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短片来了!徐建:拥抱技术 打磨精品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619更新:2025-09-10 04:00:52

真正的精品电影之所以卓越,在于其思想内涵深刻、艺术表达精湛、制作水准精良。自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中国电影视效行业在过去十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创作者的想象力提供实现载体。本期特别策划——十年"新"路系列访谈,专访资深视效指导专家徐建,探讨他如何通过技术赋能艺术创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影视作品。文艺创作是观念与手段的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创新,是艺术与技术要素的有机统一,更是艺术家情怀与创意思维的交汇点。作为多家知名电影视效公司的创始人,徐建参与创作了《流浪地球》系列、《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志愿军》系列等现象级作品。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与团队共同见证了中国电影制作水平的持续攀升,从技术储备到创意表达都实现了质的突破。

十年前,徐建回忆道,公司尚处于无明确流程的作坊式运作阶段,团队成员各自发挥专长,集体协作完成任务。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如今的工作模式已实现规范化升级,团队具备了更高效的协作机制,能够从容应对规模庞大且技术复杂的项目。他提到,当前团队已能制定科学化、系统化的计划体系,涵盖技术规划、制片规划等多维度内容,其技术能力、创作水平及管理效率均实现跨越式发展。以徐建公司为例,虚拟制作技术已从传统DCC流程转向实时游戏制作软件,结合人工智能的局部应用,不仅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更使技术手段与行业趋势保持同步。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不仅推动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更展现了国产视效技术的飞跃式进步。以该片世界观衍生的《流浪地球短片集》目前正处于创作阶段,系列首部作品《马拉松》由徐建担任导演。凭借多年视效行业的积淀,徐建的首次执导之旅获得了坚实支撑。他在片场实践中摸索出后期前置的工作模式,使自己能够更早地融入创作过程,从导演视角深入思考影片的整体架构,这无疑为他的导演生涯提供了重要助力。

作为视效领域的专业人士,徐建虽然拥有技术优势,但他明确表示《马拉松》这部短片并非依赖视觉效果取胜。该作品扎根现实生活,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以温暖细腻的叙事触动观众内心。他提及短片与《流浪地球》中设定的2044年奥运会存在时间线关联,聚焦于这一时代背景下一位马拉松运动员的成长故事。男主角闫佩伦的演绎让徐建尤为认可,他特别提到该演员在《我的阿勒泰》中的出色表现为其增添了可信度。

该影片描绘了2044年全球面临太阳氦闪危机时,人类陷入前所未有的绝望境地。主角在绝境中选择不屈服于命运的枷锁,通过一系列感人的行动,为濒临绝境的人类点燃希望之光。徐建指出,《马拉松》与《流浪地球》都传递着相同的核心命题——在末日危机面前,希望的价值被重新定义为时代中最珍贵的资产。

技术本质为工具属性,其核心价值在于服务于艺术创作。中国电影视效行业的发展需与时代同步,作为视听艺术载体,科技创新如同赋予电影创作以翅膀。然而在追求技术突破的过程中,创作者更应注重艺术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文学性、艺术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技术只是实现艺术构思的手段,"徐建指出,"我们需要具备美术、剪辑、音乐、戏剧等多维度艺术素养,强技术支撑是必要条件。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技术应用最终都应回归到服务于戏剧表达、演员表演、情感传递和观众体验的核心目标。"

与此同时,视效行业必须紧随时代发展,积极适应新一轮技术革新,在多元化的媒体生态中稳固立足,从而助力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徐建指出,随着短视频、游戏、VR(虚拟现实)、XR(扩展现实)及Vision Pro(头显)等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电影内容的传播方式将向多元化媒体形态演进。这一趋势促使影视从业者,特别是技术相关领域,必须加大实践力度,拓展视野,提前进行战略布局与创新探索。

电影视效作为融合艺术与科技的领域,从业者必须持续精进技术,不断吸收前沿知识。同时,还需精准把握创作意图,在日积月累的积累过程中保持与时俱进,面对日新月异的行业变革,唯有持续精进方能立足。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