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李人骏决定翻案,反派为什么一点也不着急?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51更新:2025-09-03 09:24:21

在《以法之名》最新剧情中,经历了一番混沌后,李人骏终于在万海案尘埃落定之际重拾斗志。随着案件落幕,众人紧绷的神经逐渐舒缓,指导小组撤回解散,洪亮萌生退意;谢鸿飞在金条风波平息后,死里逃生的他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兰景茗眼见大案告破,暗地里谋划着攫取政绩;禹天成完成复仇夙愿,盘算着重返东平城;陈胜龙则为铜镍矿利益与恩师决裂。万海案的宣判犹如解开桎梏,各方势力或庆功或内讧,暗流涌动之间,唯有李检仍在坚持抗诉。

谢鸿飞的故乡鸡窝中埋藏着金条,张文菁在释放嫌疑人时抛出灵魂拷问,洪亮以贴脸输出展现愤怒,天龙集团在生日宴上不请自来。李人骏沉寂两年多后,如华生般察觉万海案的关键漏洞。他一方面主动与万海深入交谈,一方面指示谢鸿飞调取王彧的通话记录。重拾斗志的李人骏果断决定抗诉,重新定位调查方向。谢鸿飞顿时陷入焦虑,毕竟作为万海案的主诉检察官,他深知此类人为制造的案件经不起细致分析。当李人骏决心亲自追查时,势必会层层深入,迅速揭开真相。

谢鸿飞心中一阵发冷,便匆忙找到陈胜龙和程子健。然而,陈胜龙却面无波澜,悠然自得地欣赏风景,一边吃着火锅一边闲聊。反观谢鸿飞,却如同太监急得团团转,皇帝却面不改色。陈胜龙之所以显得如此从容不迫,自有其理由。在他看来,万海案的结局早已尘埃落定,即便李人骏执意抗诉,也无异于缘木求鱼,注定徒劳无功。谢鸿飞气急败坏,最终选择退还金条与银行卡。而陈胜龙依旧面带微笑,神色自若。

谢鸿飞与李人骏分别以激烈手段施压,前者咄咄逼人试图推动翻案,后者则以强硬姿态制造舆论。面对这夹击之势,陈胜龙却始终沉稳如常。在他看来,若案件已深入调查至此,又有谁敢断言万海非黑社会分子?这句话既是对局势的清醒认知,亦暗含对司法公正的笃定信念。而李人骏的抗诉若成功,本应成为陈胜龙等人的重大危机,却因这一句话消解了所有焦虑。

陈胜龙虽出身黑社会,但在禹天成的引导下,已深刻掌握官场运作逻辑。他清楚认识到,万海案的最终裁决已形成官方定论,李人骏的抗诉翻案不仅意味着司法系统的自我否定,更将成为海东省政法体系的公开反噬。此案作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标杆性案例,承载着领导层的政治形象与公检法部门的核心考核指标,其翻案将直接冲击多方既得利益。因此,无论是陈胜龙还是江旭东、兰景茗等官员,都将坚决反对这种将重大案件异化为司法腐败的结局,毕竟如此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案件被判定为冤假错案,势必引发广泛质疑与舆论压力。

陈胜龙深谙领导的心理,因此能够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应对质疑。在万海案的特殊背景下,案件相关人员早已形成利益关联方的同盟关系。当有人试图质疑这起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件存在瑕疵时,势必会引发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集体抵抗。对于原办案人员而言,案件被推翻不仅意味着专业判断的否定,更可能成为职业生涯中的污点。在这种心理机制的作用下,江旭东、兰景茗等人往往会成为阻碍真相还原的障碍。实际上,当剥离警察、检察官、法官的职业光环后,他们与普通民众并无本质区别,同样面临现实生活的压力与挑战,同样需要在职业发展中寻求突破。

即便是秉持正义、满怀热忱的洪亮,在意识到自己或许误判了枪击案真相时,也难免陷入道德困境与心理挣扎。与乔振兴这般敢于以公心为准则、以正道行事的典范相比,主动认错、及时修正的司法者实属凤毛麟角。年少时观《大宋提刑官》对刁光斗、吴淼水的专断感到愤慨,而今重看方知这正是现实官场生态——当案件历经刑拘、逮捕、起诉、判决等程序后,办案主体间将产生难以割舍的利益关联,加之官官相护的潜规则,使得纠错机制失去效力,真相比例愈发稀薄。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位列晚清四大奇案,其侦破过程并不算复杂,案情本身也相对简单。但正是如此简单的案件,却因官场利益纠葛而引发长达数年的司法纠纷,最终需通过上京申诉、直至以滚钉板等极端方式才得以平反。清末余杭知县刘锡彤在案件初审时便草率定性为“通奸谋命”,此判决成为后续冤案的核心依据。浙江地方官员及同乡势力为维护自身利益与人情网络,接连忽视证据、固守成见,案件最终演变为直面慈禧太后的重大政治事件。古往今来,世间事皆可归结为八个字:常理、人情、正气、公心。但现实中,为亲属开脱、为权贵掩饰的案例层出不穷,司法纠错的障碍往往源于权力网络而非事实本身。李人骏的申诉之路,可谓难于上青天。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