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都能塞广告?《黑镜》第七季看得我PTSD了。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81更新:2025-09-07 08:33:59

最近沉迷追剧,却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档期,世超决定寻找一些新剧来填补空闲时光。恰逢《黑镜》第七季上线,但在正式观看之前,内心已有所预判:这部作品大概率延续了过往的风格,继续探讨未来科技与社会的种种隐忧。当人性的阴暗面遭遇创新技术时,会碰撞出怎样的令人不安的火花?(bushi)

原本想着,如果实在看不下去,就只追第一集然后弃坑。结果,刚打开第一集,就忍不住一口气看完了整季的六集剧集,连觉都顾不上睡了。

倘若前几季侧重于通过悬念迭起的剧情设定和充满未知的故事元素,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感官冲击,那么这一季则悄然转向更具思辨性的叙事方向。它不再以惊悚手段刺激神经,而是以平实的视角探讨科技发展对普通人的深远影响,引导观众反思: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普通个体该如何应对由此引发的变革与挑战。特别是当剧中情节与现实中的科技伦理争议、社会现象产生呼应时,观众往往难以保持旁观者姿态,会像我一样自然而然地将自身置于故事之中。

这一季的剧情可谓后劲十足,余韵悠长。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需要提前说明的是,作为科技自媒体,世超将从科技与互联网的视角剖析这部作品。但需注意的是,因内容涉及具体情节,文章中将包含少量剧透,建议观众先追完剧再阅读,以获得更佳观感。

倘若你对剧透无惧,不妨继续阅读。在众多观众中,世超尤为突出地指出,这部剧最具爆发力的一集竟是首集《Common People》(普通人)。

这一集以强烈的讽刺意味,揭示了科技与互联网企业过度包装营销策略的荒诞性,同时深刻刻画了个体在面对垄断力量时的挣扎与无奈。剧情聚焦一对普通夫妇的遭遇:妻子阿曼达被诊断出脑肿瘤后陷入昏迷,丈夫麦克在绝望中遭遇一家脑神经科技公司的推销。该公司以"前沿治疗方案"为名,诱导麦克让病危的阿漫达参与其秘密实验,通过手术移除肿瘤并植入脑合成芯片。令人唏嘘的是,当阿曼达在芯片技术的帮助下恢复意识时,看似获得新生的结局背后,却暗藏着科技伦理的深刻质疑。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该公司的创新方案中,阿曼达的大脑意识被完整数字化并存储于云端服务器。这种技术手段使阿曼达实质上转化为"人形云电脑",其计算能力必须依赖云端实时运算,否则将沦为人形躯壳,失去原有的智能活性。

因此,当麦克兴高采烈地带着妻子离开城市前往郊外游玩时,他意外发现阿曼达在脱离城区范围后会丧失知觉,进入一种类似休眠的待机状态。

麦克向公司代表咨询后得知,他们当前订阅的普通服务,实际上是将云端大脑的信号覆盖范围限定在单一城区内。面对麦克关于跨区域服务的疑问,公司代表随即热情推荐了新型订阅服务Plus版:该版本不仅大幅扩展了信号覆盖区域,更实现了北美全境的无缝连接。

当时看剧时听到这种说法,我忍不住会心一笑。这分明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订阅服务套路——先用模棱两可的用户条款作为诱饵,随后逐步实施精准锁客策略。然而,这位从事电焊工作的蓝领工人老麦克,显然难以承担每月800美元的Plus版订阅费用,毕竟此前300美元的基础版订阅,对他而言都需靠着每日高强度加班才能维持。

最终,麦克与阿曼达决定取消Plus版订阅。他们原本认为,只要在居住地正常使用即可,对吧?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为了提升盈利,该公司开始向基础版用户大量推送广告,阿曼达因此被戏称为"人形广告机"。无论是在办公环境还是日常生活中,只要听到相关关键词,她就会不自觉地念出广告语,仿佛自带宣传喇叭。

为避免阿曼达失去教师职业,麦克无奈选择在地下直播平台展现特定才艺以获取打赏,所得资金用于支持妻子提升家庭生活质量。这种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决断力,或许正是麦克展现出的坚韧品格。

然而就在我认为情况已得到缓解之际,那家公司却再次推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举措。麦克注意到阿曼达每日保持12小时睡眠,却始终呈现出疲惫不堪的精神状态,仿佛从未真正休息。在向公司代表提出质疑后,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公司竟开发了名为“睡眠模式”的新功能,在用户进入睡眠状态时,会自动调用其闲置算力用于服务器整体运算,而这一过程完全未告知用户。

这正是典型的PCDN运作模式。此前我们曾提及,PCDN本质上是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借助用户终端设备与网络带宽,构建分布式服务器节点。例如某视频平台将内容存储于PCDN节点中,当其他用户请求观看时,系统会优先调用这些节点进行数据传输,从而有效降低平台自建服务器的带宽压力。相关图示来源:鲜枣课堂

这种行为严重违背道德,令人深感震惊。当此类情节以戏剧化方式呈现在电视剧中时,不禁让人感叹讽刺意味十足。"我们付费升级至更高价位的Plus版服务,理应享受更优质的体验。"——面对系统甚至在空闲时段也不断占用计算资源的恶劣表现,阿曼达对此表示出困惑与不满。

此时,公司代表巧妙地运用了广为人知的“中杯大杯超大杯”逻辑悖论,解释道:“实际上,Plus版现已升级为标准版,而最新推出的超大杯订阅服务名为Rivermind Lux(尊贵版)。该版本不仅取消了睡眠模式,还具备增强用户身体机能的特殊功能。”

听完之后我感到极为愤怒,恨不得立刻向罗老师提出严厉的批评。

综观首集内容,合成脑芯片与云端大脑的设定已不再令人震惊。真正令人窒息的,是某些服务竟以人类生命为交易对象,其背后更暗藏逐层嵌套的消费陷阱,将普通大众榨取殆尽。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这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在探讨完前期精彩内容后,我们不妨聚焦《黑镜》第七季中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叙事手法。作为一部以科技与社会议题为核心的剧集,《黑镜》制作团队始终热衷于通过一系列打破“第四面墙”的叙事技巧,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看体验。这种敢于挑战传统戏剧结构的创作方式,正是该系列剧保持高口碑的重要原因。

传统影视作品在打破第四面墙时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演员直视镜头进行情感表达,二是通过角色内心独白与观众建立心理联结。而《黑镜:潘达斯奈基》则颠覆性地将叙事形式转化为互动游戏,通过赋予观众剧情决策权,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观影视体验。

随着《第七季》剧情的推进,制作团队开始尝试更具颠覆性的创新手法,将虚构内容与现实世界产生互动。例如,通过博主@浴中奇思的微博透露,第二集存在两个版本的差异,其中涉及一组关键单词的互换——一个是将"Barnies"改写为"Bernies",另一个则是将"Bernies"还原为"Barnies"。这种设计让观众在讨论剧情时,会发现自身存在记忆偏差,进而引发类似剧中角色的"曼德拉效应"。

真正令人震撼的是第四集的剧情转折,直到观看完整个剧集才恍然大悟。剧中关于游戏内赛博生命体的核心设定——玩家能够反向操控现实世界,其中最关键的情节是男主角冲进警察局将二维码对准监控摄像头,这一举动成为激活赛博生命体最终觉醒的临界点。

令人惊讶的是,在本集片尾播放演员表时,一个短暂出现的彩蛋悄然登场——只需扫描该二维码,手机用户即可直接跳转至剧中游戏的下载界面。

我决定试试搜索,没想到还真找到了这款名为《Thronglets》的游戏。事实上,网飞为了营造更具吸引力的节目效果,确实推出了一款小游戏。

我按照建议下载并体验了这款游戏。说到底,它的初始设定与影视作品如出一辙——玩家需从一颗蛋开始孵化生命体,随后承担起喂食苹果、投掷皮球、清洁护理等基础养育任务。

当成功培育该生物后,其将进入持续分裂阶段,遵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古老哲学,最终导致整个屏幕布满这些生物,令人目不暇接。官方游戏截图

诚然,我仅尝试了十分钟便未能继续,原因在于剧情设计复杂,导致玩法流程显得混乱无章。

综合来看,若让我为《黑镜》第七季评分,我会给出9分的高分评价。除第二集结局略显生硬外,其余剧集在逻辑构建上较为严谨,未出现明显硬伤,更令人惊喜的是,本季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颇具创意的尝试。

若你曾观看过前几季的剧情,那么第七季的叙事手法必然会让你产生与我相似的感悟。这一季在故事构建上展现出显著提升,尤其当创作者将镜头对准普通角色的命运时,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剧情更具现实深度。

这一议题正是我们长期关注的核心:当科技革新浪潮席卷全球,普通大众应如何在其中找到适应之道。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平台上不少观众对《黑镜》前两季赞誉有加,却对近年作品质量产生质疑。正如有人感叹,昔日《黑镜》中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极端场景——比如"首相与猪"的荒诞对比——似乎已难觅踪影。

科幻作品的想象力与现实科技的快速发展之间出现了明显落差,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以《流浪地球2》中展示的垂直起降版歼20C为例,当时观众对其未来感的惊叹如今已被更前沿的六代机技术所超越。不禁让人好奇,郭导在第三部中是否还能及时更新战机设定,以保持作品与时代科技的同步性。

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性进展,科幻作品确实呈现出将叙事重心转向"人与科技"关系的趋势。这种转向既源于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也反映了当代人类面对技术异化、伦理困境和身份重构等议题的焦虑。从《黑镜》对数字时代人性的解构,到《银翼杀手2049》探讨仿生人意识觉醒,再到《三体》系列展现科技文明碰撞,这些作品通过构建极端情境,揭示科技与人类共生的可能性与危险性。这种创作倾向的持续性在于,它精准切中了当下社会的核心矛盾——技术进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人类在数字化浪潮中的主体性危机。尽管不排除生态科幻、后人类主题等其他方向的发展,但"人与科技"关系的探索因其现实意义和思想深度,很可能成为未来科幻创作的重要主线。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