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林:与刘伟强黄轩王雷刘浩存坚守在高地的二三事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34更新:2025-09-03 23:25:38

《上甘岭》自登陆央视黄金时段播出以来,仅用三天便突破三 percent 的收视率,这一成绩令编剧团队颇为惊喜。初次与刘伟强导演会面恰逢情人节,制片方安排我们聆听导演对作品的构思。刘导展现出独特的自信,直言作为香港人,他深知外界对港人拍摄红色题材的质疑,遂以"要证明给他们看"的决心,强调港人同样能驾驭此类题材。导演的这番表态让我们印象深刻,以至于编剧组成员胡俊松、王刚与我共同恳请导演合影留念,将照片发送给家人,以此印证我们并未在剧组外虚度时光。

谈及《上甘岭》的创作定位,编剧组在返程后即展开深入探讨。核心议题聚焦于作品基调的把握、时代精神的呈现,以及如何实现历史真实与当代审美体验的统一。这些看似抽象的思考实则构成了整部剧作的灵魂。鉴于近期国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存在的创作倾向,我们意识到有必要进行革新:过往作品常陷入过度渲染个人情感与成长的误区,而忽视了中国革命最本质的人民性和阶级性。这种偏离让革命者在谈恋爱,同志之间讲哥们义气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是我们亟需避免的。

经过多日研讨,编剧组最终确立"牺牲容易,完成任务难"的核心主题。这一选择源于对历史资料的梳理发现:志愿军战士普遍具备英勇无畏的精神特质。若单纯聚焦牺牲场景,反而会削弱其精神价值。我们追求的牺牲应当具有更深层的意义——即重于泰山的献身精神。因此在剧本后期创作阶段,每处人物牺牲的安排都需反复推敲其价值所在。对于未能厘清牺牲意义的场景,我们将坚决予以删减,确保每一处牺牲都经得起历史与艺术的双重检验。

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人民军队的革命本色,通过剧本阶段的细致打磨,确保志愿军人物之间仅以“同志”相称。这不仅是对历史细节的严谨处理,更是创作者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对历史责任的担当。过往作品中常见的“兄弟跟我上”“弟兄们跟我走”等称呼,实则反映出创作者对时代精神的疏离。在朝鲜战争期间的板门店谈判场景中,莫远向李部长阐述对盎撒人谈判策略的观察时,编剧有意借鉴了当代中美经贸、金融等领域的谈判现实,使历史叙事与现实关怀产生共鸣。这种创作手法既保持了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又赋予其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历史真实与现实价值的双重传达。

刘伟强导演的工作作风是雷厉风行,紧张高效。有天他叫我:为什么要写八连这几场戏?我觉得没意思,要是你讲不出道理就不拍了。他说的那些戏是几场八连战士的生活戏。我说:我想在这个时候给他们更多活着的感觉。刘导听完,沉吟片刻,点点头,能不能更有趣点呢?我说:没问题。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刘导几乎会问编剧每场戏的动机,为什么写这场戏?台词为什么这么写?这场戏你咋想的?(当然,他用的是粤语普通话)这是他特有的一种工作方式,用这样的提问确定自己的想法和编剧的初衷是一致的。秦军长誓师大会讲话那场戏是最后写的一场戏,整个剧本都快拍完了,我还没有找到这场戏的感觉。所有人都知道这是特别重的一场戏,王雷到组第一天就问这场戏我准备怎么写。我那时很没感觉,于是看了很多遍《李延年》里的名场面。虽然这场戏被安排在整部剧最后一天拍,但拍摄的日子如悬在头顶的铡刀,逐渐临近,还是没有任何灵感。刘导还有个工作习惯,每天收工后,在晚饭前需要现场剪辑把今天拍过的戏都粗剪一个版本给他看,他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效果。那天我看见他看完当天的剪辑,心情极好,拿出茅台喝起来。那一刻的他像个年轻人,身板笔直,有侠气。这一刻,我忽然找到了写秦基伟誓师大会那场戏的感觉,立刻打开电脑,十五分钟便把戏写出来给刘导看。他看完,说:我还以为你要在这煽情呢。我说:他这个时候不会煽情。一个36岁的军长,刚刚参加完解放战争,解放全中国,此时内心肯定是自豪的最高级——豪迈。这场戏最后拍得格外顺利,王雷也觉得“豪迈”是当时秦军长最精确的心理状态。腊八所有创作过程都是辛苦的,但在《上甘岭》里,我们编剧组的人心不累。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想法有人会听。开机日益临近,在剧本围读阶段,读到八连上山这段戏的时候,导演停了下来,问胡俊松为什么这么写。他查了无数资料,通过描绘段显峰琢磨美军炮火规律、巧妙穿越死亡峡谷,段显峰与胡满仓围绕是否冒险冲破封锁线产生争执,以及段显峰临危应变、避实就虚转移至1号坑道等一系列紧张激烈的剧情,展现了“八连星夜支援597.9高地,几乎零伤亡进入坑道”的传奇。在戏的表现上,可谓丝丝入扣,如临其境。但是导演却皱着眉头说:能不能再精彩些。好在俊松对史料的了解已经是倒背如流的地步,想到历史上八连确实有一位司号员走失并被俘牺牲,于是便有了司号员腊八因丢失军号而掉队,又为掩护八连,毅然吹响军号引开美军,确保八连安全抵达坑道,而他自己却不幸被俘,壮烈牺牲。这样一来,在大历史背景下更凸显了小人物的命运。邱少云

同一部剧本往往因观众视角不同而衍生出迥异的理解与诠释,后续的创作核心便在于如何在原有框架内实现更深层次的艺术打磨。针对邱少云牺牲的经典段落,王刚曾精心构思一条叙事脉络,深入挖掘其生平事迹,力求使戏份更具感染力。然而,在与胡俊松的讨论中,我们均认为现有呈现仍显不足。于是建议其重新梳理素材,进一步深化人物形象。令人意外的是,随着资料的深入,剧本的篇幅也不断扩展,反而削弱了原本的感染力,与我们心中那个崇高的英雄形象产生偏差。直至后期制作阶段,编剧反复观摩样片,依然觉得某些细节未能精准传达核心精神。在历经无数版本的修改迭代后,最终播出版本诞生之际,片方提出疑问:"这场戏的篇幅是否过于简略?是否显得处理手法不够细腻?"王刚则坚定回应:"恰恰是这种克制的表达更有力量。我们选择这个方案的初衷,是希望唤醒全体中国人集体记忆中那个最熟悉的形象——小学课本里的邱少云。"剧组成员短暂的沉默后,最终被这个观点说服,黄轩在场边若有所思。

在剧组筹备阶段,黄轩便展现出对角色的深刻理解。他提前向导演提交了对段显峰角色的诠释方案及个性化创作建议。他特别提到自己钟情于战友牺牲时为战友点烟的场景,认为这一细节完美诠释了军旅情谊。当被问及原因时,他表示在部队生活中,香烟是战友间情感的重要纽带。尽管段显峰本人不吸烟这一特点在剧本中未作任何描写,他仍敏锐捕捉到这个细节,并将其融入角色塑造之中。这种深入的准备工作充分体现了他对表演的严谨态度。

王雷进组那天就找我们编剧,拿出一本被翻烂了的《秦基伟日记》,问我们:秦军长是不是还差一场戏?我说:你怎么知道?他说:我看完剧本,觉得这个人物缺一场对全体战士鼓舞士气的戏。我们说:确实有这么一场戏,但还没写出来。没想好怎么写。王雷特别理解,对,这种戏不能随便写,你们想好了再写。多看看《秦基伟日记》找找灵感。我们是佩服他这种对人物的洞察力的。他会做很多深入的工作去挖掘人物内心最深层的基因,几乎天天在看秦基伟日记,以这样的方式,让人物慢慢从自己身体里长出来。拍摄了一段时间后,他主动找到导演说,我觉得作为一个军长,现在泪点好像低了点。导演说:我又没让你哭,你自己哭的。王雷笑着说:一拍情感戏您就放音乐,这谁忍得住。导演听完也觉得好笑。后来拍情感的戏的时候,导演该放音乐还是继续放音乐,但王雷很明显自己开始控制情感的流露,用更内敛的方式来表达军人的情感。王雷的表演出人意料的好。电视剧播出后,我参加了剧组采访当年镇守上甘岭的45师政委聂济峰的女儿,以及15军老兵和15军后代的活动。他们都对王雷塑造的秦军长称赞有加,有个老兵说“形神兼备”,这大约是对其表演最高的评价了吧。刘浩存

刘浩存饰演的杜文锦与我们最初构思的角色形象存在差异。原本设想的杜文锦性格更为坚韧果敢,而她在实际拍摄中展现出的细腻与克制却出乎意料。然而,当她真正投入表演后,却为整个创作团队带来了惊喜——她对人物情感的诠释精准得令人惊叹,每一滴泪水的落点都恰到好处,仿佛时间被她精确计算过一般。最具印象的一幕发生在拍摄首日的观察所夜戏场景,她不仅利用所有休息时间反复研读剧本、标记重点,还持续向编剧请教台词背后的深意。即便拍摄现场灯光昏暗,她仍像凿壁偷光的学子般,借着道具灯的微光奋笔疾书。项目进入尾声后,我们常感慨:真正的演员总能用实力证明自己的价值。更令人动容的是,剧组各个部门——从制片、美术到服装、化妆,甚至军事顾问组——都曾带着疑问前来探讨剧本细节:为何段显峰选择波波沙而非莫辛纳甘?秦基伟书写时为何特用某品牌墨水?朱亚文能否穿着呢子军装演绎?胡满仓中枪的具体位置该是左腹还是右腹?……这种精益求精的打磨过程,恰似对一颗光滑如玉的官帽核桃持续雕琢,总能在看似完美的表象下发现可以精进的细节。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