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5天破5亿,应该会大爆!但切记这一点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38更新:2025-09-02 15:01:06

2019年,申奥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受益人》上映,大鹏主演,讲一个结婚骗保,密谋害人,最后却弄假成真,回头是岸的故事;六年后,大鹏在《长安的荔枝》里编导演三合一,而申奥则跟刘昊然等人合作的《南京照相馆》也一起杀入了今年的暑期档。原本《荔枝》被视为古装版的《年会不能停!》,有原著小说和改编剧集在先,国民认知度不可谓不高,讲述唐朝基层牛马的奋斗辛酸史,当代“社畜”容易共情。本以为能轻松成为今年春节档后首部过十亿的电影,没想到申奥的《南京照相馆》后来居上。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南京照相馆》豆瓣开分8.5(目前蹿升至8.6),还是春节档后首部单日票房过亿的电影。上映5天,累计破5亿,猫眼专业版的票房预测从最初的十几亿,一下子提高到了32亿。因为这部电影的热度,也使得7月27日成为继2月23日后,时隔154天大盘单日票房破3亿。此片题材虽然尖锐,但编导手法却不过激,相对较克制,而“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的民族渲染,显然要比《荔枝》的职场情绪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提升观影热度。纯论影片质量,比申奥上部爆片《孤注一掷》好太多;结合对于民族情绪的点燃,不爆都说不过去。

《南京照相馆》原名《吉祥照相馆》,英文片名《Dead To Rights》意为“证据确凿”,其故事原型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留下的罪证影像资料,被称作“京字第一号罪证”。1938年1月,南京城经历六周惨烈战火后,一名日本少尉军官前往华东照相馆冲洗胶卷,15岁的学徒罗瑾察觉照片内容均为日军暴行,遂暗中多洗30余张,从中选出16张制成相册秘密保存。1940年5月为谋生计,罗瑾加入汪伪政府交通电讯集训队,期间相册多次易主,同年初为躲避清查,他将相册藏匿于毗卢寺厕所墙洞,并用泥浆封存,却不慎遗失。最终由同样被迫参训的吴旋偶然发现,自此相册被封存在其皮箱底层长达六年。1946年,原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团长谷寿夫被引渡受审,面对其百般抵赖,正是吴旋将相册交予南京市参议会,成为定罪关键证据。

-成片克制但有感染力-以往表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更多是赤裸裸的直面奸淫掳掠,绝对的重口味,既有血腥镜头,又有暴露画面,这不但是香港邵氏牟敦芾这样的导演所热衷呈现的,就连拍摄《金陵十三钗》的张艺谋导演也无法“免俗”。而在《南京照相馆》中,类似触目惊心的镜头,都被有意识,有技巧的省略掉了。而刘昊然高叶饰演的假夫妻,在“摆拍”时笑不出来的情景,其实,才真正显得残酷。电影末段,以淮河之水被染红,表现出日军残害国人的意象,也颇为触动人心。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让电影不至于成为猎奇之作,靠着内敛的情绪感染观众,成为主旋律兼具艺术性的典范,另一方面,也能成为老少咸宜都能观看的作品,利于争取最多的票房。《南京照相馆》里,刘昊然饰演的苏柳昌,虽然只是一名邮差,阴差阳错的被日军误认为是照相馆学徒,而在接下来的故事里,他其实更像是个地下工作者,打入敌人内部,和日军斗智斗勇,最终成功获取重要军事情报。加上设计了不少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反差,于是原来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却被编导赋予了一种兼具智慧与勇气的谍战气质。这也让观众的情绪有了释放的出口,并提供了一种希望,而不像大鹏的《荔枝》,缺少情感爆发点,最后剩下的只是无奈与落寞。

日本摄影师伊藤秀夫这一角色由中日混血儿演员原岛大地诠释,其父为日本人,母亲原岛玲子则来自中国广东。2000年,原岛大地通过日本艺术团体的选秀活动崭露头角,从数千参赛者中脱颖而出。2003年,他在电影《忘不了》中饰演并无血缘关系的母子角色,凭借此片获得第2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提名。在《南京照相馆》的前半段,伊藤秀夫的摄影师形象展现出对艺术的纯粹追求,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塑造令人联想到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创作风格。 1937年9月10日,小津安二郎以35岁之龄被征召入伍,担任华中派遣军直属军部野战瓦斯部队第二中队的伍长。9月29日,他从上海登陆后直接参与淞沪会战。此后,其部队辗转苏省镇(今镇江)、扬州、仪征、六合、滁县(今安徽滁州)等地,直至1939年7月完成服役归国。值得注意的是,小津在战场日记中未见任何忏悔记录,战后执导的作品也始终聚焦家庭题材,如《东京物语》等。他在1963年12月12日因癌症病逝,享年60岁,其母亲亦于前一年去世,两人合葬于北镰仓圆觉寺,墓碑上镌刻着"无"字。 从历史角度来看,真实的小津安二郎与战争及战后创作的复杂关系,远比电影《南京照相馆》中虚构的伊藤秀夫形象更加扑朔迷离。伊藤秀夫的塑造恰似一个时代缩影——在战争背景下,日本电影界有诸多创作者被迫卷入军国主义体系中。例如,被誉为"特摄之神"的圆谷英二,虽以《奥特曼》《哥斯拉》等作品闻名,但其早年曾为军方教育电影研究部效力,参与制作多部战争宣传影片,并运用当时先进的特摄技术,这些技术后来被认定具有潜在间谍价值。

-申奥为“师父”宁浩挣面子-申奥之所以会如此处理《南京照相馆》,想来并不是一时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而是跟他前两部长片有着一以贯之的理念与手法。文章开头提到他和大鹏合作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受益人》,监制是宁浩,也是“坏猴子七十二变”计划中的一部。大鹏在片中全程挑战重庆方言,扮演代驾司机,兼管网吧的吴海,为了替自己患哮喘的6岁儿子治病,在张子贤扮演的钟振江怂恿下,接近柳岩演的腰部网络主播,试图骗婚骗保。但申奥并没有一黑到底,而是让大鹏的角色迷途知返,最后把爱情与亲情都看得比金钱更为重要。《受益人》当年的票房2亿多,豆瓣评分6.5,柳岩演的网红,其实跟《照相馆》中高叶所演的龙套演员林毓秀很像,虽然身处不同的年代,却不无共通之处,都是起初很傻很天真,之后才慢慢领教了生活的残酷。2023年的《孤注一掷》,监制仍为宁浩,题材则更为现实主义,包括编导手法也是。也还是聚焦骗局,却非《受益人》里的小打小闹,而是集团化的跨国诈骗。《孤注一掷》票房将近39亿,豆瓣评分6.8,相较于《受益人》,甚至是如今的《南京照相馆》,在平衡虚构与纪实方面,都难说精彩。但结合短视频宣发,进一步夸张了片中的重口味桥段,特别是境外恶势力对被骗雇员的身心控制,各种酷刑折磨,而与此同时又想兼顾各个方面,试图打造出一种全知视角,宏大叙事的真实感。而到了《南京照相馆》,其实,故事内核,也是“骗”。刘昊然饰演的是邮差,而不是照相馆的学徒,于是从一开始就有了“骗局”的氛围,但这种欺骗并不是有意的,而是在面对日军淫威下的不得已而为之。再加上冲洗照片也不同于帮忙翻译,欺压国人,而是更有利于保存证据,指证恶行。申奥在前两部电影的经验基础上,对于如何集中叙事,有效反转,平衡风格上,显然更有心得。因此,申奥自身对比来看,他的进步是极为显著的。导演申奥能有今天的成绩,应该说,有赖于宁浩导演的坏猴子72变电影计划。该计划自从2016年9月正式对外宣告启动,首期签约13位新导演,制定了共计48部电影的片单,并在2021年再度扩编,签约导演增至19位。但原定片单中,除了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成为现象级作品外,大多反响不如预期,有点雷声大雨点小。甚至连宁浩本人去年执导的《红毯先生》在经历了撤档再上映后,票房口碑双失利,跟葛优合作的《爆款好人》也没什么起色。反倒是他监制的《孤注一掷》《南京照相馆》,成了两年暑期档的爆款。可以说,是宁浩的徒弟拯救了“坏猴子”。如果说《孤注一掷》的爆,是幸运,那么,到了《南京照相馆》申奥算是在商业类型片上,做出了独具一格的成就——再无法用“幸运”来形容。因而,接下来申奥或年内公映的另一部涉诈电影《用武之地》,就格外引人注目。-不忘历史,但-《南京照相馆》的海报上,印着一句宣传语——“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这句口号,高级。它让我们想到了同一班底拍的《孤注一掷》Slogan——“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那个口号,直白、有效,「文娱春秋」曾聊过,光凭宣传语,《孤注一掷》就能多一个亿的票房——因为这句话,极能打动普通观众进场。《南京照相馆》的口号,当然不同于《孤注一掷》的“功能性”,但却是一句颇具“正确史观”的话。好就好在,是“不会忘记”,而非“不能忘记”。“不能”,是命令,是按着你的头让你记住,带着一种强制性。“不会”,是陈述,是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基于共同情感和历史记忆,自然而然会做出的行为。它克制,但充满力量。它相信电影本身的感染力,也相信观众能Get。记住苦难,理所应当。每年,欧洲都高调纪念二战胜利日,我们纪念抗日战争,有任何问题吗?没有。正视历史,是捍卫和平的第一步。更何况,隔壁的日本,至今没有德国那种彻底反省的姿态。那段历史,不光我们要警醒,韩国、东南亚诸国,所有曾被侵略的民族,都应该铭记。但是——不忘历史,不等于要把仇恨延续到当下的现实。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让人看着不怎么舒服——7月27日,一位母亲带着她七八岁的女儿看完电影。在镜头前,她问女儿有什么想法。小女孩一边掉眼泪,一边用稚嫩的声音说:“要把日本人都SHA了!”镜头后的母亲,没有纠正,反而用一种“欣慰”的口吻,给出了结论:“现在知道日本人多坏了吧!”说白了,这就是在用一部反思战争残酷性的电影,进行一场仇恨教育。这种行为,我们不赞成。它彻底背叛了电影本身的内核——是让观众反思极端环境对人性的扭曲,是让我们看清施暴者的罪恶逻辑。它需要的是思考,而不是简单的仇恨宣泄。把这份沉重的历史思考,简化成一句“SHA光所有日本人”,是对电影创作者心血的践踏。这无异于把一道需要细细品味的佛跳墙,当成了一碗泡面,胡乱扒拉两口,只为了获得瞬间的饱腹感。这种内容的大肆传播,只会拖累电影,让部分观众不舒服从而失去观影兴趣——它会把许多原本对电影抱有好感、对历史有敬畏之心的观众,直接推开。说白了,对票房有伤害。军国主义时期的日本,可以愤恨,当下的日本,则没必要。脱离具体时空背景,把仇恨指向一个泛化的现代国家,并非广泛共识。最重要的一点——仇恨教育,不建议从娃娃抓起。我们让孩子了解历史,是希望他们理解和平的宝贵,懂得自强的意义,学会对生命和人性有更深刻的敬畏——记住的,是法西斯的“恶”,而不是当下某个民族的“坏”。把历史的苦难,简化成仇恨,这是放弃了深度思考,只追求浅层的情绪宣泄。这不是爱电影。所以,如果你真的喜欢《南京照相馆》,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那就别去做这种“仇恨渲染”的事。记住历史,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理性。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