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的侠客”,99岁的他追随76年前的初恋而去:一生很长,只够爱一个人…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286更新:2025-09-11 06:57:21

黄永玉先生近日离世,令世人怀缅不已。作为中国首套生肖邮票的设计者,他创作的“猴票”成为新中国邮票史上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集邮爱好者奉为珍贵藏品。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传统叙事长诗中的核心人物形象,以其俊美的外表、纯真的性格和坚韧的品格深受民族群众喜爱。作为撒尼文化的重要象征,她不仅承载着对理想女性的审美追求,更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抗争精神。其形象塑造融合了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云南山区女性在艰苦环境中的智慧与勇敢,成为民族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此外,还有一张用于玩笑的兔子图片。

蓝兔源于作者童年时期罐儿胡同邻居饲养的一只獭兔,其独特的蓝色毛色令人印象深刻。历经时代变迁,黄永玉始终铭记这段往事,以画笔勾勒出内心深处的和平时光。他一生在生活与艺术中始终保持着纯真与柔韧,直至离世仍保有孩童般的天真烂漫。

2022年,在庆祝完99岁诞辰后,黄永玉在房间门口悬挂了一个拳击沙袋,并为自己购置了一把匕首。他计划邀请老友组建一支侠客队伍,以践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理念。更令人会心一笑的是,他特意印制了带有自嘲意味的名片,上书"黄永玉,享受国家对收费厕所的免费政策"。面对"头衔越大权力越大"的世俗说法,他直言不服气。后来在故宫公务期间,特意询问工作人员"厕所修缮了没有",这一系列举动既展现了艺术家的个性表达,也暗含对社会现象的幽默回应。

黄永玉虽以行侠仗义著称,却因太过执着于纯粹,竟在关键时刻遗忘了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如今他只能抱着一只小猫,蜷缩在沙发角落观看电视里的拳击比赛。这位生于湖南常德、成长于凤凰的艺术家,其家族中祖父黄镜铭曾是当地知名的贡生。而凤凰城另一名文人沈从文,则是他的亲表叔。遗憾的是,当黄永玉重返湘西时,沈从文已悄然离开。两人直至40年代才开始书信往来,"永玉"这个名字便是沈从文为他取的。原本名为永裕的他,因沈从文认为该名过于市侩,遂改用更具文人气质的"永玉"。

五岁那年,家门前新设的武馆吸引了黄永武的注意,他毅然拜入其中开始习武生涯。经过系统训练,他已能流畅演绎《江湖奇侠传》中所有招式的精髓。谈及未来,他表示若无意外,自己或许会成为中国最后一位武林高手。

13岁那年抗战爆发,黄永玉被父亲送往厦门避乱求学。离开家庭管教后,他逐渐沦为不羁少年,打架、逃学、留级的恶作剧层出不穷。15岁因涉事打架斗殴被学校劝退,自此踏上漂泊之旅。途经泉州时曾潜入佛学大师的庭院折下几枝玉兰,被逮住后遭警告若再犯将面临更严厉的处罚。殊不知再次造访时,佛学大师已悄然离世。他亦曾与一具具遗骸共度寒夜,数次在轰炸声中侥幸生还。"靠拾捡街边零星物件为生,踏遍千里万里。"

在八年的时光中,黄永玉曾先后担任瓷场工人、小学教师,参与剧本创作并担任美术教学工作。这段经历堪称令人惊叹的传奇,昔日顽皮的少年最终蜕变为充满真善美情怀的纯粹之人。他始终秉持不慕虚荣、不计得失的生活态度,以诚挚之心面对世界,从未说过虚伪之言。即便未接受正规教育,却能在多个领域斩获至高荣誉,被公认为天赋异禀的奇才。更令人敬佩的是,他不仅是徐悲鸿、金庸、黄霑等文化巨擘的精神偶像,自身亦以卓越才华与独特人格魅力,成为令人仰慕的典范。

若让黄永玉本人坦言,其最钟情的领域实为文学创作。他说:“我喜欢写东西,比画画更喜欢,语言本身就让我开心。”两年前,黄永玉历时多年打磨的自传小说三部曲终章正式问世。这一成果的问世堪称“终于”,原因有二:其一,黄永玉的人生经历错综复杂,自40年代开始创作,直至80岁高龄才触及西安事变这一关键节点;其二,其写作节奏尤为缓慢。他本人对现代科技持疏离态度,仅熟悉手电筒这一电器,所有文字工作均以墨水笔手写完成,创作出百万字的鸿篇巨制。

黄永玉曾言,写字是一门充满温度的技艺,如同与老友闲话家常般自然。他的笔锋时而灵动跳跃,仿佛在笑谈人生百态;时而凝滞沉静,暗含对世事的深沉思考。这份从容源于沈从文的教诲——"要以赤诚之心待人",因此他的文字始终流淌着温情与善意。在谈及生死时,他写道:"面对死亡我从无畏惧,待到彼岸时先轻轻挠我痒痒,看我是否能笑出声来。"描述人际交往时,他以幽默笔触道:"判断一个人是否有趣,只需看他是否会自嘲自己的糗事。"就连养生之道,他也以率真态度书写:"人应晚睡而懒运动,方得自在。"

若论情话之璀璨,张梅溪的情书堪称绝唱:"我曾目睹一月的雪悄然覆满白山,待春意渐浓,化作葱茏绿意。在峨眉山林间,云海翻涌如霞光万丈,青石小径尽头,晨雾凝结成晶莹露珠,沾湿素衣。我聆听过木桨轻点水面的声响,涟漪荡开又归于沉寂。纵使千帆过尽,这些画面固然令人心醉,却始终不及我与你相遇的那一刻。"这般诗句般的表白,足以摘得情话榜首。而这些字句背后,更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姻缘传奇。

战火纷飞的年代里,黄永玉这位靠打零工为生的青年正蹲在路边苦练小号技艺,而张梅溪则策马缓缓穿行而来。一个是出身寒微的穷小子,一个是世家名门的千金小姐。前者因招风耳与龅牙嘴显得与众不同,后者则如出水芙蓉般清新脱俗,静静点缀着京城的风景。“作家张朗朗曾形容张梅溪的容貌宛如纯粹的外国电影角色,不染尘埃。”

爱情往往违背常理,两个年轻人初遇便燃起情愫。那夜防空警报骤然响起,黄永玉在河畔低声倾诉:"有一个人深爱着你,你觉得如何?"张梅溪轻声反问:"要看是谁。"当听到"我"字时,张家父母面色凝重,直言相告:"你确定要和他过日子?"面对世俗的质疑,身为将军之女的张梅溪毅然决然离家出走。黄永玉连夜向朋友借来一辆自行车,骑行六十公里奔赴车站。在寒风凛冽的深夜,两人裹着仅有的衣物共度寒夜,用简陋的行囊丈量着对彼此的承诺。

婚后,张梅溪始终以黄永玉为中心,无论是品读经典还是踏上旅途,都倾注了她的陪伴与支持。直至上世纪60年代,表叔沈从文邀请黄永玉前往北京任教,全家迁居北京,开启了新的生活。彼时张梅溪也开始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然而随着黄永玉遭遇批斗,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她不得不暂时搁置创作,将重心转移到保障基本生活上。

日子清贫,家中狭小,连基本的水龙头都难以置身。每天清晨,张梅溪拎着空桶走向街头打水,午后在灶台前忙碌炊事与洗濯,傍晚还要为沈从文处理针灸事务。入夜后,她又协助黄永玉释放情绪,以便他静心挥毫。她从不觉得苦,坚信粗茶淡饭也能酿出生活的甜意。喜欢唱歌的她,常在简陋的屋舍里哼唱小调;虽无力供养名贵花卉,黄永玉却在墙上绘出一片花草,称这是"我们破落美丽的天堂"。即便外界纷乱,全家上街也要穿得衣衫整洁,归来时黄永玉总能编出段趣话:国王命令人妻惧之者立于一隅,勇者则列于另一侧。有个老翁拒不移步,国王称其"竟不怕老婆",老翁却答:"我妻叮嘱过,人多之地切莫前往"。

女儿曾感慨,当时总觉得父母仿佛与时代步伐渐行渐远。然而黄永玉却自信满满地表示,"中年时期便是最知足的时光,毕竟一生只爱过一个人"。他们如同热恋中的情侣一般,每周雷打不动地安排约会,共同观赏电影。黄永玉更是将全家的布票积攒起来,购置了一整块布料亲手缝制帐篷。每逢周末,他便带着妻儿前往郊外,既进行狩猎活动,也享受露营时光。这份源自上世纪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比当代年轻人的户外探索热潮整整早了三十年。

70岁那年,黄永玉为了延续"约会"传统,又购置了一把新的小号,计划为张梅溪吹奏当下最流行的曲目。然而因满口假牙难以吹奏,两人笑作一团。到了90岁,他依旧紧跟潮流购置了一辆红色法拉利,带着张梅溪在街头疾驰,引得年轻一代目瞪口呆。某次黄霑失恋时,黄永玉前去劝慰,却说:"失恋本身就是一种诗意。"黄霑闻言反而更加难过,因为正如黄永玉所言,唯有真正经历过恋爱的人,才能体会失恋的深意。2020年,98岁的张梅溪在香港离世,这段跨越年龄的友情最终以离别收场。

新冠疫情的突如其来,让北京的黄永玉未能见妻子最后一面。他选择以静默的方式悼念,将妻子张梅溪的照片置于家中最醒目的位置。每日他轻吻妻子布满皱纹的手掌,她则以静默而坚韧的心回应。在"失恋"的字面下,实则是将遗憾化作诗意的坚守,依旧保持着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平静生活。这段相濡以沫的岁月,需要多少宿命般的缘分才能抵达?又需要怎样的纯粹心灵才能将炽热情感浇筑成细水长流的永恒。"三间小屋,坐也由我卧也由我;一个老婆,左看是她右看是她"的誓言,天地若负我,我亦不负君,这般决绝的承诺,令人动容。

黄永玉在讣告中明确表示,其遗体火化后不保留骨灰,亦无需举行任何形式的纪念活动。

在更早的岁月里,他曾低语:昔日战友皆已离去,唯余他独守战壕,凝望那轮八九点钟的明月。无愁河上的月光始终澄澈,在时代的筛网中,无数人如细沙般被筛落,唯有黄永玉留存于明月之下。他与世间的风雨博弈多年,仍保持着最初的本真,尝尽苦涩与甘甜。这一生只经历过一次深情的相恋,他们的爱跨越时空,绵延十万年。昔日车马慢行,一生仅足于爱一人;而今时光流转,情意依旧炽热。黄老先生千古,愿您在另一个世界安息。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