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开画失利,马伯庸IP宇宙再失一城?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534更新:2025-09-04 13:00:07

备受瞩目的《长安的荔枝》在万众期待中上线,却似乎仍未能摆脱马伯庸IP改编所面临的市场困境。由曹盾执导、马伯庸编剧、雷佳音主演的该剧,凭借顶尖的制作阵容被定位为平台S 级别项目,作为今年暑期档的"现象级"作品,原本被寄予厚望。腾讯视频与央视八套联袂打造的黄金档期,既承接了《藏海传》的热度,又瞄准了高考季后毕业生及家长群体的收视需求,但收效似乎不及预期。据数据显示,该剧首播当天酷云收视率峰值仅达1.78%,平均收视率1.40%,次日收视率便呈现明显下滑态势,云合平台正片有效播放量市占率3.7%的表现,对比同为上星古装剧的《藏海传》略显逊色。

尽管画面质感能迅速抓住观众眼球,但真正决定用户留存率的核心仍在于内容构建。观众普遍认为《长安的荔枝》的不足正源于此。剧版对原著进行了改编,将原本10万字的中篇小说扩展为35集体量,必然包含情节延伸。相较于原著聚焦于李善德运送荔枝的主线任务,剧版新增了围绕小舅子郑平安展开的朝堂权谋线,这一原创角色的设定虽为剧情注入了新元素,但整体叙事仍显单薄。观众对剧情最大的争议并非出于反感,而是觉得缺乏吸引力。剧中贴近现实的“社畜”日常与平铺直叙的南下差事,使故事节奏呈现出缓慢的平淡感。在当下剧集市场普遍追求快节奏与多反转的趋势下,这种叙事风格难免显得拖沓。以近期引发全民追剧热潮的《藏海传》为例,其第一集便通过“癸玺”“盗墓”“复仇”等强烈情绪冲击与悬念设置,成功抓住观众注意力。后续“三个仇人”的悬疑设定更让观众全程充满期待。相较之下,《长安的荔枝》留给观众最深印象的仍是运送荔枝的核心任务,这或许是其被诟病为“素雅如拍黄瓜”的重要原因。

《长安的荔枝》原著聚焦于小人物在动荡时代中的生存挣扎,通过荔枝运输的艰辛历程与地理阻隔,描绘出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与市井百态,构成了一部朴实而富有质感的叙事作品。剧版在改编过程中强化了权谋元素,旨在拓展原著的时代内涵与价值,然而若仅依赖原著的平实质感,可能导致叙事空洞,从而出现内容匮乏与质感过剩的矛盾。因此,相较于扎实的质感,《长安的荔枝》在内容深度与情感表达上的拓展程度,将成为其能否突破马伯庸IP改编剧“市场失利”魔咒的核心所在。

马伯庸的IP持续受到资本青睐,随着《长安的荔枝》开播,有关资本偏爱这一现象的讨论再度升温。“资本妲己”的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自第一部IP改编剧《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问世,到《古董局中局》被开发为系列作品,再到《长安十二时辰》引发改编热潮,目前已有十余部马伯庸IP影视项目进入开发阶段。相较于庞大的开发规模,项目制作团队的强劲阵容更引人注目,已播出的作品多为平台旗舰项目,待开发的作品亦汇聚顶尖班底。

例如爱奇艺出品的《大医》,由执导过《玉观音》《大秦帝国之纵横》《那年花开月正圆》等经典作品的丁黑操刀;即将上映的电影版《长安的荔枝》也汇聚了大鹏、刘德华、杨幂等一线actor。然而即便每一部作品都拥有多“高投入 强阵容”的背书,除《长安十二时辰》成为爆款外,其余改编剧均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困境,《风起陇西》收视率跌破央视八套预期,《风起洛阳》甚至未能守住口碑。连续“扑街”的现实与资本的持续投入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对这种现象充满困惑。

马伯庸的小说作品在IP影视化改编市场中备受青睐,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其文学风格巧妙地融合了严肃文学的深度与网络文学的可读性,既保留了对历史文化的严谨考证,又以生动有趣的情节设计吸引读者。这种独特的创作定位,使得其作品天然具备影视改编的潜力。同时,马伯庸对历史题材的深度挖掘与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恰好契合当前影视行业对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视趋势。随着IP宇宙概念的盛行,马伯庸的影视化改编速度显著加快,通过系列作品构建完整的叙事体系。例如《长安的荔枝》与《长安十二时辰》形成了故事上的联动,天宝三载留存的季姜在后续作品中已成长为关键角色,这种跨作品的叙事延续强化了IP的整体性。然而,作品的文化厚度与历史细节可能让部分追求轻松娱乐的观众望而却步,如何平衡文学内涵与大众审美成为关键挑战。马伯庸曾强调,若影视改编完全照搬原著文本,不如直接选择通俗作品,这揭示了改编创作的核心难题: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前提下,如何通过创新叙事手法提升作品的传播力。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