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争议,听导演如何解读她心中的《红楼梦》? -

来源:爱看影院iktv8人气:726更新:2025-09-10 23:58:55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其影视改编作品层出不穷。由于每位观众对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角度不同,影视版本在改编过程中产生的细节差异自然成为热议话题。有观众在观影后对影片提出诸如#选角不贴切# #演员演技失准# #故事逻辑偏离原著#等批评。针对影片引发的争议,胡玫导演回应称“您若欣赏便可观看,若不认同亦可批评”,并强调自己始终以开放态度面对改编带来的讨论,认为观众多元化的观点交流正是艺术再创作的重要价值。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以“宝玉出家,赤条条无牵挂”开篇,描绘了林黛玉返回贾府处理林如海丧事的场景。王熙凤趁机侵吞林如海的家产用于建造大观园,随后又以权谋破坏了宝黛之间纯真的情谊,最终促成宝玉与薛宝钗的婚姻。黛玉在泪尽而亡后,贾府亦陷入衰败,整部作品以情散人悲的宿命感收尾,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下的悲剧缩影。

该影片创新性启用新生代演员阵容,围绕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情感纠葛展开叙事,以“阴谋与爱情”为叙事切入点,重新诠释经典故事。在引用“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文学意境下,本期《今日影评》特别邀请导演胡玫做客,就观众热议话题进行回应,并分享她对《红楼梦》的独特诠释。

胡玫执导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以原著为蓝本,创作出一部中国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版。该片通过“金玉良缘”这一副标题暗含讽刺意味,巧妙地将爱情线与阴谋线并行叙述,形成结构严谨、戏剧张力充沛的叙事框架。作为一部电影作品,其体量无法完整呈现原著洋洋洒洒的120回内容,但依然聚焦于"宝黛钗"三角关系所承载的核心悲剧,忠实还原了原著中最具戏剧冲突的情感线。

影片通过构建围绕阴谋与爱情展开的复杂叙事脉络,巧妙地将《红楼梦》原著未明确描写的"贾坑林财"情节作为副线,使故事层次更加丰富。这种改编不仅显著增强了剧情的张力,从而提升观赏体验,更以《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为名,实则通过这一传统婚配观念的批判,揭示了其对三位主人公命运的深刻影响,形成强烈反讽效果。

或许因老版本《红楼梦》的影响太过深远,部分观众认为当前改编作品中主要角色的演绎仍显单薄。胡玫表示,这或许是一位资深《红楼梦》爱好者的看法,毕竟这是一部面向12至14岁观众的两小时电影。她坦言此观点确实有一定道理,但同时也提出疑问:既然原著蕴含着'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哲学思考,那么这位评论者提及的年龄是否也存在虚实之辨?毕竟曹雪芹以三四十岁的人生阅历,将 profound 的情感、思考与情绪寄托于十二三岁少年之身,使得角色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深刻。

自立项之初便明确打造青春版《红楼梦》,旨在以符合当代青少年审美视角的方式重新诠释经典。因此,剧组在选拔参演演员时特别注重年龄契合度,最终确定由平均年龄14岁半左右的青少年演员担纲。在创作过程中,我始终在思考这一选择是否妥当,但最终影片的质量与效果,仍需由广大观众来评判。

尽管影片时长将近两小时,但内容密集且情节丰富,涵盖"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元妃省亲""黛玉葬花""宝玉丢玉"等经典桥段。然而,事件堆叠使得叙事节奏过快,导致无论是熟悉原著的观众还是初次接触的观众,都难以完全理解剧情发展。胡玫表示,这源于他个人对《红楼梦》的热爱,他认为保留原著精髓是正确的选择。她指出,若没有"元妃省亲"这一情节,便无法真正凸显"宝黛钗"爱情悲剧的深刻性。该场景被视为权力结构对纯真情感的压制象征,是对宝玉与黛玉追求木石前盟的现实阻碍。最终,宝玉在片尾遗失玉坠,这一举动意在挣脱宿命的枷锁——玉不仅是命运的象征,更代表着其无法逃脱的宿命,从而彰显了他对既定命运的反抗与叛逆。

在《红楼梦》诸多情节中,黛玉葬花堪称最具艺术张力的经典桥段。这一场景不仅是所有影视改编作品绕不开的核心场景,更蕴含着曹雪芹先生对生命本质的哲思。通过《葬花吟》中诗意的笔触呈现的凄美意象,既展现了封建礼教下少女的悲凉处境,也以落花为喻道出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深刻体悟,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至今仍持续激发着后世创作者的灵感。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自启动创作以来便历经十年的筹备打磨,直至制作完成却因多方因素长期未能与观众见面。在克服重重波折后,该影片终于确定于8月16日在全国影院正式上映。

胡玫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电影的创作始终秉持对原著的敬畏之心,通过融合当代影视技术与创新叙事手法,力求以青春化的方式重新诠释经典。影片旨在搭建起年轻观众与《红楼梦》之间的桥梁,既希望通过银幕呈现吸引青少年走进影院,更期待他们在沉浸式观影体验中产生对红楼文化的兴趣,进而激发阅读原著的热情。

最新资讯


统计代码