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896更新:2025-09-10 12:57:14
北洋政府虽仅存十六年,却更迭了十五位国家元首。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权更迭频繁,这十五位总统在对待女性的态度上却展现出惊人的共识。其中,袁世凯、冯国璋、曹锟等五位总统,皆曾为同一女子倾倒,流露出对女色的共同追求。
这位女子并非如武则天般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统治者,也非《大宅门》中白景琦所贬低的"鹌鹑戏子猴"——她不过是梨园行当里的一名演员,在权贵眼中不过是个供人消遣的"玩意儿"。然而北洋政府时期至民国年间,虽政局如惊涛骇浪般动荡不安,却见证了京剧艺术的璀璨绽放。这一时期孕育出众多艺术大师,既有"伶界大王"谭鑫培这样开创京剧新纪元的宗师级人物,也有"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等集大成者,他们以卓越的艺术成就,为中华传统戏剧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在与谭鑫培、杨小楼、梅兰芳等京剧大师同台演出时,这位女士常以压台之举惊艳全场。谭鑫培曾观其表演后感叹“吾其休矣”,意指其技艺已超越自己。当年顺天时报举办京剧界评选活动,她以近6000票的优势压倒梅兰芳,荣膺“伶界大王”称号。更有趣的是,梅兰芳曾对她展开热烈追求,却遭婉拒……
她本名刘志浩,艺名刘喜奎。倘若以当代眼光审视,无论哪个称呼都难以称得上悦耳动听。更兼此等名字早已随时间沉入历史深处,与她的真实身份渐行渐远。然而,这位以‘戏子’为业的女子,虽外表妖冶,却内含傲骨,其传奇人生理应被后人铭记。
在北洋及民国时期,京城云集了众多豪门贵族与知识分子。尽管这些阶层成员内心或许复杂,但表面皆擅长维持体面形象。此种虚饰的外在表现,直至遇见刘喜奎才被彻底打破。彼时,文坛名士易实甫正值人生巅峰,其履历堪称波澜壮阔——他曾与张之洞、刘永福、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产生交集,留下诸多未解之谜。
易实甫一生游历于军旅与仕途之间,同时亦文采斐然,名噪一时。他更倾向于以文雅的诗人身份示人,历经千山万水,阅尽人间百态。在晚年之际,他曾公开列出毕生七大愿望:一愿化作蚕虫吐丝,供喜奎常穿;二愿成为棉布,为喜奎缝制护裆之衣;三愿化为草纸,供喜奎日常使用;四愿化作温泉,为喜奎沐浴解乏……这些愿望中,不乏对喜奎的深切关怀。若读者有所记忆,陶渊明的《闲情赋》中也有类似描述,其笔下的意象更含蓄,而易实甫则以直白的方式表达,甚至直接提及希望化身为喜奎的日常用品,展现了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易实甫初入京城时年近五旬,而刘喜奎正值豆蔻年华。这位老者将娶刘喜奎为妻的愿望列为七大心愿之末,令人忍俊不禁。为追慕美人,他每日必至刘喜奎居所,风雨无阻。然而其举止愈发荒诞——甫一进门便高呼:“我母亲呀,我又来了!”此等行径在当时引发诸多议论,文人墨客更是以诗为媒,借古讽今,有诗云:“骡马街南刘二家,白头诗客戏生涯。入门脱帽狂呼母,天女嫣然一散花。”
在北平期间,易实甫最挚友为袁克文。这位袁氏长子既通晓昆曲,亦执掌天津青帮,更以纨绔子弟之姿驰名京津。其人看似沉迷声色犬马,实则对文玩书画情有独钟,诗词戏曲造诣不凡。看似放荡不羁的外表下,掩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堪称执着至极,情意绵长。
刘喜奎初入北京城便引起袁氏家族的注意。某次被袁世凯召入府中演唱堂会,其化妆间竟被特设在袁克文的书房内。文人阶层惯常以含蓄示人,而刘喜奎则以"你若邀我,我便赴约"的姿态应对,故意装傻充愣,成功避开闲杂之人。整场堂会期间,袁克文终未现身,唯有其弟袁克良行事张扬。这位被袁世凯戏称为"土匪"的弟弟,掌管着总统府的侦缉事务,性格暴躁。民国初年,北京某戏园内有位名声大噪的女伶,袁克良闻讯后径直率部闯入,将该女子"请"入总统府。
袁克文亦对刘喜奎产生倾慕之情,曾立下誓言:"不婚则等,等她成婚方娶。"两位袁公子之所以未敢轻举妄动,或许因袁世凯对刘喜奎另眼相看。某次唱堂会时,刘喜奎尚未完成妆容,便被侍从拦下,引至一间雕梁画栋的密室。门后突然探出个戴金丝眼镜的脑袋,竟是袁世凯本人。这位身居高位的总统想与女子"随意交谈",却在刘喜奎的冷淡态度前败下阵来。其后袁世凯曾对宾客坦言:"那女戏子着实难缠。"
若能选择,刘喜奎或许不愿终老戏台。新文化运动前,"伶人"在社会中地位卑微。如鲁迅这般文坛巨擘,曾以与梅兰芳同桌进餐为耻。而刘喜奎出身书香门第,其家传记载:"世代簪缨,誉满全县。"其祖父曾任职工部左侍郎,父亲则是北洋水师致远舰大副。甲午之战后,该舰被日军击毁,全舰覆没,唯有刘父幸存。按清律,战败将士皆当处死,他只得隐姓埋名逃至旅顺谋生。
五年后日俄战争爆发,战场设在中国旅顺,刘父终难逃战乱。多重打击使其病重身亡,待刘喜奎年仅七岁时,父亲已离世。因居住于贫民区,邻家多有"童伶班"。这些戏班与《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所处环境相似。内因天赋异禀,外因生计所迫,刘喜奎最终踏上戏台。九岁时随科班至哈尔滨,开始在道里道外演出,成为东北地区首位女演员。
清末时期,女性登台唱戏犹如一场"革命"。此时她已与科班采用"三七分账"模式分配收入。九岁的刘喜奎早年学唱"老生"行当,因"嗓音高亢,鲜有余韵"、"身材矮小,欠雍容之态",显然不适宜演绎男性角色。须知即便由女艺人扮演"老生",在清末亦属骇人听闻之举,更不必说女性登台本身。当时的戏园常与"妓院"形同,区别仅在于前者更显高雅。有说法称"相公"一词源于"像姑",其中暗含性暗示。
清末的戏园常上演低俗剧目,如《双摇会》描写书生多位妻子通过掷骰子决定同房对象,引发纠纷,更有黄段子爱好者参与调停。这些戏曲虽荒诞却满足了观众的性幻想,但因皆为男演员扮演,其台词纵然放浪形骸,扮相亦难称俊美。观众只能闭目聆听。
刘喜奎的艺术成就璀璨夺目,但若以文字记载,恐显单调。她先后在哈尔滨、哈巴罗夫斯克、海参崴等地演出均获成功;与周信芳在沪合作大获赞赏;1910年返乡天津,在"夏天仙"剧场终成实至名归的戏剧名角。
当时报纸对其的赞誉可谓溢美之词:“歌喉清丽婉转,身姿婀娜多姿,远观若天仙下凡,近观更令人魂牵梦萦。每逢登台献唱,掌声如雷动山川,天津的戏院不惜重金争相邀约,唯恐落人之后,足见其艺术价值与名望。”作为一位深谙戏曲之道的女演员,刘喜奎早年多活跃于天津租界,与京中名角素无交集,形成了一种封闭的演艺生态。待八国联军侵华后的北京重归平静,这些以青春美貌著称的女性演员开始涌入京城,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刘喜奎所展现的美,是一种突破传统桎梏的真实风韵。她的舞台魅力不仅让原本饰演花旦的男性演员黯然失色,更令长久割裂的审美体系无所适从。这种转变逐渐影响了京城权贵阶层,他们开始追逐这位奇女子。段祺瑞的侄子更是沉醉其中,每日必往戏院观看,日复一日沉迷于她的表演。某日散场之际,他竟在众人瞩目下近乎癫狂,径直上前将刘喜奎拥入怀中,吻个不停,口中喃喃道:“心肝宝贝,我真是想死你了!”
大总统曹锟对刘喜奎的心动则更显豪气,他直接派遣专人往其府邸输送金银财宝,一筐筐堆积如山。若刘喜奎向现实妥协——在那个看重门第的时代,她本可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位美艳的姨太太——却因骨子里的傲气与志节,毅然拒绝了所有权势与财富的诱惑。民国政坛风云变幻,刘喜奎的洁身自好或许暗含深意,而更令人不解的是她对梅兰芳的拒绝。
世人不断赞叹刘喜奎的艺术造诣,称其将戏台上所有男扮女装的表演都比了下去,却对梅兰芳这位男性旦角格外宽容。梅兰芳以男人之躯演绎的旦角角色,竟能与刘喜奎的舞台风采相提并论,成为她艺术生涯中唯一的例外。
在梅兰芳之前,传统上“听青衣”与“看花旦”被严格区隔,但梅兰芳成功实现了两者的融合。其《贵妃醉酒》的表演被当时观众如此评价:“在婉转清丽的唱腔中,台下千百人仿佛被定格,连呼吸都为之停滞……性子急的男士们恨不得冲上台将高力士推至一旁;而女观众则因意识到这痛快淋漓的演绎出自男性演员梅兰芳之手,内心泛起涟漪。”
当英美公使们面对这场京剧表演时,也不由得拉住身旁的女性同伴手,轻声唤出"汪达否"的音译。在异国人士面前唱京戏本就如对牛弹琴,然则在如此盛况之下,即便是最不通晓的听众也难掩对艺术的痴迷。
根据刘喜奎回忆录的记载,她曾暗自倾心于梅兰芳,但盛名之下的她亦难逃世俗纷扰。她坦言自己必须有所取舍,"若不愿舍弃艺术,便要舍弃爱情。"刘喜奎始终坚守艺术理想,若她执意追求爱情,或许终将与梅兰芳结缘。然而历史却另有转机,某些权贵恐怕会借此对梅兰芳展开构陷。世人或许质疑刘喜奎能否与梅兰芳比肩,但历史数据颇具说服力:当时人气排行中,刘喜奎领先梅兰芳6000票;艺术成就方面,她堪称"河北梆子"的奠基人与革新者。值得注意的是,在1900年前,仅存在"山西梆子"和"陕西梆子","河北梆子"这一称谓尚未出现。年近三十时,"人老珠黄"的刘喜奎终成某位军官之妻,却意外引发权力漩涡——民国陆军总长对这段姻缘心生嫉妒,竟下令撤销其丈夫的职务。婚后不足三年,丈夫便离奇病逝,民间多传为陆军总长所为。自此,刘喜奎闭门谢客,独自抚养子女,彻底告别了舞台。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曾亲自关注刘喜奎的艺术生涯。彼时刘喜奎在天津排演"时装新戏",而总理作为她的戏迷,促使她重新登台。这位艺术家一生坚守着四条做艺准则:一是拒绝为权贵演出,二是不参与唱片灌制,三是不拍摄戏装照,四是杜绝商业宣传。在当代商业文化盛行的语境下,这些看似保守的守则,实则体现了她对艺术纯粹性的坚持。随着刘喜奎的离世,她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相较于名震四海的梅兰芳,刘喜奎的成就显得不为人知,这段艺术史上的往事令人唏嘘。
Copyright © 2008-2024
合作站点:优酷视频、 爱奇艺、 芒果tv、 小小影视免费 百度视频、 腾讯视频、 1905电影网、 搜狐视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PPTV、 CCTV、 哔哩哔哩、 北京卫视、 安徽卫视、 小小影视在线播放观看免费 江苏卫视、 浙江卫视、 重庆卫视直播、 小小影视在线视频, 小小影视官网, 小小影视大全免费高清版, 小小的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小小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 小小影视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