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视剧半年小考,成绩如何?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87更新:2025-09-03 11:39:33

2025年上半年国产电视剧发展呈现出题材多样化、类型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各剧集通过差异化内容与艺术探索,为观众带来新鲜审美体验,形成独特的收视热点。但行业也面临一些值得关注的挑战,例如对"电影化"表达的过度追求。文汇报特别邀请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就上半年剧集创作进行深入分析。李京盛指出,2025年对传统长剧集创作者而言充满挑战:微短剧的崛起正在分流观众与资源,观众审美迭代加速,新兴科技持续重塑创作模式,同时创作者还需应对资金压力、内容突破与手法创新等多重挑战,这些因素共同催生出行业焦虑。

从今年上半年的市场表现来看,国产剧在内容与形式上均展现出诸多值得称道的亮点:不论是现实题材、年代剧、悬疑涉案剧,还是古装剧、历史传奇剧等类型,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并在各自领域中具有鲜明特质与观众关注点。长剧依旧保持了稳固的市场地位,整体表现趋于平稳。戴清指出,尽管微短剧的兴起给长剧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与不确定性,但长剧仍维持着坚实的基础。一方面源于观众对长剧的持续需求和观看习惯,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创作者在叙事手法和主题表达上的创新尝试。总体而言,他并不认为微短剧能在短期内撼动长剧的市场主导权,因为其在创作深度与品质提升方面仍有发展空间,未来长剧的核心竞争力仍将持续领先。

文汇报关注到两位专家均提及国产剧的创新表现,并询问具代表性的作品及创作启示。李京盛表示,有两部作品令他印象深刻。首先是聚焦文物保护与打击文物走私的《护宝寻踪》,该剧通过展现年轻考古工作者成长历程,摒弃了传统盗墓题材中常见的离奇情节和神秘氛围,以专业性与现实意义重构了这一类型剧的叙事维度。其次是《人生若如初见》,该作品以独特视角切入晚清至民国初年的历史变迁,将宏观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沉浮交织呈现,引发观众对于历史与人性的深层思考。尽管这两部剧的题材并非市场热点,但其敢于突破常规创作路径、拒绝迎合热门题材的勇气,为国产剧的内容拓展与主题深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创作方向。

上半年革命题材剧《我叫张思德》与《潜渊》虽数量有限,但两部作品的播出有效保障了该类型在创作领域的持续存在。其中,《我叫张思德》通过真实人物故事化表达的创作思路,为后续革命题材创作提供了新方向。同期播出的年代剧《六姊妹》《北上》、古装剧《藏海传》《长安的荔枝》以及都市职场剧《蛮好的人生》等,均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些剧集的呈现,彰显了长剧创作者在传统题材中勇于突破的创新意识。戴清指出,自去年微短剧以强反转和戏剧性吸引观众后,曾让长剧创作者感到压力,但《我的阿勒泰》等作品展现出的慢美学探索,以及今年《黄雀》《棋士》《在人间》等剧在叙事手法和题材创新上的突破,均表明长剧创作者并未盲目跟风。只要持续在叙事方式、精神内涵和题材拓展等方面保持革新,长剧将始终具备吸引观众的核心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悬疑涉案剧的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爆发趋势。从文汇报的观察来看,此类剧集不仅数量密集、热度攀升,更在叙事手法和题材深度上展现出独特魅力。李京盛指出,年初的《漂白》作为开山之作,随后《黄雀》《沙尘暴》《棋士》《乌云之上》《无尽的尽头》《借命而生》《刑警的日子》《完美的救赎》等十余部作品接连登场,构成了上半年的电视剧播出热点。这些剧集凭借紧凑的叙事节奏和鲜明的类型标签,在播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部分作品因高质量的制作水准、严密的逻辑架构及对犯罪社会议题的深入剖析,既具备艺术价值,又展现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然而,部分剧集因对犯罪分子的刻画过于深入,或对犯罪过程的呈现缺乏节制,引发了观众的争议。这些作品既是2025年上半年剧集市场的热点与焦点,也暴露出今后创作中亟待探讨的困境与挑战。例如,为追求戏剧张力而刻意打破线性叙事,采用碎片化时空结构制造悬疑氛围,却可能削弱故事的逻辑性;在法治题材的呈现上突破常规尺度,导致价值观传递失焦,削弱了社会引导功能;过度依赖电影级别的视听美学,牺牲了剧集应有的叙事密度与思想深度。近年来,电影导演参与电视剧创作的趋势愈发显著,王家卫的《繁花》以独特的美学风格重构视听语言,推动了行业对艺术表达的重新思考,但此类创作路径也面临双重挑战——既需要平衡商业传播与艺术探索,又要避免将电视剧异化为仅供特定群体欣赏的视听实验。

电影与电视剧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载体,其表达手法、叙事逻辑及观赏环境均存在显著差异。电视剧若一味追求电影化则未必明智,这种倾向背后往往暗含着一种艺术等级观念,将电影视为更高层次的艺术形式。实际上,二者本应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存在,却因这种偏见而产生不必要的区分。戴清表示认同李老师的观点,认为电视剧在影像技术方面的进步(如成熟的视听语言、精良而非粗制滥造的拍摄制作水平)是必然趋势。然而,电影创作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从《盗梦空间》的多维度叙事、《星际迷航》的科幻美学,到极具现实质感的《少年的你》或融入东方美学的《小城之春》,在电视剧《北平无战事》《琅琊榜》《繁花》等作品中同样可见。这说明电影化并非等同于采用意识流或诗化电影的单一模式,而是应尊重不同媒介的创作规律与审美特质。

电视剧创作需兼顾影像特色与大众传媒属性,重点考量叙事容量、受众审美及与电影的差异。过度追求电影化表达可能导致影像挤压叙事,形成形式喧宾夺主的现象,反而损害内容传递。将创作精力过度集中于视觉呈现而忽视剧本根基,终将适得其反。在创作实践中,电视剧常面临多重限制,需在艺术个性与大众接受度间建立平衡。若一味追求个人表达而忽视整体协调,可能削弱作品的艺术价值。李老师曾提及时空碎片化与多时空叙事手法,研究显示自2019年起,非线性叙事与观众口碑呈正相关,表明此类手法更受市场认可。这导致一种流行趋势,仿佛不采用此类创新便显落后。然而,非线性叙事对编导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形式与内容需自然融合,如同阳光透过窗户洒入室内,而非仅注重窗框装饰反而遮蔽光线。如《漫长的季节》《沉默的真相》等作品通过非线性叙事深化主题,《开端》则以汽车爆炸案为切入点,借助时空穿梭逐步揭示人物生活境遇,赋予故事强大张力。但部分作品因技术滥用导致适得其反,暴露出创作中的失衡问题。

李京盛指出,当前观众对电视剧的叙事深度与表现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创作中积极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表达技巧,既能增强故事的感染力,也有助于价值观的传播。但若仅将形式创新视为掩盖内容短板的手段,则不如回归传统叙事方式,以扎实的线性结构讲好故事,同样能够打造经典作品,如《人世间》所示。

文汇报注意到,多位享有盛誉的资深导演在2023年上半年陆续推出新作,包括高群书的《刑警的日子》与刘江的《绝密较量》等。然而这些作品的市场反馈与口碑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关于导演手法是否过时的讨论中,核心问题在于:究竟是创作理念落后,还是作品质量未达预期?李京盛强调,观众对这些导演的新作始终抱有期待,这种期待源于对其艺术成就的认可,以及对过往经典作品的信赖。

《绝密较量》作为一部当代国家安全题材的谍战剧,其创作面临多重挑战。由于该领域内容的专业性与神秘性,创作者需投入大量时间深入调研与体验生活,而涉及国家机密的敏感信息又限制了剧情的自由发挥,使得艺术想象难以突破现实框架。此外,该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警示功能——通过展现隐蔽战线的斗争,提醒人们即便在和平年代也需时刻保持国家安全意识,警惕身边潜在的间谍威胁。部分观众习惯以国外商业间谍片(如"007"系列、"碟中谍"系列)作为参考,但中国国安剧的创作必须严守现实根基,不能脱离国家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过度虚构,否则将违背创作初衷并失却本土特色。

刘江导演的《绝密较量》相较于其早期作品《黎明之前》,在叙事复杂度上呈现明显差异。传统谍战剧常呈现"敌人在明,我在暗"的主动态势,而当代国安剧则面临"敌人在暗,我们被牵着走"的被动局面。这导致近年来《于无声处》《浮出水面》《暴风眼》《特工任务》《绝密较量》等国安剧在艺术表现力与观赏性上,相较于《暗算》《潜伏》《伪装者》《叛逆者》《追风者》等经典谍战作品存在差距。国安剧的创作不仅需要应对更高的拍摄难度,更受保密制度等特殊因素的制约,这使得题材呈现更具挑战性。

《刑警的日子》相较于高导早年作品《征服》在刑侦题材呈现上展现出明显提升,其更注重真实细腻的刻画,避免过度夸张和炫技,也不刻意突出反派人物的特质。这些克制的叙事手法与贴近现实的表达方式,构成了该作品的独特优势。值得关注的是,《我是刑警》与《刑警的日子》在定位上存在本质差异:前者聚焦刑警成长为刑侦专家的职业轨迹,同时肩负为警种立传、为刑侦技术写史的使命,其案件选择呈现多元化特征,大案要案及冷案积案占比达84%,小案仅占16%;而后者则侧重展现刑警群体的日常工作的艰辛与坚守,通过平凡生活中的惊险片段折射职业精神,二者在题材侧重点与叙事结构上各具特色。

在分析上半年电视剧市场时,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部分作品虽然整体评分并不突出,但其中蕴含的高分元素却引发了市场的热烈反响。这种现象与中学时期偏科学生的处境存在相似性——当某些学科表现优异时,往往比成绩均衡但缺乏突出亮点的学生更容易获得关注。尽管我们理想状态下追求全流程各环节的卓越统一,但现实中这种完美状态并不多见,甚至可遇不可求。在注意力稀缺的融媒体环境下,内容创作者更需要把握观众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通过打造鲜明亮点和独特个性,往往比追求中正平和的叙述更容易赢得市场青睐。

职场剧《蛮好的人生》尽管豆瓣评分未能达到预期高度,却凭借密集的情节反转展现出独特的吸引力,例如频繁出现的打脸桥段与角色互换情节。该剧鲜明的特色在于孙俪对胡曼黎这一角色的塑造,将都市中产女性遭遇的困境——失婚失业、卖车卖房等——演绎得生动鲜活。她在逆境中展现出的坚韧生命力令人钦佩,同时通过为薛晓舟打抱不平、痛斥有钱任性的小艾总等行为,凸显了人物内在的善良与自尊。两人在困境中坚守的义气也触动人心。古装剧《折腰》同样面临评分偏低的现状,却因其融合江山美人与家族世仇等元素,以及通过爱情化解矛盾的叙事方式受到年轻观众青睐。虽与《长风渡》等同类作品相似,但该剧在演员表演层次、情感张力营造及家国仇恨展现等方面达到了高度专业水准,这种对既有元素的极致打磨本身即构成创新。

针对下半年即将播出的国产剧,两位专家表达了各自的看法。戴清指出,随着革命历史题材与科幻题材等新类型作品的陆续登场,国产剧的整体质量值得期待。而李京盛特别提到,2025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革命历史题材剧将作为下半年的重点内容。目前已确认的剧目包括《阵地》《归队》《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我们的河山》,这些作品均引发广泛关注。此外,历时八年创作的历史大剧《太平年》也计划于下半年推出,它的播出或将重新点燃观众对历史题材正剧的热情。

2025年上半年播出的剧集在题材创新与内容深度上仍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当前作品多沿袭传统模式,未能深入挖掘主题内涵,缺乏新颖的表现手法。部分剧集过度追求服化道及场景的视觉呈现,却忽略了叙事内容的深刻性与层次感,尤其在古装剧中,形式感的刻意营造常导致内容空洞,现实题材则普遍转向年代叙事,对当下生活的刻画往往仅在结局集中体现。期待下半年播出的剧集能够带来更多突破,实现长剧与微短剧在各自领域形成差异化精品体系,满足观众多元化选择需求。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