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修仙传》:逆袭神话还是凡人陷阱?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81更新:2025-09-02 05:40:33

优酷热播的《凡人修仙传》不仅标志着网络文学大IP成功进军影视领域,更成为当代网络文化流行趋势的象征性文本。作为"凡人流"修仙题材的典范之作,该作品通过主角韩立从出身卑微、资质平庸的"伪灵根"少年逐步成长为修仙强者的故事线,精准呈现了草根阶层的奋斗诉求与传统传奇叙事的融合特征。这种将平凡与非凡并置的叙事模式,恰好映射了数字时代全球受众对"成长 逆袭"叙事的普遍共鸣。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与网络影视剧这三大文化形式共同构建的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正借助《凡人修仙传》的传播将这种平民化的叙事美学推向国际舞台。数据显示,该剧在Netflix平台同步上线,在YouTube优酷专属频道播出期间已获得24万次观看量及超四百条评论(统计截止至8月初),充分验证了其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与好莱坞超级英雄的“含着金汤匙”叙事不同,以《凡人修仙传》为代表的网络文化更倾向于“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创作路径,其核心始终围绕凡人身份展开,深入描绘凡人与尘世的复杂羁绊。韩立作为剧中主角,自始至终保持着凡人特质,从山村穷小子到七玄门弟子,其早期的白面烙饼、后期的寻宝历练,皆建立在匮乏基础之上。无论是跟随墨居仁修行,还是潜入墨家、拜入黄枫谷,他始终以谨慎姿态应对修仙之路的重重险阻。这种“苟活之道”在诸多同类作品中得以延续——《仙逆》《百炼成仙》《紫府仙缘》《一念永恒》等小说,以及《雪中悍刀行》《长相思》等剧集,均通过凡人视角构建故事张力。《雪中悍刀行》中徐凤年虽为北椋世子,却与马夫老黄在市井中相濡以沫;《长相思》中杨紫饰演的玟小六在清水镇的平凡医者生活与质朴情感,更以实景搭建的烟火气驳斥了神话剧对AI特效的依赖。而近期爆红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则进一步拓展这一叙事,以花果山普通小猴为主角,手持柳木棍开启修真之旅,完美诠释了“凡人修仙”内核在不同媒介中的延展性。

“你我皆凡人”这一主题在中国网络文化中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凡字诀”的核心在于通过“以凡共情”构建身份认同,其与亨利·詹金斯提出的网络参与式文化形成了跨媒介的互文关系。在虚拟亚文化圈层中,粉丝群体将传统修仙小说中“谨慎”为核心的生存智慧,转化为对现实社会的“稳字当头”策略;他们把小说里炼丹、制符等修炼行为解读为职场博弈的隐喻,而将乱星海狩猎、渡劫飞升等情节异化为社交媒体的传播符号。这种文化转化不仅体现在B站的同人创作、贴吧的深度讨论、微博的热度话题中,更延伸至海外wuxiaworld.com的学术分析、Reddit的新闻互动以及Quora的问答交流,形成跨文化语境下的共鸣现象。

网络文化深层的叙事逻辑呈现“凡与不凡”的辩证关系——《凡人》中韩立以凡人之躯求大道,《将夜》男主宁缺虽为边军小卒却追寻帝王救世之道,《长相思》里玟小六从普通少女逆袭为皓翎国王姬,《无双》则让外卖员、保安等平凡职业者化身豪门继承人。这种“凡人成仙”的母题跨越文本类型,无论是传统修仙小说还是当代网络影视剧,都在构建一个关于阶层突破与身份重构的幻想框架。连哪吒与敖丙的重生传说,也需以凡物藕节、荷叶为媒介实现修仙转化,隐喻着现实困境下的精神突围。

网络文化现象的“爽感”本质包含双重维度:形式上体现为短小精悍的叙事节奏、竖屏适配的视觉呈现及口语化表达方式;内容上则通过强反转情节、情绪价值堆积与视听奇观制造获得感。当前真人版《凡人》热播引发的“实景拍摄与电影级特效完美融合”评价,正是对这一特征的直观印证。其第一集在乱星海狩猎六级结丹妖兽的场景,既具备视觉震撼力,又暗合网络文化对“突破与成长”的永恒期待。这种表层的娱乐符号背后,实质是市场机制驱动下的升级打怪叙事,最终指向当代社会“凡夫俗子”对现实桎梏的情感补偿需求。

逆袭、入赘、修真、夺位、称霸,乃至跨越阶层的晋升,构成了一种贯穿古今的叙事模式——凡人与非凡者的对立统一。这种范式在当代中国微短剧出海的代表平台ReelShort中尤为显著,《亿万富豪的双面人生》《命中禁忌Alpha》等作品均采用灰姑娘 霸总 欧美文化融合的创作套路,与国产剧中《蒼蘭決》中小兰花对抗大恶魔的剧情形成跨文化呼应。网络近期涌现的《特朗普愛上了在白宮當保潔的我》虽被证实为虚构之作,但其制造的戏剧冲突恰恰折射出流量驱动下的创作逻辑:通过极端化的身份反差与强情节设计,为观众提供情绪代偿的「爽感」。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叙事模式暗合修真小说中韩立的崛起轨迹——凭借偶然获得的「金手指」小绿瓶实现阶层跃迁,其过程被解读为对传统修行理念的颠覆。事实上,当代网络文化已形成独特的「数字修真」生态:平台算法与传播渠道成为现代版的修真法宝,推动着粗糙内容的批量生产。当「凡人」的概念在流量裹挟下逐渐异化为「泛人」,作品呈现出的不仅是低质量特征,更是对现实主义关怀与人性温度的系统性缺失,最终导致观众陷入审美疲劳的恶性循环。

网络文化中“凡人”现象的典型特征在于解构传统精英文化,但在持续兴起的“造神”与“修仙”叙事中,这一进程反而动摇了文化民主化的初衷。美国政治学者乔迪·迪恩在其新著中提出“新封建主义”概念,揭示了当前全球范围内技术与文化共同构建的新型“领主与农民”关系——看似平等的表象下,隐含着对劳动者的结构性剥削,形成一种独特的不自由形态,即“凡人”陷阱。当创作视角转向真正意义上的非正式劳动者,诸如拾荒者、搬运工、家政人员、外卖骑手等群体(如《我是余欢水》《逆行人生》《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中呈现的外卖员形象;日韩电影《小偷家族》《寄生虫》中描绘的临时工角色),而非虚构化、戏剧化的《特朗普爱上了在白宫当保洁的我》这类作品,探讨他们如何在卑微的生存状态中孕育出超越阶层的尊严与韧性,这种真实而细腻的叙事或许比“逆袭”式的伪神话更具持久影响力。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