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陈思诚不敌马浴柯,这不是神话是魔咒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05更新:2025-09-10 20:36:56

随着暑期档临近尾声,国产电影市场意外呈现出新态势——在单日票房排行榜的头部阵营中,既不见现象级大片的强势表现,也难觅知名导演的踪迹,反而是由演员马浴柯执导的中腰部作品《重生》持续领跑。作为其转型导演后的第二部作品,该片自上映以来始终保持稳定的上座率与场均观影人次,截至当前累计票房已突破2.6亿人民币大关。

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最新预测数据,某影片的总票房预期高达4.24亿,已超越徐峥执导的《逆行人生》(3.7亿)与陈思诚执导的《解密》(3.41亿)。这一票房表现预示着马浴柯的作品可能在市场热度上实现突破。作为中国影坛"演而优则导"的代表性人物,徐峥与陈思诚不仅保持着高产的创作风格——前者累计执导四部剧情长片,后者则完成六部导演作品,更在商业价值上创造过耀眼成就。徐峥的导演处女作《人再囧途之泰囧》以12.7亿票房刷新国产电影纪录,而陈思诚打造的"唐人街探案"系列分别取得8.23亿、33.97亿和45.23亿的票房佳绩。

徐峥与陈思诚作为曾奠定行业地位的导演,今年作品的市场反响似乎弱于刚入行的马浴柯。若对比三人新作的题材选择,徐峥突破公路喜剧传统,尝试现实主义题材;陈思诚则放弃悬疑类型,转向严肃文学的传记片改编。反观马浴柯,《重生》延续其过往作品《怒潮》与《扫毒》的题材脉络,维持相同的类型特征与视听语言,并沿用相似的主演阵容,展现出稳定的创作惯性。

《怒潮》在去年贺岁档取得2.29亿票房成绩后,《重生》于今年暑期档上映并创下更高票房,这种现象也反映在部分影视从业者身上。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演而优则导"现象首次出现转型后失利的案例。陈思诚在摆脱"唐探"系列舒适圈后执导的《外太空的莫扎特》仅收获2.23亿票房,豆瓣评分4.3分,呈现出票房与口碑双下滑趋势。而另一位转型导演的代表人物邓超,其处女作《分手大师》在2014年便取得6.65亿票房,次年推出的《恶棍天使》也斩获6.48亿票房,展现出较强的导演创作能力。

2019年,邓超在导演生涯中迈出重要一步,执导了聚焦亲子关系的电影《银河补习班》。尽管该片的喜剧效果较此前作品有所减弱,但依然保留了喜剧色彩,并延续了邓超标志性的表演风格。凭借这一作品,邓超实现了导演处女作票房的突破,达到8.78亿,创下其导演生涯新高。

然而,其后续作品《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的转型则显得过于激进。他选择挑战体育传记题材,这一选择与其以往的创作领域差异显著。影片彻底摒弃了喜剧元素,邓超的表演风格也随之发生转变,呈现出全新的艺术面貌。尽管排片量因人为因素受到压制,但影片最终票房仅为1亿元,反映出市场与观众的反馈差异。

目前,'演而优则导'领域中仍保留两位成功案例:吴京与贾玲。吴京在《战狼2》之后暂未推出导演作品,而贾玲的两部导演作品均延续喜剧路线。如同陈思诚、邓超、徐峥所面临的挑战,他们的转型之路或许也将遭遇类似的困境。

“演而优则导”的明星导演为何常被类型标签束缚?核心原因在于观众往往将演员时期建立的公众形象与导演作品进行强关联。这种身份认同的固化,源于他们个人偏好在转型后持续影响创作方向,导致难以突破原有题材框架。与刻意设计人设的艺人不同,这些导演的公众形象是通过长期演艺生涯自然形成,涵盖表演、综艺、采访等多重维度。相较而言,科班出身的导演因缺乏演员身份的光环,其艺术表达更容易被接受为纯粹的创作实践。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师可驾驭多元题材,申奥、文牧野等新生代亦展现跨类型创作能力。而徐克、林超贤、乌尔善、宁浩等导演,因在特定类型领域积累过多经典作品,令人产生固有期待。但观众始终保持着理性认知,即便徐克不再拍摄武侠片,仍会欣赏其《水门桥》的突破;即使宁浩涉足非喜剧领域,其《无人区》依然获得广泛认可。

然而,演员与导演的处境却截然不同。观众往往习惯于为演员打上鲜明的标签,当你以喜剧形象获得认可,便会被不断要求重复类似的表演;若以功夫实力崭露头角,便会被期许持续展现打斗场面;即便拥有俊朗外表,观众也会自发将其与对手角色绑定,期待观看情感戏码。这种标签化现象堪称影坛难以破解的行业难题,连卓别林、李小龙、吴彦祖等传奇人物都无法完全规避。因此,演员若在某一类型作品中建立口碑,转行导演后延续相同类型创作,往往更容易获得市场层面的成功。例如徐峥凭借主演的《人在囧途》于2010年斩获3730万票房,成为现象级黑马;2012年他自导自演的续作上映前便已被观众高度关注。而马浴柯虽非大牌演员,却在《扫毒》中通过段坤这一角色成功构建"犯罪"标签,此后无需担任主演,仅以连续出演类似反派角色的方式,便足以让观众形成深刻印象。

当演员转型导演后,若其作品如《怒潮》《重生》般展现大尺度叙事、多重反转与强烈的视听冲击,观众往往会产生本能的信任。这种信任源于其身份本身的标签属性——演员对影视创作的敏感度与执行力,使其在类型片领域具备独特优势。进入资本涌入的行业环境后,"演而优则导"的创作路径逐渐演变,甚至衍生出"演不优也导"的潮流。在2012年徐峥以《人再囧途之泰囧》打破票房纪录之前,演员转行导演仍被视为艺术造诣的延伸。新世纪以来,中国内地仅有姜文和徐静蕾两位成功实现这一转型的案例。姜文早年参演谢晋的《芙蓉镇》、张艺谋的《红高粱》、谢飞的《本命年》等经典作品,而其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更以突破性创作获得国际认可,不仅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十大佳片之首,更在台湾金马奖斩获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六项殊荣。

姜文与徐静蕾的成功案例被广泛视为个人艺术造诣的独特体现,其作品往往展现出与传统导演截然不同的创作视角。随着影视行业生态演变,自2012年起演员转型导演逐渐形成趋势,尤其在2015至2020年间,"明星转型导演"的热潮甚至让外界误以为只要具备知名度就能驾驭导演工作。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品包括:2015年徐静蕾《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徐峥《港囧》、陈思诚《唐人街探案》、吴京《战狼》、邓超《恶棍天使》、大鹏《煎饼侠》、苏有朋《左耳》;2016年文章《陆垚知马俐》、曾国祥《七月与安生》;2017年徐静蕾《绑架者》、吴京《战狼2》、王宝强《大闹天竺》、大鹏《缝纫机乐队》、苏有朋《嫌疑人X的献身》、吴君如《妖铃铃》、李晨《空天猎》、黄磊《麻烦家族》、冯德伦《侠盗联盟》等。

2018年,姜文执导的《邪不压正》、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2》、黄渤的《一出好戏》等影片陆续上映,其中包贝尔的《胖子行动队》、小沈阳的《猛虫过江》以及肖央的《天气预爆》也引发关注。2019年则推出邓超的《银河补习班》和曾国祥的《少年的你》。2020年,徐峥的《囧妈》(网络)与常远的《温暖的抱抱》成为年度亮点。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演而优则导"现象愈发普遍,许多作家、歌手、主持人也纷纷跨界进入电影导演领域,如高晓松(《大武生》)、周杰伦(《天台爱情》)、王力宏(《恋爱通告》)、卢庚戌(《一生有你》)、王啸坤(《有完没完》)等。尽管这些作品的豆瓣评分普遍在4-7分之间,但若导演能延续自身艺术风格,往往仍能获得不俗的票房成绩。例如,以3.7分创下最低纪录的《大闹天竺》与《猛虫过江》分别斩获7.56亿和2.03亿的票房。

2019年后,随着电影市场热度逐渐回落,“演而优则导”的现象也呈现收缩态势。在这一趋势中,仅有陈思诚、大鹏等少数演员成功转型为导演并推进新片上映。而能在这一浪潮消退后仍坚持导演创作的,则非贾玲和马浴柯莫属。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王宝强和大鹏成为突破行业局限的典范——王宝强凭借其导演处女作《八角笼中》成功摆脱了观众对其喜剧演员的固有印象;大鹏虽曾因演员身份受限,但通过自编自演的影片证明了演技实力,其主演的《 第八个嫌疑人》更斩获上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王宝强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作为演员时作品的广泛涉猎与多元呈现。从《盲井》《天下无贼》《Hello!树先生》到《最爱》《天注定》《一个人的武林》,再到电视剧《暗算》《士兵突击》《我的兄弟叫顺溜》,他始终保持着对不同题材的探索精神。这种艺术表现力的延展性,使他能够与众多知名导演展开深度合作,进一步拓展创作边界。《八角笼中》作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深刻体现了'源自底层、关注底层'的核心主题,同时融合其擅长的动作与喜剧元素,实现了艺术上的全面突破。

演员转型导演时,若缺乏系统的电影理论学习及实践训练,则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一局限使许多'演而优则导'的艺人陷入自身擅长领域的桎梏。而演戏经历越丰富、合作导演水平越高,演员在拍摄现场获取专业技艺的可能性与成效也越显著。若演员的人设过于单一,转型后难以实现认知与技能的突破,则极易被观众固有的印象所束缚。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