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1更新:2025-09-10 10:41:48
国庆黄金周电影预售正式启动,而舞剧《只此青绿》已提前在9月初进行点映。该影片基于同名舞蹈诗剧改编,聚焦现代文物研究员(由谢素豪饰演)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公开展出时深入研究的过程,通过跨越近千年时光的时空穿梭,展现北宋少年画家希孟(张翰饰)创作此画作的内心世界,并逐步揭示这幅传世名画背后的动人故事。
自首演以来,舞剧《只此青绿》便备受追捧,演出门票长期紧俏。随着该剧精彩片段登上春晚舞台,相关话题持续引发关注,其中"青绿腰"动作引发的模仿热潮更是收获超10亿次讨论互动。同时,《只此青绿》衍生的文创产品成为市场热销商品。该剧与中影集团的影视化合作可追溯至2021年6月,当时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已与中影集团展开合作洽谈。次年4月,舞蹈诗剧总编导周莉亚透露将推出电影版本。如今,在完成全球近600场巡演后,该作品的电影版终于与观众正式见面。
电影《只此青绿》在保留原班编导团队的基础上,将舞台艺术拓展至大银幕,以多维度视角呈现“舞蹈之美”,标志着一次跨媒介的创新尝试。与舞台现场的即时互动不同,电影拍摄过程中演员需在镜头前反复打磨,看似拥有更多调整空间,实则因与角色深度绑定而倍加严谨。饰演少年希孟的张翰在接受1905电影网《对话》栏目专访时,分享了与角色共同成长的幕后故事,揭示了那些藏匿于镜头之外的执着与坚持。
艺术的遗憾往往孕育出经典,当所有瞬间被定格在光影之间,演员与角色之间那份未竟的情感也被永恒留存。正如张翰所言:"或许表演会有遗憾,但对希孟而言,从未有过遗憾。"谈及这段经历,他语气真挚:"世上无人能拥有我这般对希孟的情谊,我们共处三载春秋,我每日都在'成为'他,而他亦以每日的坚持给予我前行的力量。"
中国东方歌舞团历经多年演出,始终践行着'见自己、见观众、见天地'的艺术理念。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位演员都在这个经典作品中获得独特的艺术滋养。张翰通过分享各个时期令他动容的创作故事,完成了从'惜他'到'懂他'再到'是他'的三重境界升华。
点击链接观看:无人能超越他对这幅手套的深刻理解 《千里江山图》千年传承的邂逅01惜他"希孟在寒冬腊月挥毫,必经历冻手之苦,连笔杆都难以握紧,却仍坚持绘制《千里江山图》,追求极致的细腻。那是他不断突破自我、重塑自我的过程,汲取内在力量的旅程。彼时,展卷人悄然为其披上衣裳,仿佛轻声安抚:‘无须畏惧,有我在。’正是那一刻,我初登舞台时几度落泪。"2020年初,张翰得知中国东方歌舞团启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筹演,立即查阅了该剧所演绎的《千里江山图》,发现其创作者王希孟乃十八岁少年英才。彼时年仅二十三岁的他,身高在剧团中不算出众,却敏锐察觉到自身年龄与角色的高度契合,认为具备出演希孟的条件。随着深入学习与排练,最终确认由他担纲这一角色。
为深入研习《千里江山图》的绘画技艺,剧团特聘故宫专家每月定期开展专题授课,系统讲解相关艺术知识,并邀请文化部非遗司的非遗传承人亲临指导,进行手把手示范教学。在为期两个月的专项训练中,张翰从绢本处理到颜料渲染的全流程技艺,逐步揭开这幅传世名作背后的创作奥秘。
每临作画便需耗费四小时,令身体倍感疲惫,张翰不禁感慨:“实在难以想象,希孟当年是如何坚持完成这幅巨作的。《千里江山图》长达11.9米、宽51.5厘米,他仅用半年时间便将其完成,足见其日夜不停地挥毫。”通过将自己代入那个年代,张翰更深切体会到少年创作时的艰辛与执着,“他必定是倾注了全部心血。”正是这种近乎极致的付出,让他对古代天才少年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的体悟。然而,纵观史籍,这位惊世天才除了留下这幅传世名作,再无其他事迹可考。
如今《千里江山图》备受关注,但历史上却鲜有影视作品聚焦其创作者希孟。直到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诞生,这一空白才被填补。当张翰确认出演电影《只此青绿》时,他充满底气地表示:“尽管有其他优秀演员,但或许没有人像我这般深谙希孟。我为诠释这位18岁少年的创作历程付出了全部心血。”从临摹古画到舞台演绎的艰辛付出,从国内巡演到国际舞台的不懈努力,都成为他坚持的信念。他坚信自己是最契合的演绎者,并希望通过影片让更多观众意识到,《千里江山图》的作者并非传说中的大师,而是一位年仅十八岁的少年希孟。
在展览的尾声,人群熙攘中,展卷人抬头便与希孟对视。他向希孟拱手致意,感谢其守护《千里江山图》流传至今;希孟则以揖礼回应,感恩对方延续这幅传世之作的传承。这是当下的所有人,你我皆为展卷人,共同承载着对艺术的美好想象。
舞台艺术向银幕的延伸,对表演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剧场表演以单向视角为主,为使后排观众同样感知角色情绪,舞者需强化动作幅度与肢体语言。然而,这种夸张的肢体语言在镜头下反而失去真实感。更关键的是,360度环绕镜头的运用,要求演员每个表情与动作在任何视角下都需精准到位,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
舞剧表演对“度”的把控始终充满探索精神,而电影拍摄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创作特质。在情感表达层面,舞剧更注重肢体语言的连贯性与爆发力,通过一气呵成的表演传递情感的递进与高潮;相比之下,电影以分镜拍摄为核心,情感呈现往往需要在碎片化的时间节点中完成,其创作过程充满不可预知的变数与挑战。
希孟在拍摄一场关键戏份时,似乎感知到所有工匠默默传递的信任,这种情感共鸣促使他缓缓转身,任泪水悄然滑落。该场景虽属剧情后期,但拍摄顺序却出乎意料地提前。当张翰得知这一安排后,起初感到焦虑,担忧如何在缺乏情绪铺垫的情况下,重新唤起内心的真实反应。
当拍摄日来临,他果然端坐在那张陈设简朴的木桌前。导演一声令下,"action!"曾经的犹豫与忐忑在那一刻烟消云散。"我发现所有担忧都是多余的,"他哽咽道,"那一刻我并不是在表演,而是将这么多年积压在心底对这个角色的真挚情感尽数倾泻。"泪水悄然滑落,"那不是我自己的眼泪,"他恍然意识到,"是希孟的眼泪掉下来了。"
张翰常年随身携带一副特制手套——在他看来,这双手套是与希孟最为紧密的媒介。每当他触碰《千里江山图》时,总能感受到希孟留下的痕迹,而展卷人的原型正是以这副手套为媒介与画卷产生联结。谈及这份珍藏,张翰难掩激动:"这是我最喜爱的伴手礼!"为此他特意将其装裱成册,自首演至今伴随他走过近600场演出。更在拍摄过程中,这副手套早已超越了普通道具的范畴,成为张翰与《只此青绿》剧组之间不可替代的情感纽带。
在《听雨》这部作品中,03号角色无疑是最打动人心的戏段之一。每当张翰演绎这段情节时,观众常被其纯粹无瑕的少年情怀所震撼,甚至眼角泛起泪光。这种源自内心的赤诚让无数人反思,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逐渐遗失了对自然的热忱与自由奔放的生命力?舞台上那个在天地间肆意奔跑、纵情欢笑的希孟,仿佛将观众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年少时光。张翰坦言,尽管自己从未敢将身份完全等同于希孟,但他始终在心底强化这种意识,将自己视为那个与自然共鸣的灵魂。他常常思考:若真成为希孟,又会以何种姿态进食、休憩、沐浴?这些细碎的想象,正是角色与演员之间深刻的精神交融。
不疯魔,不成活。张翰在近四年的时光中经历着蜕变,他始终坚信是希孟在命运中指引了自己,让他将这段传奇故事诉诸世人。这种宿命般的联结使他内心形成坚定信念:“无论身处舞台还是银幕前,我都是希孟的化身。”即便在身体状况起伏的时期,当音乐响起,他仍能被情感的律动所掌控,将每一次演出视为“希孟附体”的契机,仿佛那场表演是希孟借他的躯体在诉说。
三年多光阴流转,张翰心中亦充满未知。当最初遇见希孟时,他尚年仅23岁,而今已步入27岁,这段与18岁少年相依相伴的时光仿佛昨日重现。他深知,艺术的传承非个人所能独占,正如《只此青绿》的余韵将如春潮般绵延不绝,而自己终将与这位少年道别。
点击链接观看《只此青绿》全息影像 | 经过三年巡演,《只此青绿》已累计呈现近600场。该剧领衔主演张翰坦言,为守护《千里江山图》已做好与北宋画家王希孟告别的准备。他引用剧中展卷人台词强调:"即便画作保存得再完好,终将因时光流逝而褪色。我们守护的每一日,都在延缓《千里江山图》与世人分离的时刻。"
纵使青春留下的痕迹终将随时间消逝,幸而《只此青绿》以艺术之名将少年的故事凝固成永恒。正如张翰所言:"与希孟相遇,我倍感幸运。虽然不能永续起舞,但每一代的希孟都将为世人重现这段传奇。只要我仍在舞台上,定会以赤诚之心,让更多人铭记那个十八岁少年曾经绽放的纯真光芒。"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