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几个人反对战争?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4更新:2025-09-02 11:08:42

在电影《南京照相馆》中,伊藤这个角色甫一登场便展现出其本质特征,始终保持着某种令人不快的本性。他眼中流露出的不仅是恐惧,更有难以掩饰的亢奋情绪。这种复杂的眼神暗示着他并非被动卷入战争的受害者,而是主动选择踏上战场的参与者。

看似出身贵族、性格怯懦不过是表象,此人初入中国战场,本质却是为实现祖父在甲午战争未竟的野心而来。他渴望以征服者的姿态重塑家族荣光,弥补未能攻陷北平的遗憾。在普通士兵眼中,这或许是一场摧残身心的折磨,而对这位侵略者而言,却是一次「 masculinization 」的淬炼。他表现出的并非软弱,反而是蓄势待发的侵略欲望。这种矛盾心理恰是日本侵略者群体的普遍写照——既渴望战争带来的征服快感,又在道德边缘反复挣扎。其本质的「邪恶」远超普通士兵,这并非简单的残暴行为,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仪式感」来完成的。他从不反感杀人,也不介意目睹日军虐杀平民的场景,其克制并非源于人性良知,而是源自对自身身份的傲慢偏见。最初拒绝拍摄屠杀画面,只是因为缺乏高感光度的胶卷,担心无法记录足够的「战果」;待技术娴 sleuth 之后,反而以更兴奋的态度捕捉暴力影像,既为彰显日军的「武功」,更为展示自己在侵略体系中的「专业性」。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实则是军国主义教育下的产物,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与受害者的无辜,却已通过心理洗脑将暴力合理化,以「高贵」的名义掩盖道德败坏的本质。

影片中的人物始终展现出虚伪与双重标准,当血腥的杀戮场景充斥整个战场时,他却以温情脉脉的姿态用饭团喂养守着主人尸体的流浪狗。面对日军虐杀无辜百姓的暴行,他虚伪地对主角宣称"我们是朋友",而这份"友谊"实则是将主角当作练手的活靶子,意图借其之手完成自己的"成人礼"。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他向上司阐述"仁义礼智信"时,嘴角的笑意暴露了内心深处的自得,仿佛在证明他对中华文化的诠释才是正确的。

许多抗日题材作品刻意模仿西方反战影片,强调"战争中的人性",甚至塑造具有良知的侵略者形象传播"反战"理念,这种做法实则荒谬。因为当侵略者以"受害者"姿态出现时,根本无法获得历史正义。有人试图将侵华战争归咎于个别军国主义分子,实则陷入了"民众无辜"的语言陷阱。历史责任只能指向发动战争的帝国主义者,而具体日本国内有多少真正的"帝国主义者",相关档案早已给出答案:1931年东京帝国大学学生调查显示,88%支持对华使用武力,仅有12%持反对意见。

1931年日军侵占东北后,国内右翼分子与军官多次发动政变扩大战事,这些行为获得了日本农民群体的支持。在军方演习期间,民众甚至主动为士兵提供生活照料,让部队在家中住宿、做饭。演习沿途的山丘上聚集着围观群众,一位老农豪迈地呼喊"在俺萝卜地里放大炮了"。占领南京后,日军暴行被日本民众当作谈资,甚至让孩童乐此不疲。根据《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记载,日军的杀人竞赛和活埋行为让无数日本民众拍手称快。

更令人震惊的是日本共产党内部的"转向"事件:1933年6月,佐野学、锅山贞亲等日共领袖宣布支持对外战争,短短一个月内就有324名党员响应,占总人数的74%。这些"转向"者不仅口头支持,更有部分人直接加入军方。历史的无情之处在于,即便战败后,日本民众仍被塑造为"无辜的受害者",而实际上,日本社会早已深陷军国主义浪潮。1945年战败后,那些曾参与侵略的战犯不仅未受惩罚,反而在美日关系中获得新生,成为掌控日本的财阀和政客。

今日的"仇恨教育"争论背后,实则是对侵略史实的认知偏差。日本右翼刻意淡化历史伤痛,将侵略战争包装为"解放亚洲"的正义行动,甚至以"大东亚共荣"为名粉饰侵略行为。他们每年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并通过"亲子班"等方式对儿童进行历史教育,将战争责任归咎于上一代人。当日本政府以美国盟友身份对中国进行无端挑衅时,这种历史记忆的扭曲更显其本质。面对侵略者对历史的刻意选择性记忆,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反战"与"仇恨"的辩证关系。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