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害怕“731”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36更新:2025-09-02 09:57:03

昨日,中央媒体集体宣布电影《731》正式定档,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多家官方媒体罕见联手为一部影片背书,更将上映日期定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彰显其承载的历史重量。此前有大量观众通过私信表达对影片的期待,但却未能如愿在7月31日与观众见面。尽管猫眼平台显示的384万"想看"数据领跑暑期档,导演赵林山仍不得不在社交平台写下"不可抗力"的无奈声明,引发131万条观众愤慨追问:历史是否也能被撤档?

同一天,香港影院却选择重新上映尘封37年的《黑太阳731》。片中呈现的冻伤实验冰锥、解剖台上孩童跳动的心脏等残酷画面,不断提醒世人那段黑暗历史的真相。当内地观众对《731》的期待愈发强烈时,日本外务省半年内竟提出23次外交抗议,要求删减70%的暴行内容,甚至威胁召回驻华大使。更令人愤慨的是,日本方面将片名强行改为《旧日军防疫部队》,并借好莱坞之力提前封锁影片海外传播渠道。

在这场跨越国界的真相争夺战中,导演赵林山抵押房产组建团队,历时三年走访中、日、美、俄四国档案馆,翻阅3000份东京审判未公开罪证。在零下30℃的哈尔滨平房区,他们1:1复刻731部队"四方楼"实验室,用影像还原历史真相。面对日本右翼势力的阻挠,影片展现的不仅是血腥的战争画面,更是对历史记忆的庄严守护。那些在网络上肆意传播的谣言——宣称"731部队为虚构"、"影片煽动仇恨"、"画面血腥影响儿童"、"损害中日关系"等,正试图通过扭曲历史来阻挠影片上映。

可事实呢?哈尔滨陈列馆中,婴儿标本的玻璃瓶依然整齐排列,标签上的墨迹未曾褪色;美国德特里克堡的档案室里,731部队的人体实验数据仍被列为“机密档案”。谣言或许能篡改教科书,却无法抹去三千具遗骸的无声控诉。他们借家长之口,称画面过于血腥,却无人追问13岁的王秀兰被投入冻伤实验室时是否曾哭泣;他们指责这是破坏中日友好,却无人统计1940年衢州细菌战导致20万中国平民死亡的“友好”究竟为何物。更荒谬的是,当数百万份“血腥暴力”的举报如潮水般涌现,有关部门竟发现其中60%的IP地址集中于日本东京千代田区,举报文案与日本外务省声明几乎一字不差。日本参议院更上演讽刺剧:山添拓高举731部队机密档案质问,首相石破茂却回应“需验证真伪”。而731部队的后人,甚至反问中国导演——被施暴者早已忘却的伤痛,施暴者是否还应铭记?同一剧本,八十年前曾被上演。施暴者哭诉“被伤害”,受害者却被警告“别记仇”。德国能拍《辛德勒的名单》揭示奥斯维辛暴行,美国能拍《血战钢锯岭》展现战争残酷,为何作为受害国的中国,却连拍摄《731》的勇气都被质疑?令人震惊的是,某些所谓学者,如上海交大历史系某教授,竟公然宣称“731部队根本不存在”,而“731”的冰柜仍矗立在哈尔滨,零下35℃的冻伤实验数据仍在被“科学机构”引用。他并非眼瞎,而是心瞎。

当历史真相在银幕上缺席,背后往往浮现资本的扭曲与学术的失德。去年日本某财团向中国影视公司注资20亿日元,某视频平台随即购入731部队题材动漫改编权,令人不禁联想到历史记忆被当作利益筹码的讽刺场景。在《731》电影仍为上映权反复博弈时,哈尔滨731罪证陈列馆的老馆长忧心忡忡,担忧沉默将成为历史扭曲的温床——倘若今日选择噤声,明日便有人敢宣称历史是虚构的;若此刻决定撤档,转瞬便有人诬陷你在杜撰血史。值得欣慰的是,中华民族从未沉沦于遗忘的泥淖,更未屈服于轻易的宽恕。观众以铿锵有力的标语回应:拒绝美化的历史,只追寻赤裸的事实。我们有勇气直面那段罄竹难书的伤痛记忆,你们为何连承认的勇气都缺失?就在众人屏息等待之际,央视新闻于昨日重磅宣布:电影《731》将定档9月18日。新华社与人民网同步发声,形成舆论高潮。尤为意味深长的是,影片选择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纪念日上映,这不仅是时间的巧合,更是以国家名义发起的历史守护行动。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后人不重蹈覆辙。《731》的上映,实则是对日本军国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投下的重拳。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