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强实名后,歌迷的日子还不如从前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6更新:2025-09-06 20:09:48

近日,一段周杰伦歌迷遭遇伪装成演唱会工作人员的骗子诈骗近2万元的采访视频在网络上传播,迅速引发舆论关注。此事件与此前周杰伦杭州演唱会需预先支付488元VIP费用方可参与抢票的争议形成叠加效应,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演唱会购票乱象的不满情绪。尽管近年来国家已出台"强实名"等措施,有效遏制了黄牛乱象,但演唱会相关制度仍存在明显漏洞,导致各种违规操作持续出现。

图片

01 选择非正规途径是否能成功购票?近日,一段视频曝光了演唱会领域新型诈骗手法。视频中,受骗歌迷详细讲述了遭遇:因未能抢到周杰伦杭州演唱会门票,他通过私下渠道寻求购票机会,最终被诈骗金额高达近2万元。4月14日,一名出示工作证、自称工作人员的男子承诺以邀请函形式为其安排观看演唱会,并带领该歌迷及朋友共六人进入杭州“大莲花”体育场内部区域,包括后台、工作人员办公室等场所,还现场讲解了演出流程。然而在付款后,该男子便失联,歌迷事后才意识到自己陷入骗局。

图片

3月18日,关于周杰伦杭州演唱会需先行充值488元方可参与抢票的争议引发广泛讨论,公众对演唱会票务乱象的关注持续升温。尽管演唱会本身需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流程进行组织,但其背后存在显著的资本运作特征。值得注意的是,该演唱会实施的“强实名”购票制度,既是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维护现场秩序的必要措施。当前出现的先充值后抢票现象,亟需厘清责任归属。据最新信息显示,共有三个官方授权购票平台提供无需充值的正常抢票服务,而唯一限制VIP购票的平台仅为周杰伦官方粉丝社区,且该平台仅开放99张门票销售。

图片

根据JayMe官方下载页面的信息,该平台作为周杰伦的官方粉丝互动平台,由杰威尔音乐作为杰伦经纪公司已独家正版授权开发。周杰伦本人曾通过视频形式确认该应用程序为他的专属粉丝平台。

图片

3月13日,JayMe通过微博发布声明称,周杰伦杭州演唱会的抢票活动将于3月18日至19日启动。据透露,抢票资格需满足三项条件:在抢票日前开通价值488元的JayMe超级VIP会员、持有1万J币以及演唱会购买权资格券。然而,该声明目前已从平台撤下。

图片

JayMe平台的VIP会员分为两个等级,其中基础会员需每月支付48元,而高级会员则要求每年缴纳488元,且仅支持年度充值方式。针对演唱会门票的公开销售行为,消费者理应享有平等的购票权利。然而平台通过设置预付费会员门槛,将门票购买资格与会员权益挂钩,实质上构成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限制。值得注意的是,支付高额年费并不等同于能确保获得门票,这种强制绑定消费的行为本质上为购票提供了额外渠道,却让众多歌迷感到被剥夺了公平选择的权利。

更甚者,平台在实名制执行过程中存在明显漏洞,目前仍可通过非官方渠道获取所谓"强实名"门票。部分票务代理声称与"主办方"有合作关系,以远超原价三倍以上的高价转售门票,这种灰色交易不仅加剧了市场乱象,更让那些未能抢到票的歌迷感到失望与愤怒。平台在收益与消费者权益之间的失衡,暴露出其在票务管理方面的制度缺陷。

图片

令人震惊的是,有人竟明目张胆地以高价倒卖门票,原价2000元的内场票被标出13090元的天价,致使众多歌迷难以承受而选择退避。

图片

“强实名”政策作为双刃剑,其效果取决于制度体系的完善程度。在演唱会票务管理中,尽管该政策通过限制同一身份证件限购一张票、要求购票人与入场人信息一致、禁止转赠等措施,有效遏制了黄牛炒票乱象,但配套的退票机制却引发广泛争议。2023年9月文旅部出台细则后,全国95%以上城市自2024年起全面推行电子票实名制,明确规定演出前一周不支持退票,且手续费根据距离演出时间远近进行差异化收取。然而,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天价退票费问题,如某网友因身体原因需住院而申请退票,仅退款288元(原价1399元)的案例,凸显出制度设计与实际需求间的矛盾。此类事件引发公众对退 ticket 时间设定合理性的集体反思,反映出政策执行过程中尚存完善空间。

图片

另一位网友也遭遇了类似困境,她持有的“强实名”演唱会门票因家中长辈突发去世无法成行,遂向购票平台申请退票。然而平台首先要求其提交亲属死亡证明,待证明提交后又将责任推诿至演出方,最终以“无法退票”为由拒绝处理。该网友通过公开渠道维权未果,不得不拨打12345政务服务热线求助。对于因家庭变故或疾病导致的退票请求,消费者出示相应证明后遭遇拒绝是否合理?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专家指出:消费者购买演唱会门票即与售票方形成消费合同关系,正常情况下应遵循契约。但若因不可抗力如亲人离世等重大事件无法履约,消费者有权解除合同并免除违约责任。值得注意的是,若票务公司规定“一经售出概不退换”等条款,则涉嫌构成不公平格式条款,即“霸王条款”,此类规定既限制消费者权利又减轻经营者义务,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原则,不具备法律约束力。由此可见,建立完善的“强实名”退改机制、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与此同时,歌手在演唱会中忽视社会责任的行为也引发舆论关注。部分艺人为追求热度在场内制造过度娱乐化效果,不仅损害观众体验,更传递出与主流价值不符的导向。作为公众人物,歌手在人员密集的演唱会现场更应注重自身行为的社会示范性,避免因不当举止造成不良影响。以4月15日薛之谦重庆演唱会为例,其大屏幕互动环节选取的两位嘉宾表演颇具戏剧性。据现场描述,两位看似普通观众的互动中,女生刻意伸出一根手指表示“独自到场”,而戴眼镜的男生则因对方的回应露出尴尬神色,此类行为被质疑存在刻意营造冲突的倾向。

图片

该事件中,当事人精心设计的"情感表演"迅速引发网络热议。经网友深入调查,发现女方实为拥有十多万粉丝的网红主播,而男方则是其前男友。在直播互动结束后,男方突然曝光自己长期为女方刷礼物的行为,通过构建"舔狗"人设获取观众同情后,随即转入直播打赏领域,借直播间流量高峰开展带货经营活动。

图片

近期薛之谦的系列举动引发公众广泛讨论,围绕其舞台互动的真实性产生争议。部分观众质疑此类高互动表现是否为提前策划的宣传手段,更担忧这种特殊待遇是否影响了普通购票者的体验公平性。对此,薛之谦团队作出回应,明确表示从未允许任何形式的付费上屏行为,并强调互动人员由现场摄影师根据实际拍摄效果进行选拔,不存在刻意安排。

图片

从表面看,此次事件似乎形成了多赢局面:网红女生获得关注、眼镜男直播牟取利益、普通观众在闲暇时获取娱乐话题。然而,被忽视的是事件核心真相始终未被披露。在'强实名'机制下,现场观众大多是积极抢购门票、对演出充满期待的群体,若存在真实的炒作行为,则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参与活动的正当机会,由此引发的不满情绪也显得理所当然。回望近年来类似案例,如通过改编儿歌走红的黄老师、制造巴黎失物谣言最终被封杀的猫一杯,这些事件不断提醒我们:不择手段的流量收割不仅扭曲了网络生态,更对公共资源造成严重侵蚀,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值得所有参与者深思。

图片

若社会上普遍助长投机取巧之风,不仅将导致演唱会原有的文化价值被消解,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催生更多违背公平原则的乱象,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自“强实名”政策实施以来,传统黄牛势力逐渐退出市场,但新型黄牛借助技术手段和监管漏洞迅速崛起,给歌迷群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损失。因此,演唱会管理体系亟需进一步完善,探索“强实名”制度与市场机制的有机融合路径,构建更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当歌迷遭遇不公平对待时,应积极通过合法渠道反馈问题并举报违规行为,形成社会监督合力,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