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彼察邦:我比以前更不自信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74更新:2025-09-04 12:36:22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的电影常被贴上梦幻风格的标签,但在《幻梦墓园》中,他突破了自我的梦境边界,将目光聚焦于陷入自我迷失的夜间冒险者。

在阿彼查邦的第七部作品《幻梦墓园》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是医院病房里患昏睡病的士兵。他们被安置在半透明的管道下,不断变幻的色彩值折射出各自潜意识中的情感光谱。当这些色调逐渐趋同时,我们得以窥见这群士兵正共享着同一场梦境——这或许正是导演精心设计的隐喻:他们被绑在同一个深夜电影的银幕前,而影片中滑稽的场景暗含着对泰国B级片预告片的戏谑致敬。值得玩味的是,导演以清醒的视角解构了困倦与政治压迫之间的隐喻关联,在他惯常的慵懒叙事节奏中,却始终流淌着对现实的紧迫叩问。许多影迷(善意地)将其称为「大同小异」,这种评价恰恰揭示了导演在宏大主题上不断创新的创作态度——即便那些深知其艺术价值的观众,也在睁大双目追随这场充满哲思的视觉探索。

记者引用了一位泰国影评人的观点,认为《幻梦墓园》在政治层面具有明确的表达。然而,对于缺乏对泰国政治背景认知的观众而言,这种解读可能显得模糊。当被问及电影创作是否采用间接手法处理现实议题时,阿彼察邦回应称:直白的表达方式往往促使人们转向文学或学术领域,而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通过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探索欲望,逐步揭示深层内涵——这种揭示或许需要观众主动追寻,也可能永远无法抵达,这正是电影多维度表达的魅力所在。

记者认为整部电影呈现出多层级的叙事结构,从埋葬的君王与他们的战争,到悬浮于空中的灵界,每个场景都隐含着现实与幻想的双重维度。阿彼察邦表示,这种分层可能远不止两种,而是源于创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意识流。当谈及现实与幻想的共存时,他指出这是对泰国文化特质的映射——在该文化中,感知既关乎精神层面,也涉及身体感知。例如,一片树叶不仅承载着物理形态,更蕴含着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这种认知方式使生存变得艰难,因为需要理解隐藏在表象后的文化密码,这种双重性既渗透日常生活,也潜藏于政治语境之中。因此,电影呈现出迷幻的异域美学,但同时也可能因过度隐喻而产生解读困境。

记者认为,《幻梦墓园》的特殊性在于其精神幻象的隐形呈现,这种处理方式与《热带疾病》(2004)中象征性的老虎、《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2010)中若隐若现的猴幽灵形成对比。阿彼察邦回应道,这本质上是一种暗示的运用。通过电影传达隐喻力量,映射泰国社会现实,这种创作尝试既充满挑战又令人着迷。他提到电影如同催眠状态,其时长设计或许与梦境的周期有关——他研究发现完整的睡眠循环可达90分钟,因此推测电影长度的演变可能源自对梦境形态的探索。

在《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的访谈中,记者提及电影院空间的独特性,指出当观众沉浸其中时,银幕仿佛悬于头顶,这种视觉体验与医院里病患在睡梦中感知的场景形成微妙呼应。阿彼察邦对此表示认同,他特别强调自己钟爱这种影院空间,直言这是位于其家乡的旧式影院,保留着1987年《机械战警》上映时期的装饰风格与照明设计。

记者:我不禁联想到蔡明亮的《不散》(2003年),只不过在那部作品中,电影院始终空无一人。而你的电影里,观众却随处可见。我们正在观看的这种充满戏剧张力与夸张情节的流行娱乐作品——在当代泰国是否拥有稳定的观众基础呢?阿彼察邦:我所选的这部影片在当下颇为罕见。如今泰国电影市场充斥着大量精致华丽的商业作品。这部影片与之截然不同,它本人是在YouTube上偶然发现的。导演已是七十高龄的长者,其创作理念与三十年前的电影美学高度相似。遗憾的是,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发行渠道,这部影片最终未能正式公映。

记者问:"我不禁联想到,这似乎与你的电影有着相似之处,尽管它更偏向于B级片的风格——你的作品中也包含着幽灵、浪漫、情色与魔法等元素。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在探讨同一主题,只是呈现方式不同?" 阿彼察邦回应:"从精神内核来看,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我自幼便痴迷这类电影,在录像带尚未普及、我们还未接触美国低成本制作的类型电影之前。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喜好,让我觉得这是一次致敬。我明白这听起来或许充满趣味性,但其中也暗含着一种淡淡的哀伤。" 当记者追问伤感的来源时,阿彼察邦坦言:"因为这些承载着我们集体记忆的电影,已经逐渐消逝在时代的洪流中。"

记者:你的作品以独特的方式在全球影坛占据一席之地,你无疑是泰国电影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但我不确定这些影片是否真正体现了泰国本土的电影文化。目前泰国的电影产业整体发展状况如何?阿彼察邦:泰国电影正在经历下滑趋势,这种现象在许多国家都曾出现。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我们难以与好莱坞竞争。经济结构和政治环境让某些议题的探讨变得敏感,而军队的统治更让创作空间受到限制。如今的泰国电影多集中于喜剧和爱情类型,呈现出一种过度自我中心的倾向。

记者询问这些热门影片是否暗含深层含义,以及大众娱乐是否具有颠覆性与批判性。阿彼察邦回应称确实存在一些隐含内容,但这些影片的受众并不广泛。记者接着问阿彼察邦是否希望其作品被视为国家象征,或是否有人认为它们代表国家立场。阿彼察邦认为这取决于观众对《幻梦墓园》这类具有强烈批判性的影片的理解方式。他强调自己并不代表泰国国家立场,称这仅是个人观点。他指出,对于泰国民众而言,许多人对当前局势持满意态度。

记者问道:你们是否像我电影中描绘的士兵?他们是否处于沉睡状态?阿彼察邦回应:或许是我自身在沉睡。这种说法可能会引发困惑。记者继续追问:为何你的电影中鬼魂总是显得漫不经心?见到他们似乎无人感到意外。阿彼察邦则表示:在我看来,这正是生活本然的模样。我们无法保持过于严谨的态度。在街头巷尾,本就不存在刻意的秩序安排。随处可见的食品车、人们蜿蜒曲折的行走路线,都在诉说着这种无序。在我的故乡,一切混乱都是常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这其实是对现实的映照——任何奇事都可能发生。若某棵香蕉树突然改变形态,便会吸引无数城市的人们前来祈愿。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并不罕见。

记者询问这种信仰传统与独裁政治之间的关联,阿彼察邦回应称:人们对因果报应抱有深刻信奉,个体不过是宇宙整体中的一粒尘埃。在当下泰国表面维持秩序的表象下,民众虽对现状表现出接受态度,但潜藏的不满情绪正悄然滋长。

记者询问阿彼察邦:作为国际知名电影人,您的声望是否让创作表达变得更加容易?阿彼察邦坦言:并非如此。反而感到相当困扰,因为我有许多想法亟待传达。最初,与自己创作的电影产生更紧密的联系,但在泰国,政治意识与觉醒的表达始终充满壁垒。这种隔阂让我觉得当前的创作与现实存在脱节,或许我需要暂时停下脚步,转向其他领域探索。并非指物理上的迁徙,而是通过新的兴趣点获得创作视角的拓展。

记者询问若阿彼察邦赴美创作电影会聚焦哪些主题,并是否会选择类似《机械战警》的类型。他回应称或许会,但表达方式将有所不同。相较于欧洲与美国,这些地区对他而言缺乏足够的启发。他更倾向于探索南美的文化土壤,因为那里的精神氛围仍能引发他的创作冲动。对萨满教仪式及治愈主题的思考,让他在该地域中发现了潜在的叙事线索与文化关联性。

《机械战警》记者:我了解到您是卢奎西亚·马特尔的影迷,那么您最欣赏她作品中的哪些元素?阿彼察邦:我特别着迷她电影中那种失控的疯狂感。记者:您是否享受参与此类电影节的经历?在旅途中会观看电影吗?阿彼察邦:电影节期间通常都被各种事务占据,我很少有闲暇观看电影。例如多伦多电影节时,我需要处理诸多工作安排;而在戛纳,我仅观看了《卡罗尔》。坦白说,我其实并不常看电影,更倾向于阅读或待在家中。在家时,我不会选择在电脑屏幕或较小的屏幕上观看这些作品,因为我不喜欢这种观影方式。记者:我特别喜欢《幻梦墓园》中恐龙的意象,这些形象的灵感来源是什么?阿彼察邦:在我的故乡,恐龙是广为流传的象征符号。那处考古遗迹距离我们的小镇不远,因此恐龙成为了文化象征。它们无处不在,渗透在地方传统与记忆中。

记者认为,这些元素似乎在提醒观众关于层次的区分——地上与地下、过去与现在——同时那些若隐若现的观察者角色也让人印象深刻。阿彼察邦表示感谢,认可这一解读。谈及《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中的人物设定,记者注意到影片中出现了罕见的人类主角金吉拉。阿彼察邦回应称,这位角色约有80%的特质源自真实生活,但需要强调的是,她并非电影中所呈现的民族主义者或保守派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金吉拉在现实生活中曾嫁给美国人,而影片中她的丈夫则被设定为演员身份。

记者:这部剧本是否源于与她的对话?阿彼察邦:我们曾多次合作,我是个健忘的人,而她总是记得很多细节。记者:您擅长指导演员吗?阿彼察邦:我只会指导金吉拉,或是与我亲近的演员。这并非单纯的个人事务。指导演员应当是双向的交流过程。我需要找到合适的演员,但若面对泰国电视台的从业者,我便无法进行有效指导。指导演员的本质不是改变其表演方式,而是尊重其选择,即便这些选择与我的预期存在差异。

记者询问阿彼察邦在镜头运用与拍摄准备方面是否有新的体会,以及其创作风格是否发生转变。阿彼察邦回应称,即便如今仍感到被镜头语言所束缚,他对摄影师的依赖程度持续加深。团队通常会从两个不同的视角拍摄每个画面,这与他过往仅采用单一角度的做法形成对比。他坦言当前创作心态更加开放,虽坦言对构图缺乏充分把握,但认为这种不自信并非消极因素。若获得更大预算,他表示会根据影片类型灵活运用资源。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