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第一?有点过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91更新:2025-09-04 06:31:34

1994年上映的《肖申克的救赎》如今稳居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首位,这一成就令人难以置信。

该片在北美首映期间票房表现一般,甚至未能实现盈利,然而随着录像带租赁市场与电视电影频道的播放,其口碑却逐渐回升。在IMDB评分榜单上,这部作品最终超越了《教父》,稳居观众喜爱度榜首。对于一部缺乏明星阵容、女性角色、动作场面与视觉特效的140分钟监狱题材电影而言,如此成就显然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为何观众会对这部以逃脱为主题的影片产生强烈情感共鸣?美国电影理论家诺埃尔·伯齐在解读弗里兹·朗的经典作品《M就是凶手》时指出,该片展现了某种普遍适用的叙事框架:角色被置于特定情境中,通过相互关联且具有因果关系的一系列行动,推动事件走向发生根本性转变,进而重塑原有环境。这种叙事机制的运用,正是引发观众持续关注的核心所在。

《M就是凶手》(1931)以一系列离奇的幼女绑架事件接连发生为开端,引发公众的广泛恐慌;随着警方与黑帮势力展开联合行动追踪真凶,影片逐步推进至案件侦破的关键阶段;当罪犯最终落网,故事呈现出了警界与地下社会力量重新调整后的微妙平衡。这种由初始危机、干预行动到秩序重建的叙事结构,正是诺埃尔·伯齐所提出的「大形式」理论在电影中的典型体现。

导演弗里茨·朗通过《M就是凶手》传递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信号:在此之前,他的创作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美学的影响;而在此之后,他彻底转向好莱坞体系的行动电影模式。这部影片标志着他与纳粹德国的决裂,也象征着他作为德国电影人时代的终结。随着移居美国,朗开启了全新的好莱坞创作历程,其后续作品呈现出与过往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与美学取向。

自格里菲斯开创先河以来,"大形式"模式便成为美国电影创作的主导范式,深入影响着从剧本构建到导演手法,从视听语言到演员表演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好莱坞工业体系的核心运作逻辑。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进一步指出,这种模式之所以在美国电影中占据支配地位,与"美国梦"意识形态长达百年的持续影响力存在本质关联。作为承载新教传统的移民国家,美国特有的社会土壤使得所有外来者都经历着相似的生存轨迹:在陌生环境的重重挑战中展开行动,通过改变外部世界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

在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电影创作中,各类题材如西部片、战争片、历史片及黑色电影均体现出某种统一的叙事逻辑。这种逻辑在《肖申克的救赎》的监狱题材影片中尤为突出,其故事框架呈现出典型的「大形式」结构:银行家安迪因被误判谋杀妻子而身陷无期徒刑,肖申克监狱成为他必须适应的残酷环境;在长期禁闭中,他既要完成精神层面的蜕变,又要突破物理层面的桎梏,最终通过精心策划的越狱行动,实现了从压抑到自由的戏剧性转折,开启了理想化的新境地。

相较于60多年前的《M就是凶手》,《肖申克的救赎》展现出高度程式化的叙事架构,其结构严谨得如同精准设计的算法程序:整部作品严格遵循三幕式经典结构展开,故事主线与所有支线均构建在「环境-行动-新环境」这一循环结构之上,体现出清晰的起承转合逻辑。

初入高墙的安迪遭遇了由三人组成的同性恋帮派持续施暴,长期遭受性侵与羞辱。尽管他多次尝试反抗均以失败告终,却凭借为狱警设计合理税务方案解决经济困境,成功赢得对方信任。在狱警协助下,他最终对帮派首领实施精准报复,使其失去继续挑衅的资本。

典狱长将安迪安排至设施陈旧、条件简陋的监狱图书馆任职。在任职期间,安迪坚持不懈地向州政府提交申请书,寻求资金支持。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的诉求最终获得政府回应,成功争取到图书采购经费与捐赠物资,从而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

典狱长因收受巨额贿赂却苦于无法使其合法化,安迪凭借其深厚的财务专业知识,精心设计了一套虚构的身份资料,协助典狱长完成资金合法化操作。通过这一手段,大量非法所得得以通过虚构人物名义存入银行账户,最终使典狱长在法律框架内完成资产转移,而安迪则因展现的精明才智成功赢得典狱长的信任与青睐。

某些新情境的出现未必预示着正面结果,反而可能带来负面的落寞与挫败。以安迪与典狱长的案例而言,两人因涉及洗钱活动而形成了特殊合作关系。然而,当安迪通过与年轻犯人的交谈获悉能够证明自身清白的关键证据后,他立即采取行动寻求典狱长协助。令人意外的是,典狱长出于对两人秘密关联暴露的担忧,不仅拒绝提供帮助,更进一步采取极端手段——谋杀证人以阻挠翻案进程。这一系列事件最终导致了安迪与典狱长之间信任的彻底崩塌,使安迪再度陷入深重的绝望情绪。

在这一背景下,安迪启动了一系列计划,最终通过历经多年秘密挖掘的密道成功越狱,并获取了典狱长的非法所得。这一转折不仅标志着他个人命运的转变,也推动了影片叙事结构的升级。随着剧情发展,逃狱这一微观行动逐渐与追求自由的宏观主题形成互文,最终在影片结尾呈现出双重意义上的胜利——既是个体对压迫的反抗,也是对社会体系的隐喻性突破。

《M就是凶手》的终幕呈现出极具象征意味的审判场景:作为城市地下社会一员的变态凶手M,在面对司法审判时意外地坦白了自己的犯罪动机。他承认自己无法解释为何持续伤害少女们,仅能描述内心无法遏制的罪恶冲动,这种自我毁灭式的 confession 实际上揭示了整个都市丛林中潜藏的道德困境与社会异化。

该角色可被界定为缺乏明确动机的冲动型犯罪者。然而,地下社会成员却难以理解其行为逻辑。黑帮分子与国家安全机构的执法者均基于具体利益诉求和清晰的社会目标采取行动——前者旨在保障非法活动的既得利益,后者则致力于缓解公众焦虑,维系社会运作的规范秩序。从某种意义上,《M就是凶手》的结局构成了一场对表现主义美学的批判性审视,亦可视为理性思维与感性表达之间的一次价值较量。弗里茨·朗通过这一结局表明其立场:尽管他对人性中的感性特质持有深具哲思的体察与共情,却最终选择了遵循「大形式」的程式化表达,因为这种严谨的叙事框架不仅构成了理性社会的运行基石,更是被主流文化广泛接受的传播路径。

当美国电影发展至《肖申克的救赎》所展现的时代,角色们的言行举止已深度融入宏大叙事框架中的因果逻辑体系。安迪、瑞德、典狱长诺顿以及狱警头目海利等人物,皆由明确的理性目标驱动——无论是对自由的执着追求、掩盖事实的算计,还是对友情的珍视与信任,这些动机均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影片通过严密的叙事逻辑将多条故事线交织推进,最终导向戏剧性的冲突高潮。在《M就是凶手》中,那个因本能冲动而丧失理性、行为动机始终成谜的罪犯形象,已然成为当代好莱坞叙事模式中的遗失篇章。观众普遍认为,影片后半段所展现的宗教救赎隐喻,是引发情感共鸣的关键所在。安迪的个人奋斗不仅重塑了监狱环境,更以象征性的方式净化了典狱长、狱警等身处其中的权力角色,使整个封闭空间笼罩在忏悔与重生的精神氛围中。

然而,这一视角尚未充分探讨的是,美国电影中广为流传的大叙事框架之所以历久弥新,根本在于其与「新境遇与成果」的关联性以及「美国梦」理想化图景的深层耦合。个体通过持续的行动付出,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转化为可触摸的现实,而这种对预期成果的执着信念与坚定信心,则构成了「美国梦」精神内核的升华体现。从这一维度重新解读《肖申克的救赎》,影片所展现的「救赎」意象已超越宗教救赎的范畴,转而指向对「行为与成果转化」规律的绝对信任。

《肖申克的救赎》的上映时间恰好呼应了好莱坞影视工业的转型期。这部影片在特定叙事框架下重新诠释了「美国梦」的核心价值,其引发的强烈共鸣源于人物在绝境中突破桎梏实现自我救赎的故事线。这种叙事策略实质上为大众注入了新时代的希望信念,成为现代版「美国梦」的隐喻表达。值得注意的是,1994-1995年间正是好莱坞从七十年代后期的保守路线转向创新探索的关键转折点。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1994)通过非线性叙事结构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时间线性,将互不关联的情节片段以碎片化方式重组,这种突破性创作手法与同期好莱坞的转型浪潮形成呼应,标志着电影语言革新的重要时刻。

1994年,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以打破传统因果逻辑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引发广泛关注与赞誉,该片斩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同年,奥利弗·斯通执导的《天生杀人狂》则通过围绕一对肆意妄为的男女展开的暴力叙事,构建了一个秩序崩塌却充满反叛精神的极端世界观。

在《天生杀人狂》(1994)问世约一年后,大卫·芬奇通过其后续作品《七宗罪》(1995)展现了更为深刻的诡异美学与独特的邪典气质。该片以宿命论式的操控与诅咒为核心主题,最终以反派角色的胜利收场,深刻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与道德困境。

1995年,布莱恩·辛格执导的《非常嫌疑犯》延续了《七宗罪》的叙事理念,通过构建不可预知的命运轨迹,将角色推向无法掌控的深渊。无论人物如何挣扎求生,所有试图扭转厄运的努力终将徒劳,最终只能接受毁灭的结局。在强弱对比的戏剧性转换中,罪恶始终游走于法律之外,而正义的抗争则显得力不从心,彻底沦为了罪恶狂欢的陪衬。

《非常嫌疑犯》(1995)中,主角在影片尾声选择停下脚步,彻底退出了行动,不再将跑步视为人生意义的终极归宿。相较于《M就是凶手》中意义与逻辑对激情、本能与癫狂的压制,阿甘的这种退出行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叙事姿态,仿佛是对前者所构建的理性秩序进行的一种颠覆性反叛。

1994年上映的《阿甘正传》与同期其他影片共同构成了一种对主流叙事模式的集体反叛。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脱离常规逻辑框架,进入难以言喻的本能驱动状态,从而突破传统表达边界,展现出多元化的叙事可能。在电影美学革新浪潮中,弗兰克·塔拉邦特却选择回归经典好莱坞叙事范式,其作品呈现出标准化的结构模式,精准契合大众对「美国梦」的普遍期待。这种遵循既定规则的创作方式虽能获得市场认同,却在艺术创新层面显得保守,与同年诞生的诸多突破性影片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的是,后世的电影史研究普遍认为,《肖申克的救赎》作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标志着好莱坞传统叙事模式的终结,象征着电影艺术在商业与艺术之间寻求突破的重要转折。

好莱坞随后进入了一个分化时期:一方面,小成本独立制作以独特风格崭露头角;另一方面,高成本商业大片则呈现出剧情日益低俗、视觉奇观日益惊艳的演变趋势。而曾以说理与情感共鸣为核心的《肖申克的救赎》式影片,逐渐式微,淡出了主流视野。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