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个特效镜头!《更好的我》为何提名奥斯卡最佳视效?对话主创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11更新:2025-09-04 19:15:04

技术赋予人类的爱与想象以具体维度,由此催生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同时使每一个创作者与观众都成为重塑自我的契机。文 | 刘澍 排版编辑 | JoyI will grow through this pain(痛苦将使我成长)Lord I'm doing all I can(天啊,我正竭尽所能)To be a better man(成为一个更好的我)——《更好的我》(Better Man)作为罗比·威廉姆斯的代表作,斩获18项全英音乐奖、入选英国音乐名人堂、多次荣获MTV欧洲音乐奖最佳男歌手等殊荣;其专辑全球销量突破5500万张,7首单曲蝉联英国年度榜首,14张个人录音室专辑斩获英国销量冠军;更创下单场演出3天吸引37.5万人次入场、单日售出160万张门票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对全球影迷与乐迷而言,罗比·威廉姆斯的名字早已成为跨越时代的音乐象征。

即使部分乐迷未曾亲历罗比·威廉姆斯的巅峰时期,也必然对这首深情之作《Better Man》耳熟能详。这首歌深刻诠释了个体对情感联结、生命价值与自我实现的永恒追寻,恰似罗比·威廉姆斯的成长轨迹——从一个热衷音乐却遭父亲否定的少年,到15岁加入传奇组合Take That初尝成名滋味,随后单飞开创个人音乐帝国,最终与父亲和解并在演唱会上重现童年未竟的合唱梦。这段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启示的励志篇章。去年,这段故事被搬上银幕,通过突破传统的视觉呈现手法,打造了别具一格的传记电影《更好的我》。今日,该片正式宣布将于6月27日在全国院线与观众见面。

电影《更好的我》由《马戏之王》导演迈克尔·格雷西掌镜,约诺·戴维斯领衔主演。该片创新性地采用"反派视角"来打破明星光环的神秘性,将主人公塑造成具有复杂争议的"问题英雄"形象,引导观众以更为客观平实的态度审视其人生历程与自我重塑。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影片摒弃传统传记片的真人演绎模式,独创"真人躯体搭配灵长类动物头颅"的特殊造型设计,赋予角色独特的视觉表达。

电影中罗比·威廉姆斯的形象采用猩猩造型进行艺术化呈现,象征其内心的自我认知。该设计既体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动物本能——野性、纯真、生猛与欲望,又通过外在的人类形态展现克制与理性,二者的戏剧性冲突赋予角色独特的艺术魅力。影片的创新性探索令人震撼,不仅颠覆了传统传记片的表现模式,更在制作层面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如何通过猩猩的面部特写与凝视传递复杂情感。为实现这一突破,制作团队精心打造了1968个特效镜头,完美诠释了角色在亲密时刻的真挚情感与舞台表演的张扬魅力。

以卓越的视听呈现,《更好的我》不仅成功获得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和第7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BAFTA)最佳视觉效果奖提名,更在2025年澳大利亚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中一举拿下九项重要奖项。

罗比·威廉姆斯与在电影《更好的我》中出演他的演员约诺·戴维斯于澳大利亚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AACTA)合影。正值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澳大利亚电影与电视艺术学院奖(AACTA)与澳中关系国家基金会(NFACR)共同发起电影《更好的我》的特别展映活动。

在此次活动中,极客电影(ID:Geekimovie)特别采访了电影创作团队的核心成员——包括中方制片人马小路、澳大利亚制片人保罗·柯瑞,以及维塔特效(Wētā FX)的高级视觉特效制片人安迪·泰勒;同时邀请到澳大利亚影视艺术学院奖CEO达米安·特拉维拉、奥尔特特效(ALT VFX)的影视执行制片人马克·米勒,和音效公司和声创影(Soundfirm)创始人耿凌。

维塔特效(Wētā FX)高级视觉特效制片人安迪·泰勒、丰景影业首席执行官托尼·库姆斯、音效公司和声创影(Soundfirm)创始人耿凌、澳大利亚影视艺术学院奖执行CEO达米安·特拉维拉、奥尔特特效(ALT VFX)影视执行制片人马克·米勒、澳大利亚制片人保罗·柯瑞、中方制片人马小路以及活动主持人迈克斯·杨(自左至右)共同探讨了影片创作理念、特效技术实现路径、中澳电影艺术协作经验、中国电影代表作《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行业影响,以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未来电影产业的变革潜力。其中,特效技术挑战与创新突破成为核心议题:在角色构建环节,团队通过深入的概念设计,将罗比·威廉姆斯的面部特征如眉毛弧度、瞳孔形态及纹身细节精准转化为猩猩形象的艺术化表达,确保角色辨识度与叙事契合度。随后运用高精度3D建模与表面纹理技术,结合计算流体动力学算法模拟肌肉动态,实现角色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的逼真呈现。

在精细化的艺术造型设计过程中,团队采用自主研发的软件平台Wig及配套工具,对每只猩猩的500万根毛发实施高精度建模与动态模拟,从而实现高度真实的毛发呈现效果。

影片在猩猩毛发呈现上达到高度逼真效果,同时采用先进的表演捕捉技术进行制作。通过高精度动作捕捉与面部捕捉系统,精准记录演员的肢体动作与微表情,并将其转化为猩猩形象的表演数据。后期制作阶段运用数字脱衣与动画匹配技术,将猩猩形象与真人演员的表演无缝融合,确保视觉上的协调统一。

在猩猩造型与真人演员深度融合的制作过程中,音乐场景的特效处理尤为关键。第三项技术难点在于需精准还原罗比·威廉姆斯多场标志性演唱会的现场氛围,这要求特效团队通过高精度灯光设计与动态渲染技术,结合对观众群体的精细建模及实时动画处理,实现舞台光影效果与观众情绪反应的逼真呈现。

在《更好的我》的特效制作中,团队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复刻了罗比·威廉姆斯经典演唱会现场的视觉呈现。为提升影片的融资效率与创意展示效果,特效团队特别制作了音乐片段的预演版本。在首支高光曲目《Rock DJ》的拍摄过程中,团队采用前沿技术从音乐会的灯光板捕捉数据文件,精准还原伦敦摄政街的灯光场景。这些技术突破不仅为影片特效提供了坚实支撑,更使最终呈现兼具奇幻感与人文情怀——既不同于传统真人电影的写实风格,也区别于过度依赖特效的影片,呈现出独特的怪诞氛围与生动质感,完美呼应了罗比·威廉姆斯的艺术特质。

在极客电影对话《更好的我》中,中方制片人马小路、澳大利亚制片人保罗·柯瑞、维塔特效(Wētā FX)高级视觉特效制片人安迪·泰勒共同探讨了影片中罗比·威廉姆斯“真人 猩猩”形象的创作理念。活动嘉宾还包括澳大利亚影视艺术学院奖CEO达米安·特拉维拉、奥尔特特效(ALT VFX)影视执行制片人马克·米勒,以及音效公司和声创影(Soundfirm)创始人耿凌。马小路解释道,罗比·威廉姆斯作为国际知名摇滚巨星,始终感到自身与他人存在隔阂。影片选择“猩猩”这一隐喻,正是为了反映社交媒体时代人类普遍面临的自我认同困境——每个人都在内心构建属于自己的形象,同时又不断与外界进行比较。通过让角色以“表演者”的视角展现自我,而非以主流社会标准定义,电影试图探讨个体在公众目光与真实自我之间的挣扎。

在谈及《极客电影》中"真人 猩猩"的创新视觉呈现时,中方制片人马小路与导演保罗·柯瑞深入探讨了该片面临的多重技术挑战。作为曾参与《阿凡达》《猩球崛起》等史诗级特效作品的维塔工作室,其先进的CG技术为本片提供了坚实支撑。然而最考验技术实力的在于:如何在一个高度写实、充满粗粝质感的环境中,讲述摇滚明星的传奇故事,同时实现数字猩猩与真实场景的完美融合。这种对细节极致追求的视觉风格,既依赖于维塔工作室的顶尖水准,也离不开导演迈克尔与摄影、灯光、服装等幕后团队的精妙协作。

澳大利亚制片人保罗·柯瑞谈及《更好的我》中的猩猩角色时表示,该角色与《猩球崛起》系列中展现的群像化猩猩存在显著差异。本片的猩猩被塑造得更具人性化特征,且作为全片唯一需要承载完整情感线索的数字角色,其存在必须获得观众的深度信任。当该角色与真人演员展开互动时,观众需全然接纳其作为故事核心的情感驱动作用。这种要求对视觉特效团队而言极具挑战性,安迪·泰勒认为这是维塔工作室完成的最具技术难度与艺术成就的特效项目之一。相较《猩球崛起》中数字角色与虚拟场景的协同呈现,《更好的我》则开创性地将数字猩猩完全融入现实世界,通过大量真人与数字角色的交互场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维塔特效(Wētā FX)高级视觉特效制片人安迪·泰勒指出,实现真实互动是影片制作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为确保表演的真实性,团队选择让饰演罗比的约诺·戴维斯亲自进行动作捕捉,而非通过替代物完成拍摄。这种做法使得角色间的对视与对话能够获得真实的反馈,从而呈现出更加细腻生动的演出效果。此外,影片在服装设计方面亦面临复杂难题:罗比的所有着装均为数字化构建,全片并无实物服装。制作流程中,服装组首先购置现成服饰,随后通过扫描技术获取数字化模型,再由特效团队进行精确复现。各制作部门均全力以赴,力求达成高度逼真的最终画面。

据悉,这位专精于服装概念设计的插画师为罗比的造型创作了约250幅插画作品。

为精准还原罗比的服装细节,制作团队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工作流程——首先将服装套装套在与罗比体型相匹配的替身模型上,随后在维塔数字特效工作室对其进行高精度扫描。这种做法使得影视后期团队能够完整捕捉角色的每一个纹理特征,包括细微的纽扣孔与缝线细节。与常规特效制作追求干净无尘的背景不同,本片特意采用带有镜头光斑、模拟手持拍摄效果的复杂环境。虽然这种制作方式显著增加了技术难度和后期周期,但最终呈现出的粗粝质感与真实细节,反而赋予影片独特的艺术魅力。

奥尔特特效(ALT VFX)的影视执行制片人马克·米勒在采访中谈及《极速国际》的后期制作流程,具体为:影片于2021年完成前期预演,2022年启动正式拍摄。然而受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离世事件影响,伦敦取景环节推迟了六到七个月。最终全片制作周期横跨2022年至2024年底,历时两年完成。关于预算情况,制作团队表示因涉及多方因素影响,具体数值不便透露。但强调主创之间的紧密信任关系,确保每个制作环节都能最大化呈现导演的创作意图。

电影中罗比的猩猩形象并非简单的外貌模仿,而是深入挖掘其内心世界的艺术表达。这种突破传统音乐传记片叙事框架的尝试,既充满挑战又彰显独特性。影片通过角色的内在视角呈现自我认知,而非依赖外部观察者的解读,使得观众得以沉浸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维塔工作室的视觉特效与艺术构思巧妙地让观众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猩猩”,从而被角色的内心情感所触动。海报看似反常规的设计,实则暗含深意,揭示了影片核心设定的哲学思考。当观众对动物产生更强的共情能力时,罗比的“猩猩”形象便成为连接人类情感与动物本能的桥梁,这正是他本人性格特质的具象化呈现。

极客电影:动物的野性与人类的理性,恰如罗比的双重属性。马小路指出,这种动物本能与人性特质的共存,使观众能够以独特视角理解影片。电影中罗比的自我蜕变历程,实质上是人性觉醒的隐喻——从最初的“未进化”状态,到逐渐克服情感困扰、实现自我成长,这个过程完美诠释了角色的进化轨迹。猩猩形象的象征意义在于,它既代表了原始的冲动,也暗示着理性的觉醒,这种二元对立正是罗比自身矛盾的具象化呈现。

在谈及中澳电影合作时,达米安·特拉维拉强调,电影《更好的我》在澳大利亚斩获九项演员奖,证明了本地影视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持续二十五年的合作伙伴关系,中澳两国在《英雄》《十面埋伏》等经典作品中已建立起深厚的文化纽带。当前《更好的我》的中国展播,不仅是对影片艺术价值的认可,更是双方影视产业深度合作的最新成果。影片中对罗比·威廉姆斯的动态捕捉技术,为成人角色塑造开辟了新路径,这种创新表达方式堪称前所未见。通过马小路与主创团队的协作,这部作品预示着未来影视工业可能呈现的全新面貌,也印证了中澳文化合作的持续活力。

在澳大利亚影视艺术学院奖CEO达米安·特拉维拉与极客电影的访谈中,关于影片音乐设计的探讨成为焦点。保罗·柯瑞表示,音乐的选择与制作再次凸显了导演迈克尔的卓越才华。罗比的音乐生涯中诞生了十余首广受赞誉的金曲,其中五首尤为具有代表性。在剧本创作与制作过程中,迈克尔持续深入挖掘罗比对每首歌情感内涵的诠释及其创作初衷。这部电影堪称罗比以音乐为载体的个人日记,每个旋律都映射着他生命中的重要瞬间。马小路进一步指出,影片中所有情节与音乐的交织皆源于迈克尔与罗比的紧密协作,这种合作模式使音乐与叙事达到高度统一,甚至在某段场景中采用了类似芭蕾舞的艺术呈现方式。

在谈及《哪吒之魔童闹海》的特效表现时,音效公司和声创影(Soundfirm)创始人耿凌极认为其动画效果与故事内核高度融合,是影片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他同时指出澳大利亚在技术与创意层面可为中国电影提供有力支持,特别是在动画制作、视觉特效及世界观构建方面,两国合作潜力巨大。

保罗·柯瑞补充道,中国电影近年在史诗、战争、爱情等宏大题材上持续突破,而澳大利亚则以扎实的技术实力闻名。他提到本国在视觉特效、声音制作等领域拥有世界级公司,期待与中澳团队协同创作。他特别强调,中国动画与特效的成就令人震撼,维塔工作室希望成为其"好队友",共同推动技术与艺术的深度结合。

关于工作方式的相似性,马小路表示中澳特效团队都展现出对电影的极致投入,海外工作人员常打破传统朝九晚五的作息,甚至连续三年留在办公室专注创作。安迪·泰勒则指出澳大利亚团队将每个项目视为事业,全身心投入制作,这种敬业精神与部分美国公司"按指令完成任务"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在探讨地域文化融合时,保罗·柯瑞提到《更好的我》中英国演员罗比的塑造兼具英式保守与澳式开放特质。制作团队通过深入研究罗比的演艺历程,采用倒序拍摄方式,让演员在墨尔本现场完成关键戏份,从而实现角色深度融入。

谈及AI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安迪·泰勒认为虽然AI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但传统特效制作仍需人类的创造力。他指出当前AI在配音领域有初步应用,如提升配音与角色的契合度,但视觉特效仍依赖人工艺术。马克·米勒则强调AI应作为艺术家的辅助工具,而非取代创作者。

在技术革新方面,马克·米勒介绍维塔工作室正在开发多项新技术,如自主研发的渲染引擎Manuka。这些技术在《蝙蝠侠》《魔戒》《阿凡达》等经典作品中已得到验证,最终形成服务《更好的我》的成熟体系。他特别提到中国电影人正在突破技术壁垒,未来数字化创作将使艺术表达更加自由多样。

关于技术升级对电影发展的影响,马克·米勒认为技术本质是服务艺术的工具,创意始终源于人类的感性表达。安迪·泰勒则以"竖屏电影"为例,指出中国在短视频形式创新上处于领先,技术普及将降低创作门槛,使更多创作者能够参与数字影像制作,推动艺术形态的多元化发展。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