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苦尽柑来》哭过的人,不要错过这10本书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171更新:2025-09-02 05:10:19

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自完结半月以来,热度持续不退。这部被喻为可与《请回答1988》相媲美的剧集在豆瓣平台累计获得超17万观众标记,至今仍保持9.5的优异评分。

三代女性的命运交织成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她们的人生轨迹如同接力赛般延续着对自由的追寻。第三代主人公金明在登机时哽咽道:"外婆曾畅游碧海,母亲奔波于市井,而她终于踏上了翱翔的航班。"剧中最为动人的笔墨献给爱纯,这位女性在青春岁月里执着于诗歌理想,却最终被生活的重担困于柴米油盐之间。亲朋好友始终期待着她的诗作,她便将平凡岁月里的所见所感付诸笔端——在账簿的空白处,在拾荒所得的纸上,记录着邻里悲欢与自身际遇。诗歌的根系深扎于尘世烟火,枝叶却舒展于诗行之间。

我们对爱纯充满敬意,为爱纯们书写出的作品所打动。正如范雨素所言,'写作正是为了高呼:我存在!'也如杨本芬所说,'我知晓自己笔下故事如同一滴水,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爱情、亲情与泪水不过是这部剧的冰山一角,它能引发如此多观众的共鸣,触及的是我们内心对亲人、对自我、对生存境遇的深层体悟。在剧集之外,我们得以通过多元文本窥见更丰富的女性叙事图景,探索更广阔视角下的现实书写。本期书单从《苦尽柑来》延伸,包含同为女性叙事的'韩女文学'、与剧集历史背景交织的长篇小说、聚焦海洋的人类学民族志,以及与爱纯相似在生活缝隙中执笔的'普通人'创作。愿这部剧在我们心中激荡的涟漪,能延伸至更远的彼岸。

作者:[韩] 金惠珍 译者:简郁璇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苦尽柑来遇见你"源自济州岛方言,直译为"辛苦了"。这一充满情感张力的表达,正是剧作的核心痛点之一:面对家人时,我们总因种种矛盾难以开口说出这句简单的慰藉。故事中,爱纯与宽植倾尽所有供长女金明留学,却在无形中给予她沉重的负罪感。爱纯期盼金明仍能如童年般毫无保留地分享秘密,而金明早已走出只属于母女二人的世界。作为子女的我们,常在陌生人间保持克制的礼貌,却在至亲面前不经意流露出压抑的怨怼。

《关于女儿》以一位孤独母亲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异类的女性形象。她始终处于双重困境:既焦虑于自身衰老后的生存状态,又竭力推动女儿融入世俗轨道。当母亲质问"我爱她,却无法理解她。我的女儿为何要选择这样充满荆棘的人生"时,这段充满矛盾的母女关系在反复的误会与沟通中逐渐显影。或许,在彼此靠近的过程中,那些看似不可调和的分歧反而成为理解的契机——不理解与非正常,或许并非无法逾越的鸿沟。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则聚焦于个体如何在既定的社会框架中寻求自主性。当传统价值观将女性的独立意志视为偏差时,选择非主流人生轨迹的女性往往成为家庭关系的焦点。这种看似矛盾的处境,恰恰揭示了性别角色转型中的深层张力:既渴望突破束缚,又难以摆脱父权社会的惯性。在代际碰撞中,母亲的焦虑与女儿的觉醒形成对话,最终可能指向对生命可能性的重新定义。

在《百年旅馆》中,剧中最引人注目的台词之一来自爱纯,她对女儿说:“我不要她做收拾桌子的人,而是要她成为可以掀桌子的人。”面对婆家拒绝让爱纯品尝黄鱼,她母亲光礼选择激烈抗争;当众人期望女儿金明成为海女,她却主动打破传统仪式。这些举动使得爱纯与光礼屡遭非议,被视作破坏氛围的"扫兴鬼"。萨拉·艾哈迈德在《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中,为这些四处碰壁的"女性主义扫兴鬼"提供了生存指南。她犀利指出女性主义者的"挑刺"本质:"指出问题就是承认问题的存在,而沉默却意味着问题被遮蔽。当我们对现状提出质疑,便被贴上问题的标签。"正如艾哈迈德的理论揭示的那样,爱纯们用行动诠释着女性主义的核心——我们无需被动接受既定生活轨迹。

《苦尽柑来遇见你》以70年的时间跨度勾勒命运轨迹,《百年旅馆》则跨越韩国百年历史展开叙事。作品通过三位汇聚于"百年旅馆"的主人公命运沉浮,以史诗性笔法还原了日本殖民统治、济州岛四三事件、越南战争及光州事件等重大历史节点下的社会图景。剧集以爱纯家族四代人的生命历程为线索,串联起时代变迁脉络,不仅让观众对历史事件产生直观感知,更通过多重视角深化对韩国近代史的理解,填补了历史认知的缝隙。

《苦尽柑来遇见你》以“母亲与女儿”为主线,展现了一代代女性之间的精神传承。光礼凭借母亲的直觉救下差点被拐的爱纯,爱纯则以母亲的智慧守护着女儿金明。在金明临产之际,她因忆及母亲早年生育的痛苦而泪洒产房;爱纯的诗集出版时,她如海女般奔向海边,声嘶力竭地呼唤着母亲的影像。唯有在回望的瞬间,人类才能重新探寻母爱的踪迹。《寻找母亲》讲述的正是这种跨越时空的追寻——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母爱,一旦悄然消失,便成为唤醒亲情记忆的契机,让家人在追寻中重新贴近那个曾经被忽视的角色。2010年,《寻找母亲》中文版问世,引发读者对母亲在家庭中悄然消逝的思考;而《苦尽柑来遇见你》则在十年后以更为丰满的笔触,描绘母亲给予女儿的力量与信念。《依海之人》

丽塔·阿斯图蒂所著《依海之人》一书,通过马达加斯加维佐人与济州岛海女的双重叙事,揭示了族群身份的流动本质。维佐人作为马达加斯加西部的渔民群体,其生存哲学体现为"与群体保持距离即是自我放逐",而济州岛海女们则以"唯有依附他人方能求生"为生存智慧。书中呈现的震撼瞬间,莫过于爱纯在灾难后面对"清澈平静的大海",却不得不背负失去至亲的伤痛继续为生计出海。这种生存困境映射出海洋文明中个体与集体的共生关系——当海女们集体抚养爱纯成长,当穷困时刻海女阿姨们默默以海产相助,当爱纯将继父子女视作自己血脉时,这些交织的人际纽带构成了维佐人独特的文化密码。作为一部跨越南岛民族与非洲族群的民族志作品,该书不仅呈现了人类学研究的田野深度,更通过"依海之人"的生存经验,阐释了"人之所以为人"这一本质命题的动态建构过程,强调身份认同并非固定标签,而是持续被重塑的文化实践。

若您对马达加斯加的遥远地理感到疏离,台湾人类学家魏明毅以本土视角描绘基隆码头工人生活图景的《静寂工人》或许更具现实共鸣。在基隆港逐步式微的背景下,这些传统劳动力群体逐渐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边缘化存在。他们的困境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折射出"男子气概"的消解、社会联结的瓦解以及情感世界的崩塌。从被时代边缘化的大货车司机到生活拮据的茶店仔阿姨,从失去语言能力的归乡父亲到命运多舛的码头工人,这些沉默的个体既陌生又熟悉,恰似剧中坚韧隐忍的宽植与起伏跌宕的船长夫商吉。作者在记录这些群体生存状态的同时,持续追问其背后潜藏的结构性危机与社会变迁逻辑。

出身农村的金明赴首尔求学后,为节省开支租住在隔音不良、缺乏基本安全设施的隔间里,曾因煤气中毒晕厥事件引发关注。韩国作家金爱烂本人的成长经历与金明高度相似,她始终聚焦于描绘城市中挣扎求生的贫困群体,曾坦言:"从前的作家仰望天空,而我更关注这个国家的天花板,记录温暖的便利店、逼仄的堂屋和考试院。"《你的夏天还好吗》作为其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小说集,通过细腻刻画出像金明这样的年轻女性在现实困境中的心理状态,展现她们直面残酷现实时仍在追寻微弱希望的精神韧性。

杨本芬以细腻笔触勾勒出中国普通女性的生命轨迹,通过《苦尽柑来》《劳动者的星辰》等作品,展现了中南腹地乡间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悲欢沉浮。她曾坦言,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母亲离世后,杨本芬便开始了对母亲的反复书写,80岁高龄时出版首部作品,将母亲秋园的一生娓娓道来。在灶台旁置办两把凳子的写作场景,与账簿草纸间的文字记录,皆成为她记录平凡生活的独特印记。此后数年,她陆续完成的系列作品,以草根视角编织出中国家庭百年变迁的生动画卷,为无数读者带来共鸣与力量。

在一部作品中,有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片段:年迈的爱纯在养老院教授老年人写作,老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吴老师"。这位曾经的文学青年,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辛劳后,最终以"诗人吴爱纯"的身份被记住。她让每位老人都明白,个人的经历与思考都值得被记录。这种场景不禁让人联想到活跃在北京皮村的文学小组。皮村聚集着大量务工人员,其中不乏热爱文学的劳动者。他们或居住在皮村及周边地区,在城市的喧嚣中工作,却在闲暇时光执着于文字创作。他们的作品诞生于工棚中与流浪狗相伴的时光,也源自于在不同城市谋生的点点滴滴,更承载着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九位皮村工友的创作结晶最终凝聚成这本名为《劳动者的星辰》的作品集。而《明亮的夜晚》则是另一部独立作品。

在《明亮的夜晚》中,金明诞下女儿后,爱纯与宽植第一时间冲入产房,目光却未聚焦于刚降临的外孙女,而是满溢着对女儿的担忧与疼爱。爱纯在照料婴儿时轻声安抚:"无论你是谁,若让你母亲过度疲惫,我会感到不安。"书中大量对话聚焦于祖孙二人,母女间的矛盾与隔代温情形成鲜明对照,外婆对过往的追忆串联起跨越四代的女性命运轨迹。该作品与《苦尽柑来遇见你》共同被中国读者冠以"女性版《活着》"的标签,二者共享相似的叙事视角与核心主题,以女性视角讲述代际抗争与泪水,亦展现女性的欢愉与情谊。当代际间的支持力量得以彰显,那些被忽视的女性生活经验终于获得书写与关注,小红书平台上众多读者留言表示:"我就是那个'在天上飞'的金明",认为光礼与爱纯的故事恰似自己祖孙三代的人生写照。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