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的提线》被定为捷克“冲奥”种子选手,但电影人不买账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426更新:2025-09-02 17:54:05

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定于2026年3月15日举行,目前仍需等待数月。然而,根据奥斯卡规则,最佳国际影片的申报截止日期已定在2025年10月初,这意味着各国电影机构仅剩约两个月时间筛选参赛作品。在这一时间节点,捷克电影电视学院已启动"冲奥片"甄选程序,近日公布三部入围影片:纪录片《我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公路片《旅行拖车》与剧情片《指挥的提线》。值得注意的是,负责选片工作的委员会在致全体成员的电子邮件中明确建议优先投票支持《指挥的提线》,邮件援引章程第七条规定,列举了该片符合提名标准、主题深刻、便于国际评委理解、导演手法精湛且利于竞选策划等优势,引发关于选举公正性的质疑。

电影《指挥的提线》聚焦捷克布拉格童声合唱团的性侵丑闻。由导演翁德雷·普罗瓦兹尼克自编自导的作品在最近落幕的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引发热议,尽管未斩获最高奖项,却获得广泛媒体关注。该片以真实事件为蓝本:作为曾经享誉国际的布拉格童声合唱团创始人,博胡米尔·库林斯基在2011年因被指控1984至2004年间性侵49名团员,最终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导致乐团解散。影片通过少女卡洛琳的视角展开叙事,深入揭露了合唱团内部的隐秘真相,其聚焦的性侵议题与当代社会关注的道德困境高度契合,呈现出符合好莱坞主流表达的深刻社会批判。

纪录片《我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聚焦摄影家查科伏科娃(Libuše Jarcovjáková)的起伏人生。值得提及的是,这部作品去年在德国柏林电影节首映,通过独特的视角展现捷克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尽管评价同样不俗,但其采用的拍摄手法更具实验性。

导演苏珊娜·基希内罗娃的处子作《旅行拖车》作为其首部剧情长片,今年在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参展。尽管该片在选片过程中引发关注,但因叙事结构略显套路化,整体评价趋于普通。捷克影视学院在致媒体的声明中指出,本届选片程序相较以往有所调整。去年全体投票人从13部报名影片中选择,最终《浪潮》入围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候选名单却未获得提名。今年学院建立主席团委员会机制,先在8部影片中筛选出3部候选,再由全体成员进行最终投票。文件中提及的"现行章程第七条",即规定委员会可就第二轮投票向学院成员提出建议。

去年,捷克电影学院以《浪潮》代表国家角逐奥斯卡,该片聚焦“布拉格之春”期间的广播媒体声能。然而,这一决定引发了内部争议,部分成员对改革措施表示不满,认为其缺乏充分讨论。捷克电影中心负责人马赫塔·桑德罗赫娃指出,过去选片流程由全体成员共同完成且进展顺利,而此次改革被质疑为“操纵选票”,破坏了投票公正性,导致部分成员选择退出本年度投票。她同时警告,这种做法可能引发公众对捷克电影界的信任危机,影响其国际形象。被提名影片的创作者亦感到被牵连其中,尤其是《指挥的提线》导演普罗瓦兹尼克,认为自身并无过失却卷入争议,对行业生态造成伤害。此外,今年选片还出现报名截止时间提前至5月31日、仅限捷克国籍投票人参与等新规定,同样引发广泛非议。曾任欧洲电影学院主席的英国制片人迈克·多尼强调,此次改革未通过全体成员大会决议,认为限定国籍投票与委员会推荐影片的机制既不民主,也违背了欧盟成员国的开放性原则。三部候选影片主创对此事件的态度各异:《指挥的提线》制片人伊利·科内奇尼支持改革,《旅行拖车》制片人達格瑪·塞德拉奇科娃批评该机制破坏信任,而《我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制片方则表示尊重学院决定。历史上,捷克斯洛伐克自1963年起参与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评选,杨·卡达尔的《大街上的商店》与伊日·门泽尔的《严密监视的列车》曾于上世纪60年代连续两届摘得奖项,推动“捷克电影新浪潮”享誉全球。1993年捷克独立后,虽于1997年凭借扬·斯维拉克的《给我一个爸》重夺殊荣,但此后21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评选中,捷克作品再未获得提名,陷入长期低迷。

《大街上的商店》荣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严密监视的火车》获得196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给我一个爸》则在1997年斩获该奖项。鉴于此类成就,捷克影视学院选片团队今年启动创新举措。据悉,提前开放报名截止日期旨在更早完成影片遴选工作,为宣传团队争取更多时间筹备推广活动。此外,影片申报需同步提交营销与公关方案,优先考虑具备美国电影市场经验的国际发行商参与其中。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