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有没有剧情注水?要看它的叙事逻辑,为谁服务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75更新:2025-09-02 01:11:41

6月13日,《长安的荔枝》播出至第14集。此前的剧评中曾提及,该剧在观众中引发的负面评价中,有部分人认为其存在剧情拖沓的问题。该观点是当前主要争议之一。然而,笔者并不认同这种"注水说"。相反,认为这部作品通过电视剧形式拓展叙事,反而呈现出更具层次感的故事表达,这种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剧情内容,更赋予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近日在某传媒大学的讲座中,我曾深入探讨历史剧的核心叙事逻辑。对于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及文学作品而言,其叙事的关键在于揭示历史事件的演变脉络,尤其当涉及历史中的争议性内容时,更需探究其成因与教训,从而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所有严肃的历史剧创作都必须直面这一核心命题。以《长安的荔枝》为例,该剧正是基于这一逻辑展开叙事,通过展现唐代宫廷中杨贵妃生日时从岭南运送荔枝的特殊安排,引发对历史决策背后动因的思考,并探讨如何在历史书写中避免重复类似错误。

要完整呈现《长安的荔枝》在叙事逻辑上的深层含义,必须深入剖析岭南与盛唐长安的官场生态。剧中郑平安的个人奋斗轨迹,实则构成了揭示唐代官僚体系腐败本质的关键线索。若舍弃这些情节,作品将沦为简单的物流故事,彻底丧失其作为历史剧的核心价值。目前播出的内容并未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郑平安、何刺史等人物的支线叙事均在层层推进。特别是何刺史的遭遇,深刻展现了唐代刺史制度的现实困境——那些占据要职的官员往往缺乏实际政绩,而如郑平安般勤勉正直的实干者却难以晋升至高位,这种反差恰恰成为理解唐代官场运作机制的重要切入点。

在电视剧《长安的荔枝》近期剧情中,深刻揭示了历史事件对后世的警示意义。以第13、14集为例,剧中大量描绘为运送荔枝而付出艰辛努力的场景,虽看似充满热血与奉献精神,实则暗含深层批判。这种看似感人的集体奋斗,本质上是建立在非理性的价值基础之上的——无数人力物力的消耗,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人享乐的需求,这种历史荒谬性值得深思。创作者刻意呈现这些矛盾场景,正是为了呼应《过秦论》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警世恒言。从这个角度审视,全剧每个情节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批判功能,所有叙事片段共同构建出一部兼具讽刺与启示的历史反思剧。

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将胡商纳入叙事主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因为胡商在杨贵妃荔枝运输中提供经济与人力支持?显然并非如此。若将胡商的参与归因于满足杨贵妃个人对新鲜荔枝的需求,则构成了明显的史实悖论。当时胡商群体显然对这种叙事逻辑持保留态度。胡商选择卷入此事件的根本动因,在于他们希冀开辟更广阔的商业通道。商业网络的扩展,正是推动文明演进的关键力量之一。因此,剧中对胡商的刻画具有启发后世的现实意义。对于当代社会而言,倘若将群体协作仅视为满足个体享乐的工具,便属可笑的倒退;而当我们在集思广益中拓展商业通路、构建多元消费场景时,这样的集体行动才真正具备时代价值。

简而言之,劳动的本质是服务于更广泛的劳动者群体,而非个人私利。《长安的历史》作为一部以电视剧形式呈现的历史作品,其核心叙事逻辑正是围绕这一理念展开。因此,当观众认为该剧存在内容冗余时,不妨思考:在贯穿全剧的劳动主题框架下,是否存在无关紧要的情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领悟该剧的精妙之处。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价值,恰如《过秦论》所展现的深刻历史洞察力。各位青年朋友,如今高中语文教材是否仍要求背诵这篇经典文章?(文/马庆云)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