索,110年的坚守诠释了持久的信念,而3000件文物则成为历史的见证。这些数字共同凝聚出民族精神的厚重分量。

作为纪录片《抗战中的微光》的参与者与嘉宾,张自忠将军的外孙车晴满怀深情地讲述了他参与拍摄的历程。在摄制组的带领下,他首次踏上姥爷的初葬地,面对那个简朴静谧的场景,与弟弟车临不禁潸然泪下,这番情感共鸣也成为此次拍摄最具意义的收获。军事专家萨苏指出,该纪录片以微观视角揭示宏观历史,通过重现抗战时期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展现独特叙事视角。摄制团队采用传统历史与现实相互映照的创作方式,巧妙运用抗战者的生活轨迹与历史布局,使内容与主题紧密衔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评价称,这部作品突破了传统历史纪录片的叙事模式,既深入挖掘隐秘动人的真实细节(如九君子的另类抗日行动、日军内部编纂的《论持久战》版本),又实现革命英雄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多元融合——在呈现战争残酷性的同时,通过主题曲创作、即兴合唱等艺术形式传递人文关怀,既收录110岁抗战老兵的口述实录,也为历史研究留存珍贵影像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指出,该纪录片以6集篇幅全面展现14年抗战全貌,突破传统"创伤记忆"的叙事框架,着重呈现抗战走向胜利的历程。通过塑造英勇先烈的鲜活形象,结合烈士后人与文物守护者等不同代际的视角,构建起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精神图谱。广电总局阅评组副组长陈真强调,作品以策展人视角创新叙事结构,使观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为历史探索者,同时通过聚焦普通民众的抗战记忆,实现了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的有机统一。在影像技术层面,采用4K超高清与虚实结合手段,通过还原历史影像与现实场景的时空对话,打造沉浸式观看体验。《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则关注到,借助AIGC技术与精心设计的镜头语言,使展品细节与人文故事产生情感共鸣,直击观众心灵。

剧照是指影视作品在拍摄过程中拍摄的图片,通常用于宣传推广或记录拍摄幕后。这些照片能够捕捉演员的表演瞬间、场景的氛围以及剧组的工作状态,是观众了解影片的重要视觉资料。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剧照的传播变得更为广泛,成为吸引观众关注和引发讨论的有力工具。同时,剧照也是电影制作过程中的重要档案,为后续的剪辑、特效制作等提供参考依据。在影视行业,剧照的拍摄和使用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流程和规范,以确保其质量和实用性。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