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刘家成:把《生万物》的生命力传达给观众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359更新:2025-09-02 00:55:54

当《生万物》剧组找到刘家成导演时,正值其创作转型的关键阶段。此前,他深耕京味剧领域多年,《情满九道湾》《芝麻胡同》《正阳门下小女人》《情满四合院》等作品深入人心,观众一提起这些剧名便会自然联想到儿化音的京味表达。面对此番转型,导演坦言当时正处于剧本集中爆发期,但后续作品难以突破前期成就。他强调:"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持续进步,若反复拍摄相似题材或质量不及以往,便违背了创作初衷。因此,在转型期选择暂时放缓节奏,尝试拍摄差异性更大的类型。" 正当其专注打磨军旅剧《海天雄鹰》时,《生万物》的邀约让他眼前一亮。"这个题材与我过往作品存在显著区别。" 导演始终认为题材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只要能驾驭现代剧的叙事手法,同样也能呈现优秀农村剧,历史剧的创作本质是相通的。"

导演刘家成正在《生万物》的拍摄现场忙碌。该剧改编自作家赵德发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以鲁南农村土地变迁为故事背景,通过宁绣绣、封大脚、费左氏三位主人公及其家族两代人的命运轨迹,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变革。值得一提的是,该小说曾荣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爱奇艺平台最新上线的电视剧《生万物》凭借站内热度值突破万的佳绩引发关注,刘家成导演的这部农村题材年代剧不仅收视表现亮眼实属情理之中,更意外掀起了年轻观众的追剧热潮。在短视频主导的娱乐环境中,为何观众会选择沉浸于这部展现土地与人、贴近乡村生活的剧集?刘家成表示,关键在于通过真实场景构建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直观感受麦浪、山峦、积雪等自然元素,以及贴近现实的生存状态。这种突破常规的视觉呈现,成为吸引观众的关键切入点。

导演特别强调,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物命运的刻画。剧中角色在面对时代困境时展现的坚韧品格与生存智慧,通过戏剧化的命运转折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对普通人奋斗精神的礼赞,恰与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产生深层呼应。即便是改编自原著的复杂叙事,制作团队也遵循影视创作规律进行重构,在写实基础上融入浪漫主义笔触,既是对人物命运的温柔诠释,也是对观众心理的审美抚慰。

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融合,不仅赋予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打破了传统农村题材的受众局限。通过创新的叙事方式,成功构建起跨年龄层的情感桥梁,让年轻观众在见证时代变迁与人物成长的过程中,找到与自身生活经验的契合点。这种创作理念的突破,正是作品获得广泛认可的重要原因。

杨幂饰演的宁绣绣在《生万物》开播前后始终处于舆论焦点。与刘家成导演一样,杨幂正尝试突破以往形象。此前因出演反派角色遭遇广泛争议,此次她能否成功转型为质朴村姑成为关注焦点。谈及与杨幂的合作,刘家成表示,拍摄前三四个月杨幂就主动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学习农活技能。剧中涉及挑水等场景,她都能亲身体验完成,"她的敬业态度和吃苦精神赢得了剧组人员的信任与尊重。"

同剧演员秦海璐在直播中首次公开评价杨幂,盛赞其专业素养。她特别提到杨幂对剧本台词的精准把握,能做到逐字不差,认为其已掌握演员的核心要义。对于观众指出绣绣出嫁前形象过于清秀不符合农妇设定,刘家成解释道:"这个角色本就是出身豪门的大小姐,她的气质中本就带着富贵与知性的特质。"

随着剧情推进,绣绣嫁入封家前后的造型变化逐渐显现。刘家成透露,后期拍摄时甚至有客串演员在现场拍摄数小时后仍未能在群演中认出杨幂,"所有细节都必须符合人物成长轨迹和故事逻辑。"

《生万物》采用每日三集的播出节奏,这种排播方式在开播前曾引发质疑,有人认为这是对剧集的不信任。然而开播后观众反应热烈,出现"一天三集不够看"的呼声。面对这种"长剧快播"模式,刘家成认为这是给观众带来不同追剧体验的创新尝试。他强调无论采用何种播出形式,剧集品质始终是核心,"我们追求的不是爆红,而是让观众认可的优质作品。"

在澎湃新闻专访中,刘家成表示:"每个剧都有其特定的天时地利人和,没有刻意追求爆款的奢望。只要做到品质过硬,让观众有回味和思考,就是我们最大的追求。这种结果也符合我们的预期,天道酬勤。"

导演刘家成在谈及《生万物》的改编时表示,该片聚焦农村题材,尤其在年代剧领域较为罕见。作品深入刻画了农民群体及中国农耕文明中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以土地为核心展现人物命运。这种题材不同于宏大叙事,而是通过鲜活、具象的人物塑造传递情感,具有改编成优质影视作品的潜力。谈及剧本创作,他坦言前10集情节精彩,后续部分经过重新梳理与调整,强化了故事张力,确保整体质量。

之所以着力塑造这些角色,是为了让电视观众产生共鸣。作为男主角,他不仅要赢得绣绣的心,更要让观众感受到他的独特魅力。尽管他一无所有,却拥有最纯粹的真诚与责任感。在剧本中,我们设计了他深入马子窝营救绣绣的桥段,在围城危急时刻更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面对土匪的质问:‘你能不能活着回去?’他坚定回应:‘只要我媳妇活着就行。’当无人愿娶绣绣时,大脚主动提出:‘俺要!’并用八抬大轿在全村面前绕行三圈,将她迎入家门。这种光明磊落的情义,自然引发观众情感认同。不少观众在弹幕中写下‘嫁人就嫁大脚’,恰恰印证了我们的改编方向。相较于原著中苏苏与郭贵耀(郭龟腰)的露骨互动,我们赋予这段关系更深层的内涵。虽不回避封建时代对女性的压迫,但更注重在关键情节中传递人性光辉,避免叙事过于撕裂。改编始终围绕两个核心:一是唤醒中国人对土地的依附情结,展现农民与土地密不可分的生存关系;二是传递主人公在逆境中与命运抗争的乐观精神,彰显将苦难转化为希望的生命力。这种扎根现实又充满理想的表达,正是作品的灵魂所在。

把苦日子过出花,是《生万物》坚持的内核。我们与原著作者赵德发多次深入探讨创作思路,他始终给予支持和信任,认为影视创作需在保留精神内核的同时,兼顾大众审美。他指出小说中四代人的叙事跨度在影视中易引发观众情感疲劳,因此我们决定聚焦1926至1947年间的前20年故事,以绣绣和大脚为主线呈现最精彩的情节。

谈及角色塑造,刘家成强调绣绣最突出的特质是逆境中迸发的不认命精神。她虽因赌气嫁入贫寒之家,却凭借坚韧与智慧完成从优渥环境到现实生活的蜕变。作为知识女性,她既有上过私塾的文雅气质,又能展现农家妇女的生存智慧,这种特质贯穿其整个生命历程。

关于关键情节设计,制作团队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当绣绣通过"马子围城"事件向全村人宣告清白时,宁学祥等演员的细腻反应形成强烈反差。刘家成解释,这一情节设置旨在强化人物成长弧光:先让绣绣与大脚达成情感共鸣,再通过马子的公开宣称揭示真相,使全村人瞬间理解其中隐情。

在演员合作方面,刘家成特别提到杨幂的敬业精神。首次合作时,杨幂主动提出体验生活,亲自赴山东莒南的农家院子生活二十多天。她曾在拍摄前主动沟通,表示已掌握烧火做饭等生活技能,并持续向导演请教农活细节。这种深入的生活积累,为她演绎"井台挑水"等关键戏码提供了真实支撑。

制作团队特别记录了杨幂在拍摄过程中的表现:在"仆人追绣绣"场景中,她通过激烈的情感爆发完成角色突破,事后坦言这种发泄式的表演让她找到了角色的精髓。更令人动容的是,杨幂在拍摄"土匪围城"的关键戏份时,因角色牺牲情节感动落泪,导演特别指导她将情感表达从悲痛转向愤怒,以突出面对敌人的决绝。

我们之间的碰撞、合作与沟通,始终建立在完全的信任之上。作为导演,我始终以最挑剔的视角审视作品,演员的精彩表现值得称赞,而不足之处也会直言不讳。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更像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也如同坦诚相待的朋友。近半年间,我们在山东与东北两地拍摄了两个场景,面对极端气候——从四十度高温到零下三十度严寒,所有演员都毫无保留地投入其中。这种默契与坚持,让整个剧组始终保持高度凝聚力。

关于剧本,我们经历了反复打磨与修改。即使一般剧组已满足于当前版本,我们仍坚持邀请编剧参与拍摄,持续探讨每一场戏的表达可能。若存在不足,便毫不犹豫地推翻重写。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贯穿整个创作周期。演员之间同样充满良性竞争,我们追求的是表演层面的突破,在创作中不断激发彼此的潜力。每位演员都展现出专业素养,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戏骨还是新生代演员,都为角色做好充分准备。

剧组中最具代表性的段落莫过于倪大红与秦海璐的对手戏。最初剧本设计为正面交流,讨论让苏苏代替姐姐嫁入费家。但在实际拍摄中,我建议采用背对背的表演方式。导演一声令下,秦海璐立刻理解并走到轿子旁,与倪大红形成默契的背对背对峙。这种调度让角色的张力更加突出,展现了一个既强势又富有智慧的女性形象。当海璐即将撩起轿帘时,倪大红精准捕捉时机说出台词,这种无声的默契令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倪大红与秦海璐的对手戏,以及倪大红与永健的互动,都展现出演员们对戏剧张力的追求。在拍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设定明确的场景效果与调度要求,同时在关键情节中穿插精准细腻的细节描写,往往只需一两句话便能实现恰到好处的表达。由于与这两位演员多次合作,彼此间早已建立起深厚的理解与默契,他们在镜头前犹如知己,这种协作带来的创作体验令人十分珍视。

谈及创作理念,刘家成表示对所有精心打磨的戏份都充满感情。当被问及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三场戏时,他坦言每一幕都值得回味。其中尤以昨日播出的土匪攻城戏最为难忘,这场戏在四十多度的高温下连续拍摄七天,演员需在复杂镜头调度中完成表演,无论是拍摄城头守军还是土匪进攻,都要求演员与群众演员同步行动。这种高强度拍摄不仅考验演员耐力,更需通过细节呈现战争的震撼与人性的复杂。群像戏中每个角色的精准定位,最终铸就了令人惊艳的戏剧效果。

剧组特别重视大场面的呈现,尽管拍摄过程艰辛,但团队始终追求艺术的突破。例如为拍摄雪景,剧组在4月开机后持续拍摄至8月,又在11月重新组建团队奔赴东北补拍10天。这种坚持源于总制片人戴莹对创作的全力支持,她不仅协调资源,更帮助演员争取前往东北拍摄的时间。回望当初的决定,这种跨季节的拍摄方案为剧集增添了独特的视觉体验,让观众得以见证白雪皑皑中那一抹象征希望的红色。

《绣绣》第三场戏聚焦于出殡场景,我们深入研究当地风俗后发现,那个年代存在禁止女性与孩童前往墓地送葬的传统。为忠实呈现民俗民风,剧组临时调整戏份,安排宁学祥回避送葬环节。转而选择城门作为场景,让女性与孩童留守。然而当男性群体启程时,绣绣却突然追出,执意与母亲告别,这一反常举动凸显了她突破禁忌、寻求最后一面的悲怆决心。为此我们设计了极具象征意味的幻觉场景,让绣绣在记忆中与逝去的娘相见。这种在现实主义叙事中融入浪漫表达的手法,是我创作生涯中少见的尝试。

绣绣在幻觉中与母亲告别的情节,体现了剧中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巧妙融合。这种创作手法通过细腻的写实基础,赋予角色更丰富的心理层次与情感张力。导演刘家成认为,剧中女性角色的挣扎与成长应基于人物性格进行刻画,某些情节甚至带有残酷性。例如费左氏这一角色,长期被困于祠堂的昏暗光影中,跪拜的姿态既是生存状态的写照,也象征着三从四德对女性的压迫。她作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对苏苏的控制最终反噬自身,更将他人卷入困局。而绣绣娘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她对佃农与佣人保持着仁慈态度,却对女儿大脚流露出复杂情感,这种矛盾性凸显了传统母性的多维面貌。大脚娘作为贫困家庭中的温暖存在,始终以真诚的态度维系家庭关系,其对儿媳妇的包容更是打破了传统婆媳剧的刻板印象。

迟蓬饰演的大脚娘与饰演银子的蓝盈莹,塑造的是地道的佃农形象,连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面对病重的长娘、困境中的父母以及嗷嗷待哺的兄弟姐妹,她们该如何抉择?最终,唯有将自身命运与家庭捆绑,以隐忍的泪水和倔强的意志对抗命运的捉弄。这个角色看似认命,实则内心充满抗争,通过她与老地主的冲突、互相唾弃的场景,展现倔强女性在现实重压下的生存困境。蓝盈莹细腻的演绎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命运的无常与个体的挣扎,每个角色都承载着复杂的人性光辉,既有无奈的生存压力,也有不屈的精神力量。

对于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刘家成强调农村题材必须具备真实质感。他主张通过呈现真实的农田、麦浪、山川与雪景,让观众感知不同时空下的生活图景。这种与日常经验不同的视觉体验,配合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才能真正触动观众。他特别指出,无论是历史剧还是年代剧,都应与现实产生共鸣,《生万物》的朴实风格正是回归艺术本源的体现。小人物的真实情感、生存智慧与成长轨迹,始终是观众情感共鸣的源泉。

谈及每天三集的播放节奏,刘家成表示这是央视抗战题材排播计划的延续。他认为这种高强度播放方式恰好符合当代观众的观看习惯,特别是年轻人难以坚持传统电视观看模式。三集连播能提供足够的信息密度,避免观众因节奏过慢而失去兴趣。事实上,广电总局新规出台后,这种播放模式已成为行业先例,证明长剧快播的可行性。他强调,影视作品的持续吸引力取决于内在品质,像《我的阿勒泰》这样的佳作依然能凭借实力获得成功。

关于是否考虑拍摄短剧,刘家成认为关键在于内容质量。他明确表示反对只追求爽感而忽视逻辑的微短剧形式,认为这类作品无法通过艺术创作的门槛。即便剧集长度缩短至8集或10集,只要保持故事逻辑和人物合理性,依然值得尝试。他预测未来剧集可能呈现"短而精"的趋势,但坚信长剧特有的沉浸感与反思价值不可替代。这种通过持续观看引发深度思考的体验,正是电视剧区别于短视频的核心优势。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