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版超人如何应对特朗普的时代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977更新:2025-09-02 18:37:27

我观看2025版《超人》的初衷并非单纯欣赏超级英雄的冒险故事,而是试图解析这类承载美国精神与神话叙事的影视作品,在特朗普时代强调民族主义背景下如何呈现时代特征,即便其回应方式带有条件反射式的程式化痕迹。该片全球上映后票房成功,既源于观众对经典IP的怀旧情怀,也因市场期待其创新演绎——在充足资金支持下,任何关于美国梦的宏大叙事都能通过高技术手段获得更炫目的表现形式。我对该片是否开启DC宇宙新篇章并无特别兴趣,即便导演保持统一,相较于《银河护卫队》中人物个性鲜明、情节张弛有度的宇宙观,此片的叙事格局显然逊色。事实上,我早已对传统超级英雄模式产生疏离,或许因过早沉浸于《星球大战》的复杂叙事体系,对于简单的正邪对立与救世主式设定难以产生共鸣。因此,"超人"在我认知中始终与尼采哲学中的概念重合——他并非完美无瑕的化身,而是强调自我超越的个体,不执着于道德规范也无需承担拯救世界的使命。对比之下,DC宇宙中刻意彰显仁义与普世价值的超人形象反而呈现出儒家特质,难怪片中"正义帮"成员会暗讽其伪善本质。一个近乎完美的虚构角色,往往难以引发真正的兴趣与深度讨论。

《超人》剧照揭示了网络社交媒体时代人类集体困境——这部影片堪称人类手持手机场景最多的作品。从沉迷自拍的网络红人,到在灾难现场盲目跟风打卡的群体,再到在镜头前反复表达对偶像失去信仰的粉丝,以及佩戴虚拟控制装置的网络键盘侠,这些现象既映射着当代社会的基本精神状态,也展现出《1984》预言中极权主义噩梦的现实演变。影片中粉丝群体对偶像的崇拜与背叛循环,恰似当代政治生态中造神运动的缩影,而网络舆论场的集体癫狂状态,则暗合了"法不责众"的现代逻辑。詹姆斯·古恩以精准的隐喻手法,将冷战时期里根时代漫画叙事与当代政治语境巧妙交织,通过波拉维亚与贾罕普尔两国的复杂关系,游走于多重现实政治象征之间。这种刻意制造的模糊性不仅是导演的叙事策略,更暗合迪士尼与DC工作室一贯的"既要又要"式创作哲学,使影片在尖锐批判与娱乐性之间保持微妙平衡。

《超人》剧照最引人深思之处在于,影片反复强调超人作为外星人甚至被定义为非法移民的身份。当这位无所不能的英雄在国际事务中擅自行动,阻止波ラヴィア对ジャハーンプール的侵略时,他的准女友露易丝·レーン竟以维护美国外交利益为由提出质疑。这种荒诞的权责错位令人不禁发问:超人何以成为美国政府的代言人?他试图展现的个人主义精神,实则是美国价值观的某种映射,却终究无法改变现实。最终,当超人因被政权怀疑而被捕,面对弗レイグ将軍"你是个外星人,人权对你不适用"的冷漠回应时,其处境恰似特朗普眼中的"非法移民"——唯有持续为美国做出贡献,才能避免被视为潜在威胁。令人唏嘘的是,即便在危难时刻,普通民众仍选择性遗忘超人拯救人类的功绩,唯有少数如中东美食摊贩マリ和难民群体仍对其寄托希望,却因为超人优先考虑"拯救美国人"而显得力不从心。讽刺的是,正是玛里以自身行动挽救了陷入困境的超人,这种跨越种族与身份的同理心,恰恰成为影片最深刻的隐喻。

《超人》电影最令人遗憾的缺憾在于主角对自身处境始终缺乏清醒认知。其生物学父母对地球文明的轻蔑态度在影片中被合理化呈现,若由诺蘭担纲导演,或许会在超人遭遇全球性排斥与诅咒时,展现出更具黑暗色彩的反抗意志。然而本片中的超级英雄仍固守"服务人类"的教条式信念,其行为模式与传统悲剧中机械重复的救世主形象如出一辙。最终选择返乡与农场主养父寻求慰藉的结局,实则是对美国田园神话的刻意回归。这种选择无疑印证了尼采哲学中对"超人"概念的批判——真正的超人应突破世俗桎梏。或许这正是詹姆斯·古恩在超人故事中埋藏的终极讽刺,但笔者认为这种解读或许过于刻意。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