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史记》:打破“高冷”标签 历史纪录片的全新探索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59更新:2025-09-02 09:21:04

当Z世代与五千年文明史相遇,历史纪录片如何摆脱"高冷"形象实现破圈传播?7月26日,爱奇艺推出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华史记》正式上线,该片以"知来处,而明归途"为创作理念,融合考古、文献、科技与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视角,打造兼具学术严谨性与艺术表现力的历史作品。区别于传统纪录片按断代史线性叙事的模式,《中华史记》创新性地构建"时间中国 空间中国"双维坐标系——时间维度贯穿夏商时期至明清时代,空间维度则涵盖长安、洛阳到燕京等历史文化名城。

纪录片《中华史记》的制片人南夏阳指出,历史堪称最珍贵的教科书,更是最深刻的清醒剂,这也是团队创作该片的核心动因。制作团队通过构建完整的时间轴与地理坐标体系,深入挖掘历史关键节点的核心事件与人物,以生动叙事展现中华文明的形成逻辑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项目创新性地融合跨学科研究方法,南夏阳强调,近年来考古学与史学领域的重大新发现和新观点显著刷新了传统认知,团队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合与更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价值。同时,地理学、气候学、天文学等多学科视角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全新路径,通过时空维度的交叉分析与东西方文明的对比研究,使作品在呈现历史脉络时兼具空间思维与学术深度。

纪录片《中华史记》主创团队导演戴修扬指出,传统历史认知主要依赖传世文献,这类由史学家与文学家编撰的史料往往带有特定时代背景和个人立场的取舍。作为一门实证科学,考古学能够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客观、冷静的观察视角。在有限的篇幅与创作空间内,如何实现内容的全面性与深度之间的平衡,成为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

为展现历史的丰富内涵,节目采用分集叙事结构,每集聚焦特定历史时期,通过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独特视角展开深度探索。例如在呈现商朝历史时,团队选择以占卜文化与甲骨文为切入点,因为这些文物遗存为当前研究商朝社会提供了最密集的史料支撑。这种多元视角的叙事方式,使观众能够透过具体历史场景,更立体地理解古代文明特质。

在表现手法上,《中华史记》创新性地融合历史与现实,构建"情景再现 文物实拍"的双线叙事模式。情景再现部分由130人团队在横店进行拍摄,通过高度沉浸式的人物故事呈现,旨在激发观众对历史的兴趣。这种创作方式既关注历史人物的命运轨迹,也引导观众对相关历史事件产生探索欲望。

面对历史考据与艺术创作的平衡难题,主创团队坚持细节真实还原的原则,同时在空间构建上进行合理想象。针对商朝占卜活动的具体环境,团队通过反复咨询北京大学考古与文博学院专家,进行甲骨复制实验与占卜焚烧模拟,力求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原三千年前的生存场景。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确保了历史呈现的真实性和观赏性。

拍摄过程中,不同博物馆的展陈环境差异给视觉统一带来挑战。从文物摆放位置到展陈色调的协调,都需要进行细致考量。为保持影像风格的连贯性,团队开发了专门的拍摄方案,力图在多样化的物理环境中实现视觉语言的统一表达。

贾寅超在执导《中华史记》时强调,为确保视觉风格统一并凸显文物本体,团队对打光技术进行了创新性调整。通过采用斜角度光源并结合遮挡装置,既有效避免了直射光对文物的损害,又巧妙营造出具有戏剧张力的光影效果,使文物形态与历史厚重感得以立体呈现。该片不仅展现了秦始皇、司马迁等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更将视角延伸至云梦秦简中的基层官吏"喜"、敦煌文书里的胡商"阑"等鲜为人知的个体。"这些历史巨擘本就个性鲜明,我们的任务是用影像还原其鲜活形象。而那些微小人物的命运轨迹,恰恰成为解读时代特征的绝佳切入点。"贾寅超如是说。

针对历史纪录片的传播困境,主创团队探索出"去说教化"的叙事路径。南夏阳指出,传统叙事方式常因生硬的史实罗列与割裂的情感表达,导致观众产生被灌输的抵触心理。《中华史记》通过人物故事串联历史脉络,每3-5分钟设置悬念节点,引导观众在影像细节中主动寻找答案。同时,以当代视角解构历史现象,如"古往今来,'吃'心不改"等表达,实现古今共鸣。节目组更将每集精彩片段拆解为短视频内容,借助分屏传播策略激发观众互动与二次传播。

《中华史记》第一集“夏商篇:遥远的启示”近日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召开审片会,专家学者们对节目知识体系构建及整体制作水平给予高度评价。作为联合出品方,中国教育电视台正着力推动该纪录片在中小学群体中的普及应用,强化历史教育功能。主创团队同步启动多语言版本制作计划,致力于向国际受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夏阳强调,该片目标是打造兼具现代影像表现力与传统史书精神的文化载体,既可作为可视化历史教材,亦具有开创性的文化纪录片价值。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