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7年卖光房产,退役后的邹市明,风光背后有泪水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12更新:2025-09-04 23:07:39

许久未在主流媒体露面的邹市明近日与妻子冉莹颖共同出现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封面。相较于以往常见的时尚娱乐类刊物,此次夫妇俩选择以企业家身份亮相,引发广泛关注。

邹市明在退役后成功转型为企业家,但七年创业之路却伴随着诸多挑战。为维持企业运营,他不得不出售包括遵义、北京、上海以及美国在内的多处房产。谈及经商经历,邹市明坦言其难度远超拳击生涯,若以十分制评价,他仅给自己打3分。

邹市明与冉莹颖的创业之路起步于2017年,彼时正值邹市明退役前的最后一场赛事,该场比赛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视频在社交平台的播放量突破8亿次。然而,尽管拥有如此巨大的流量,他们仅获得10万元的版权收益。作为妻子和人生伴侣,冉莹颖始终忧虑邹市明的身体状况,长期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使他的身体状况亮起红灯,甚至在海外训练期间遭遇视网膜病变。

为帮助邹市明从繁忙紧张的生活中抽离,冉莹颖建议他尝试其他领域的发展。由此,莹皓体育与邹轩资本两家公司相继成立。这两家以夫妻姓名与儿子名字命名的企业,分别承担赛事运营及拳手管理、资金筹集等不同职能,形成了清晰的分工体系。

在创业初期,这对夫妻便展现出清晰的分工协作模式。邹市明作为公司核心IP,专注于拳手技术培训体系的建立,包括制定标准化的训练流程与构建专业教练团队;而冉莹颖则全面统筹公司的对外公关事务及日常运营管理。谈及选址难题,冉莹颖回忆道,当时邹市明坚持将拳馆设立在码头区域,原因在于他坚信"西洋拳是从码头上岸的"这一理念,认为这一地理位置能更好地体现拳击运动的原始精神与竞技特质。

冉莹颖认为在年轻人中推广这项运动时,应优先选择大学生聚集、商业氛围浓厚的繁华区域,而非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场地。尽管她本人更倾向于繁华地段,但最终还是采纳了对拳击充满自信的丈夫的建议。于是,她在上海市外滩黄浦江沿岸四处寻找合适场地,并坦言,‘那边的租金成本实在过高。’

邹市明回忆道,过往的生活节奏井然有序,日复一日的训练、规律饮食与定时作息构成了二十余载的日常轨迹。然而当骤然转型为创业者后,财务压力如同潮水般涌来,每当发薪日来临,他清晨刚睁眼便收到银行扣款通知,积蓄数十万瞬间流失。步入公司后,他时常面对闪烁的电脑屏幕却陷入茫然,原本清晰的训练目标被商业经营取代,取而代之的是持续升级的焦虑感与迷茫交织的负面情绪。

从采访内容可以看出,这对夫妻关系呈现出高度的默契与协作,两人在共同目标上步调一致。然而在现实层面也存在一些矛盾与分歧。冉莹颖凭借其媒体背景,在商业运作方面展现出更强的专业素养,而邹市明则更关注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一旦谈及拳馆创办,他并未将目光聚焦于如何让学员获得名利或冠军头衔,而是始终强调推动拳击运动普及发展的初衷。

冉莹颖指出,许多家长愿意投入资金让孩子学习数学、英语、绘画或钢琴等技能,甚至能够坚持多年培养这些爱好。然而,当谈及习练拳术时,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是否在教孩子习武斗技。邹市明坦言自己从未考虑过长远规划,甚至对三五年后的未来也缺乏设想。尽管冉莹颖曾私下表达过对这种选择的担忧,但她深知丈夫的性格与追求,最终选择给予支持。

在采访过程中,邹市明发言结束后,冉莹颖主动表示想向邹总请教一个问题。面对妻子的谦虚,邹市明调侃道:“你以前可没有这么客气。”随后,作为主持人,冉莹颖以拳击比赛的战术为例,指出商业领域有一句至理名言——“维持,不是坚持”。她强调,若固守错误的策略继续执行,实则违背了基本逻辑。同时,她提出在竞技场上需根据对手变化及时调整战术,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商业竞争,唯有灵活应对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邹市明表示,冉莹颖在商业领域的诸多见解颇具启发性。在拳赛中,他习惯于在出拳前完成战术安排和对手防御策略的预判,但将这种竞技经验应用于创业实践时却未能充分挖掘其价值。若有机会从头再来,他会更加细致入微地运用这些经验。

从奥运冠军转型为创业企业家,七年时光见证了邹市明的多重蜕变。而冉莹颖则以妻子、母亲、创业合伙人、企业主及经营者的多重身份,始终坚定地支持着邹市明。尽管创业初期为拓展事业投入了大量个人资产,包括出售多处房产,导致资金链紧张,但历经沉淀后,夫妻俩在商业决策上愈发成熟稳重,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