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回顾行业拐点的上海电视节:长视频变革、微短剧扶持、AIGC发力……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87更新:2025-09-11 12:25:52

在6月28日举行的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上,《繁花》凭借卓越表现斩获最佳中国电视剧、最佳男主角等五项大奖。胡歌与周迅分别以《繁花》和《不完美受害人》斩获个人第二座白玉兰视帝、视后称号。值得关注的是,该届奖项结果引发热议,白玉兰奖在热搜榜单上呈现全面霸屏态势。

《繁花》剧组合照的背后,折射出电视剧市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在2023年上海电视节期间,行业正经历关键转折点。传统影视产业逐步摆脱亏损阴影与市场低迷,随着技术革新与降本增效的双重驱动,各平台及制作公司纷纷捕捉到发展新机遇,对未来增长期充满期待。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从业者涌入新兴领域,如人潮涌动的微短剧大会,AIGC与虚拟制作等前沿技术成为高频讨论话题,行业整体呈现出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的态势。这种蓬勃与躁动并存的状态,正推动着产业格局的深刻变革。面对新一轮行业洗牌,如何把握技术红利,抢占市场先机,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上海电视节期间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网络视听市场首次突破1.1万亿元规模,视听服务机构总收入达7795亿元,同比增长16%。数据显示,从事网络视听业务的企业数量已达到66.08万家,呈现出强劲的市场生命力。

2023年以来,国内主流长视频平台普遍实现盈利转型,即便尚未完全扭亏,内容运营开支已显著下降。同时,平台通过拓展多元化收入模式,构建起更可持续的商业生态。面对行业发展的新态势,从业者持续探索增量机会,思考在亿级会员红利消退后,下一轮增长周期何时显现。在此背景下,“内容为王”的战略思维被不断强化,观众明显感受到影视作品品质与口碑的双重提升,近三年涌现出《狂飙》《繁花》等引发全民热议的爆款现象。

当前市场正逐步建立起对长视频内容的消费需求,这种积累或将在未来某一节点引发用户规模的爆发性增长。尽管具体时间节点尚难预判,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一趋势的萌芽期已然开启。自2020年起,观剧人群呈现出显著的成熟特征,对高质量作品保持着积极的互动与推荐意愿,但在面对新剧时却展现出更为理性的选择态度。这种转变使得近年新剧实现破圈传播的门槛持续抬高,同时优质内容的口碑转化效率却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行业各方正积极寻求内容创作的确定性路径。正如白玉兰奖剧评委员会主席阎建钢所指出,当前各平台和电视台普遍推崇的"精品剧"概念,本质上需要通过短剧形式实现,这预示着短剧与中短剧将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漫长的季节》《我的阿勒泰》《新生》等作品的走红,已为行业展现出短剧形态的强大生命力与持久影响力。

在电视节大师班的讨论中,阎建钢指出,过去两年行业技术正经历颠覆性变革,这种创新模式为影视从业者提供了突破传统的发展机会。随着技术周期与行业周期的双重叠加,市场已清晰传递出产业变革的信号。在今年白玉兰奖的评委座谈会上,关于提名格局的多样化成为焦点议题。入围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态势:既有年代剧《繁花》《父辈的荣耀》《南来北往》、革命题材剧《问苍茫》等经典类型,也包含悬疑短剧《漫长的季节》、谍战剧《追风者》等创新形式,更涌现以古装剧《莲花楼》《长相思第一季》为代表的年轻化表达,以及都市情感剧《装腔启示录》等贴近现实的创作。

评审机构普遍认为,当前影视作品的多元创作格局彰显了行业的创新活力。从奖项提名角度看,这也意味着行业内容质量的显著提升。若追溯至五年前,《长相思第一季》这类古装剧尤其是偶像剧,与参与评奖的剧集存在明显差异。然而如今,古装剧能够入围白玉兰奖,充分印证了其在传播力度、社会影响及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在实现内容价值与商业价值双重突破的进程中,行业正在积极践行'既叫座又叫好'的发展理念。这种趋势在今年各大平台及制作公司的战略调整中尤为突出。近两年来,倡导制作机构转变思维模式、从传统的To B模式转向更贴近市场的To C模式,已成为平台方的核心诉求。在本届电视节期间,相关平台更是首次公开披露了具体实施方案,例如'后验激励机制'通过将合作资金的一定比例与实际播放数据关联,构建起'风险共担、观众导向、收益共享'的新型合作体系。

从短期利益转向深度合作,打造长期价值的共创伙伴关系,已成为国产剧行业头部玩家突破市场瓶颈的关键策略。在电视节前后,各大平台密集发布的新剧项目中,呈现出明显的制作思维转型。类型创新持续升温,《漫长的季节》《新生》等悬疑剧作成为该领域的标杆之作;武侠题材强势回归古装剧市场,《云襄传》《莲花楼》接连引爆观众热情;科幻、现实主义及乡村等新兴类型亦展现出强劲活力。值得关注的是,《藏海传》《异人之下之决战碧游村》《赴山海》《梦之海》《灵笼》《三体:大史》等差异化作品密集上线,而《鹊刀门传奇2》则延续喜剧IP的本土化创新。传统情感剧类型也在尝试跨界融合,如《滤镜》将情感叙事与轻科幻设定结合,《待我醒来时》则探索情感与犯罪题材的创新边界。

在古装剧题材创新与叙事手法革新领域,《墨雨云间》导演马诗歌于近期曝光的行业论坛中透露,制作人于早在三年前便启动了"长剧短剧化"的战略转型,将观众对"爽感"的追求作为新内容创作的核心导向。据悉,即将推出的新作《贵女》将继续深耕复仇题材的爽剧模式。随着市场环境的深度调整,传统影视创作模式已难以适应观众需求变化,"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多元业态正成为上海电视节的热议焦点。自2023年9月起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微短剧行业,于6月25日迎来产业规范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上海市文旅局联合广电局发布《关于上海促进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明确设立5000万元网络微短剧产业引导基金,单个项目最高可获300万元扶持资金。与此同时,各辖区政府也同步推出包括租金补贴、上市支持、融资服务等在内的配套政策,哔哩哔哩、小红书、七猫等平台亦宣布加入产业扶持体系。这一系列政策动向标志着微短剧产业正加速向规模化、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向演进。

在上海微短剧大会现场,座无虚席的氛围引人注目。搜狐娱乐观察到,小红书互联网与文娱行业群总经理赵维晨在发布"红短剧"计划后回到座位,随即有众多观众主动上前索取联系方式。尽管微短剧领域仍处于发展初期,但政策与行业支持、中小创作者的积极投入,正合力推动这一业态加速走向主流。这些新兴力量被视为具备开源属性的"新质生产力",为影视产业注入发展动能。在技术层面,虚拟拍摄作为核心突破方向,凭借其降本增效的优势,正被各平台重点布局。《清明上河图密码》等作品已实现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体现了行业对技术革新的重视。

在本届上海电视节中,行业新人的培育成为焦点议题。期间发布的“2024网络电影创投青创计划”以及各平台推出的“海纳导演计划”“新号角青年导演计划”“拔萃·编剧计划”等系列举措,叠加微短剧领域扶持政策的出台,为年轻创作者与整个行业打开了通往未来的发展通道。从本届电视节的诸多创新实践中,可以看出影视行业正朝着多元化方向稳步迈进。以“影视 ”为核心理念,上海通过《繁花》打造的热门文旅地标和网红打卡场景,让这一趋势在现实层面得到生动诠释。这种跨界融合所释放的价值与影响力,正在成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在电视节现场,新生代从业者眼中闪烁的激情与憧憬,预示着一个充满机遇的新时代正徐徐展开,值得我们对行业未来的持续期待。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