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人生若如初见》大结局,我发现这剧的人物设置失衡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54更新:2025-09-05 00:31:55

当隆裕太后牵着年幼皇帝的手黯然离场,电视剧《人生若如初见》也随之落幕。作为一部筹备三年、自开播便引发广泛讨论的历史剧,它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制作水准。尽管面临诸多争议,该剧凭借精良的制作、浓郁的历史氛围以及立体的人物刻画,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即便结局早已为人所知,仍有不少观众沉醉其中,逐集追看。在追看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些思绪:剧情展现出高度的客观性,不仅真实还原了那个动荡年代的历史图景,更在塑造角色时避免了对清朝统治者的过度美化。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该剧突破了传统历史剧的叙事框架,选择通过中层人物的命运变迁来揭示动荡年代的复杂面貌。除了常见的架空古装偶像剧,历史大剧通常还存在两种叙事方式。

此类历史剧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以叱咤风云的历史风云人物为核心叙事,如《走向共和》《觉醒年代》等;其二则聚焦于普通人的命运沉浮,借以折射宏大历史的变迁,如《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人生若如初见》却独树一帜,选取大时代背景下各阵营的中层历史人物为叙事主体,通过他们的人生轨迹串联起权力顶层,构建起整部剧作深邃而厚实的叙事基底。然而在观完终章后,我突然意识到这部剧引发广泛争议的核心原因。剧中着重刻画满清贵族梁乡并非关键所在,真正引发讨论的是对三个主要阵营的叙事呈现比例失衡,导致历史图景的完整性受到质疑。

《人生若如初见》中的三位男主角分别象征着清末社会转型期的三大势力集团。梁乡作为末代皇族遗孤,尽管其家族已显衰落,却凭借深厚的皇室血脉在政坛上迅速获得清廷高层的倚重,逐步跻身权力核心,代表了延续封建统治的中央权威集团。杨凯之则作为革命组织的骨干成员,致力于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体现了追求社会变革的新兴革命力量。李仁骏作为袁世凯麾下将领,凭借北洋军阀的实际掌权地位,在地方形成独特的政治影响力,象征着割据一方的军阀势力集团。

这三人虽非各自阵营中的核心决策层,却在组织架构中占据重要位置,作为中层核心力量既掌握实权又具备影响力。其特殊身份使他们既能通过职位层级接触到权力中枢,参与重大事务的筹划,又能凭借广泛的人际网络深入基层,获得相对更为全面且客观的视角。三人共为日本士官学校同窗,归国后分别在不同领域发展,期间多次出现合作与交集。在叙事比重上,作者对三人的人生经历给予大致均等的篇幅,但对所属阵营的描绘却存在明显侧重,尤为突出梁乡阵营中满清高层的群像刻画。慈禧太后、醇亲王载沣、庆亲王奕劻等重要人物不仅频繁现身,更通过多条叙事线索展现其性格特征。醇亲王的审慎权谋、庆亲王的老练精明,以及其家族成员——醇亲王的两位亲弟与庆亲王的两个嫡子,虽同为贵族阶层,却在特定语境下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差异。

在北洋军阀的戏份中,仅出现了形似段祺瑞的“段统制”一角,而这位在历史进程中举足轻重的袁宫保却始终未现身。直至剧情发展到逼宫这一关键节点,其代表人物也仅以替身形式出现,未有真身登场。相较之下,革命党阵营中孙文、黄兴、徐锡麟、秋瑾等领袖人物更是仅以提及的方式存在,既未有实质性出场,也未与剧中主要角色产生直接关联。剧中方仅塑造了杨凯之这一真实历史人物,其余如浪子吴天白、谢菽红以及倾向革命的立宪法人宋会长等角色,皆为虚构创作。

这种人物塑造的偏重,或许正是该剧引发广泛讨论的关键所在。在历史大剧中,本应呈现均衡态势的三大阵营,其形象深度与笔墨分配却显失衡——观众不禁要问,编剧是否更倾向于某一方立场?这种创作倾向的联想,恰成为《人生若如初见》争议的核心症结。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